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美勤
紫砂壶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极为深厚的发展根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文化与艺术资源为紫砂壶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使得紫砂壶艺术在每一个发展环节都呈现出鲜明的创新特色。在当下,紫砂壶的创新并不是一味地追求一些奇异的造型,创作者们更注重文化、历史底蕴,这是紫砂壶创新的根基。此件《前程似锦壶》就敏锐地注意到紫砂壶与古典食盒之间的联系,将食盒造型融入紫砂壶造型之中,更具古典美学气质。本文将首先探讨作品的艺术理念,进而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说明创意融入的特征,揭示此壶为紫砂壶创新所带来的启示。
紫砂壶是一种擅于“学习”的艺术形式,凭借紫砂泥极强的可塑性,紫砂壶创作擅于借鉴各种造型,从自然之物到各种艺术形式,紫砂壶总能赋予其全新的艺术魅力,由此也构成了紫砂壶艺术的创新特色。此件《前程似锦壶》所借鉴的是古代食盒的造型,通过艺术转化将紫砂壶造型与食盒造型完美结合起来,表现了作品的创新特色。
食盒是古代用于盛放酒菜的容器,便于携带行走。食盒的材质多样,以木制居多,造型多为圆形或方形,常带有精美的雕花或绘画,一件精美的食盒也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1]在形态各异的紫砂壶中,有一种称之为“提梁壶”,此壶便是参考食盒的形态设计而成的,也就是说紫砂壶与食盒之间早有渊源,只不过紫砂壶只借鉴了食盒提手的设计,并未在造型上参考。[2]此件作品便从造型上下功夫,不仅具有创新之感,也进一步凸显了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渊源。
此壶运用了紫砂壶中最为经典的紫檀色泥料,色彩红而不艳,古雅深沉,略泛紫光,高贵而神秘。泥料质感柔和,细腻光滑,无需过分强调光泽度也能显示出泥料如玉般的美感。泥料显示出的紫砂壶创作的古典风范,是展现紫砂壶艺术特色与审美追求的重要部分。在造型上,创作者参考了圆形食盒的造型。圆润的壶身有着较为平缓的肩部,使得壶身看上去比较扁一些,同时曲面特征得以加强。筒身部分的曲面弧度均匀,运行流畅,结构挺括,十分标致,下部圆角部分处理得干净利落,透露出作品的灵巧智慧。圈足镶嵌在壶底部,既起到支撑作用,也能使食盒的造型更加完整。壶颈部具有立体感,以更好地承接壶盖,并与圈足设计相呼应。在壶身上部有一条文献装饰,在壶身表面形成了清晰、均匀的凹痕,这条纹线装饰模仿的是食盒盖子与主体相接形成的结构线条。壶身的造型设计既形象地表现了食盒的特征,也充分体现了紫砂壶圆器珠圆玉润、骨肉停匀[3]的美学标准及紫砂纹线装饰的艺术效果,这说明此壶的创新是建立在对传统工艺、造型灵活运用之上的,这也是紫砂壶创新最为重要的一点。
壶盖与捏手同为圆形,造型标致。捏手的图案设计极为独特,创作者采用了雕刻工艺在捏手顶面打造了对称的雕花,这一设计也是源于食盒,可见作品的创意融入不仅在于整体,也没有忽视局部。壶嘴线条优美,与壶身造型相称。高耸的提梁位于壶身上方,两端镶嵌在壶肩部,这是表现食盒特征,也是提供实用功能的重要设计。提梁为扁带状,这与传统食盒的把手是一致的,从实用效果上评估,这种提梁的稳定性更强。提梁两侧的线条及把手部分的线条笔直,两角部分做“抽角”处理,使方正的提梁不会过于严肃和冷硬,在艺术效果上也更具古典韵味。提梁的设计使紫砂壶的结构及食盒的形态得以完整,体现了此壶造型中的创意融入。
食盒在古代均为士绅名流所用,他们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伟大抱负,从“前程似锦”这一主题便可看出食盒所承载的文人寄托。创新是推动紫砂壶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紫砂壶艺术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见创新的力量。紫砂壶创作并不是一味追求造型的新奇,而是要注重挖掘优秀的传统资源,才能实现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紫砂壶艺术创新。此壶将视角聚焦于古代常见的食盒,将之与紫砂壶的形态相结合,实现了一壶两形态,展现了两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特点,彰显出紫砂壶创新的价值。
综上所述,《前程似锦壶》是一件从整体上看十分古雅和标致的紫砂壶作品,其将食盒特征不露痕迹地融入紫砂壶的结构当中,体现了食盒与紫砂壶在艺术风格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所揭示的是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此壶对于紫砂壶艺术的创新具有启示意义,展示了紫砂壶创新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