付佑兴,成 霞,刘嘉洋,林 琳
(1.成都医学院护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2.成都医学院老年健康学院/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四川 成都 610500;3.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65岁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18.7%和13.5%,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我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1]。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削弱,传统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现有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新时代呼唤多元化、社会化、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体系[2]。由于老年人复杂的个体化差异,如何准确识别老年人医疗、护理、康复、养老等服务需求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关键。但目前大部分养老需求调查仅停留在需求表面[3,4],且将服务需求整体化、简单化,未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做出深度剖析和程度划分。1984年,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创立了KANO模型[5],并将其用于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以分析用户需求对满意度的影响,该模型近几年被用于医疗卫生行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诠释了需求分类的重要性[6]。基于此,本研究从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视角出发,利用改进KANO模型识别社区老年人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需求属性,并分析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及相关机构制定养老服务政策提供依据。
2022年11月-2023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成都市成华区、武侯区、青羊区、新都区4个城区内606名社区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在本地居住时间>6个月;③沟通交流无障碍,能自行或在研究者的指导下完成问卷;④同意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有认知障碍或严重精神心理疾病;②有语言功能障碍或听力损伤。
1.2.1 研究工具
①一般资料调查表: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来源、月收入、居住情况、子女个数、是否患慢性病、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的认知程度和参与意愿等。②社会支持量表(SSRS):该量表由肖水源[7]于1987年编制,包含3个维度、10个条目,得分越高代表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将社会支持水平分成3个层次:低水平(<21分)、中等水平(21~30分)和高水平(≥31分)。③社区老年人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需求问卷:以改进KANO模型为理论基础,在文献回顾、课题组讨论及专家函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该问卷包括医疗/护理服务、生活照料服务、健康教育服务、心理与精神需求服务、社会支持服务、康复服务6个维度,共计43个条目。正向条目Cronbachα系数为0.963;反向条目Cronbachα系数为0.977;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75~1,全体一致S-CVI为0.833,平均S-CVI为0.987,表明该问卷信效度良好。
1.2.2 研究方法——改进KANO模型
传统KANO模型将服务需求划分为5类:必备型需求(M)、期望型需求(O)、魅力型需求(A)、无差异型需求(I)、反向型需求(R),根据正反向问题配对回答,实现需求属性划分,并以出现频率最高的属性作为该项服务的KANO属性[8]。随着该模型在多个领域内的应用,Shahin等[9]在传统KANO模型的基础上将其改进为9种,以区分相同属性内服务的差异性,并根据需求属性的划分呈现出“M1>M2>M3>O>A3>A2>A1>I”的趋势,见表1。
表1 改进KANO模型需求属性问卷
采用统一培训合格的调研员以面对面、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严格按照纳排标准选择调查对象,调查开始前调研员先向调查对象介绍问卷的目的及意义,获取调查对象的同意与配合后逐项作答,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06份,有效回收率93.2%。
采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录入,运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若不服从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进行描述;定性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社区老年人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需求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06名调查对象中,女性431人(71.1%),男性175人(28.9%);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255人(42.1%);婚姻状态为已婚有老伴的439人(72.4%);文化程度为小学的226人(37.3%);经济来源为社保的366人(60.4%);月收入为2001~3000元的232人(38.3%);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273人(45.0%);子女个数为1个的老年人220人(36.3%);有444名(73.3%)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有458名(75.6%)老年人表示不了解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有304名(50.2%)老年人表示愿意参与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社会支持水平为低水平的老年人有346人(57.1%)。
结果显示,43项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中划分出5项必备型需求,20项期望型需求,9项魅力型需求和9项无差异型需求。见表2。
表2 社区老年人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需求KANO属性划分(n=606)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月收入、居住情况、是否患慢性病、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的认知程度及参与意愿、社会支持水平的社区老年人服务需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社区老年人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需求单因素分析
利用改进KANO模型对各需求属性赋值:M1=7、M2=6、M3=5、O=4、A3=3、A2=2、A1=1、I=0,以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需求属性总分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纳入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患慢性病、社会支持水平、医护康养一体化的认知程度和参与意愿均可影响社区老年人的服务需求(R2=0.135,调整后R2=0.126;F=15.518;P<0.001)。见表4、表5。
表4 变量赋值情况
表5 社区老年人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需求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除9项无差异型需求外,社区老年人对余下34项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均有一定需求,其中期望型需求占58.8%,魅力型需求占26.5%,必备型需求占14.7%,社区老年人对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具有“高期待,低依赖”的特点。较其他同类研究[10,11],本研究期望型需求占比较高,而必备型需求占比较低,究其原因: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大部分为能自主活动的社区老年人,相较于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他们的自理能力更强。除此之外,成都市老年人受“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家庭才是照顾承担的主体,因此对公共养老服务没有过高的要求。
必备型需求是老年人最为依赖的服务,理应优先满足,本研究中必备型需求包括健康体检、慢性病随访、长期护理保险、老年供餐服务和尊严与隐私维护,与陈露等[12]调查结果相似。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老年人的生存期也在不断延长,再加上少子化、老龄化等一系列原因,使老年人增加了对健康体检、慢性病随访和长期护理保险等服务的依赖。“民以食为天”,对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在生活照料服务中老年供餐服务的需求最高,这也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即优先满足低层次需求。除此之外,老年人还特别注重尊严与隐私维护,提示社区机构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时应避免隐私泄露。期望型需求包含有“想要,渴望”的含义,本研究中期望型需求主要分布于康复服务和医疗/护理服务,与其他调查结果类似[13,14]。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老年人机体功能退化,慢性病多发,使老年人增加了对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老年人所患疾病多为常见病,这些疾病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能得到诊治,且社区医疗机构就近方便、等待时间短,因此大部分老年人期望在社区获得此类服务。魅力型需求的提供会让老年人感到“惊喜”,是提升服务满意度的优势性需求,本研究发现聊天解闷、结交同龄朋友等心理与社会支持服务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减少其抑郁、孤独等不良情绪,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同时也反映了老年人在低层次需求满足的前提下,对心理、精神、社会等高层次需求的延伸。
3.3.1 是否患慢性病和社会支持水平是社区老年人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提示,患慢性病、社会支持水平低的老年人对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的需求更强烈。本次调查中慢性病患者占73.3%,与其他年龄段相比,老年慢性病患者面临更大的疾病负担与日常生活负担[15],且慢性病具有“病程长、治愈难”等特点,需要长期监测与随访,因此慢性病患者对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需求较高。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社会支持水平越低的老年人对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需求程度越高,原因可能在于这部分老年人子女较少且未和子女同住,对家庭养老的依赖程度更低,他们也会更多地关注和思考养老问题,因此需求程度相对更高一些。
3.3.2 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的认知程度及参与意愿是社区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提示,认知程度越高、参与意愿越强的老年人对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的需求越大。相关研究表明[16],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与老年人的认知程度密切相关,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意义、作用不了解,将直接影响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程度。本次调查发现,社区老年人对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可见成都市近几年虽大力推广医养结合试点工作,但也存在宣传不充分不彻底的弊端,意味着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的宣传任务依然艰巨。
政府及社区机构在提供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时须制订完善的服务策略,应从老年人服务需求属性出发,遵循“必备型需求>期望型需求>魅力型需求”的原则[10]。首先,优先保障必备型需求的提供,如:定期组织健康体检、开设社区老年食堂等,尽可能降低老年人的不满意度。其次,完善期望型需求,期望型需求是提升满意度的关键,提示在提供养老服务时应重视老年人医疗、护理及康复等基本医疗需求的满足。最后,魅力型需求应得到创新与发展,建议社区机构与非营利性组织或志愿者团队合作,定期组织老年人开展交友、文艺等活动,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支持水平的不同,即使对同一服务,也有着不同的需求程度,所以开展养老评估工作是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精准实施的第一步[17]。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开展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之前,应先对各区域内的老年人开展评估工作,根据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情况和社会支持水平,科学地预测养老需求的发展趋势,从而构建有区域特色的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可能会出现“心理与精神需求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的情况,因此适时调整服务的优先满足策略,也是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其推广与发展离不开宣传。调查结果提示,有75.6%的老年人不了解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老年人由于经济水平、生活环境、信息获取能力的不同,会导致其对医养结合服务的理解存在偏差[18]。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渠道提升老年人对医养知识的获取能力,一方面,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媒介拍摄宣传视频、建立公众号,以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并普及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另一方面,须建立社区宣传队伍,将宣传工作下放到基层落实到个人,对老年人关心的问题展开详细介绍,致力于打消老年人的顾虑,以改善老年人的医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