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实验小学 王晓琴
在当前“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学如何做到减负不减质?笔者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学,设计预学单,改进预学作业的内容设计、布置时机、完成形式及评价策略等,把预学当作语文学习的基础工程,既有“保底”,又有“提升”,还有“延展”,让学优生吃得“饱”、一般学生吃得“好”,分层分步,使学生的预学成为教师了解学情的窗口,将预学融入课堂,让预学与课堂的学习进入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状态。
语文教学的底线是写好字、读好书。在预习时做到四个“落实”,那就为课堂的学习保驾护航了。
“双减”背景下,延时班的开设,使学生高效预习有了时间上的保障。在延时班里,有教师的督促,有学习的良好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课文预学单,完成朗读课文和自学生字的“保底工程”。
对于三年级学生,在预学伊始,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1)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2)读流畅(不读破句子、不唱读),如果有读错的地方就再多读两遍。这样,预学读书才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自主识字与写字,也有法可循:提醒学生可以利用熟字来“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辨一辨”,加深其对形声字的理解。例如,《秋天的雨》预学单设计(见图1):
图1
预学单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对文中生字词的认知情况,便于教师了解学情,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解惑。同时进行分层教学,简单的生词就直接识记,不需要写下来;把时间用到难字的识记上,还可以用上巧妙的识字方法,如找字源、猜谜语、编儿歌等。
即时的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的催化剂。预学要求富有激励性,使学生能情绪饱满地投入预学中。将评价分为“自评”和“同伴互评”,自评是让学生诚实地审视自己预学的态度和效果,起到一个自我监督、自我反思的作用;而同伴互读,并恰如其分地评价,让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
教师要在课堂上给表现优秀的学生和不断进步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如朗读方面,可以请多个学生各读一段,也可以挑战读,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鼓励朗读爱好者参与学校公众号“朗朗动听”活动,还可以配乐录制朗读音频,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品尝努力后收获的甜蜜。
“四个落实”,不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校内认真完成预学作业,减轻了家长的负担,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节省了课堂上投入的时间,一举多得。
中年级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所以,理解、积累词语是品读课文的有力抓手。在预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和积累。
1.巩固方法助理解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这一单元后,学生明白可以通过查字典、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在预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还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预学。例如,《母鸡》一文的预学设计(见图2):
图2
对“母”字,绝大多数学生写的是“雌性的”,只有几个学生理解为“鸡妈妈”。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写母鸡的句子。孵出了一群小鸡的母鸡,表现与以前完全不一样,所以作者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课题中的“母”不仅仅表示性别,还蕴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敬意。由理解一个词到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处。
2.词串组合促积累
理解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积累、运用语言。因此,教师根据课文特点,有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一类词语,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更深入。如《观潮》中,词语理解,可以这样设计(见图3):
图3
3.选择词语促运用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有很多经典语言。借助这些语言设计选择式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语,并学会体会文字的妙用。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可以这样设计(见图4):
图4
学生通过对字词的选择,感受到在具体语境中用词的精当。这样练习,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以“思维为本”。学习需要思考,需要大胆质疑,这样学生才会更主动地投入学习。
学生预学时会发现许多问题,将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归类,就成为教师上课要解决的重点了。因此,教师可以在预学单上设计提问表格,借此了解学生的解决情况。
提前两天布置预学作业,组长将小组成员无法解决的问题汇总,合并相似问题,整理出小组问题清单。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各小组的问题分类、归并、补充,最后共同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促进深度思考。
在预学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制作“思维导图”为任务驱动,借助思维导图直观地呈现学生阅读思考的收获体会,搭建可视化的支架,既可以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自主厘清课文的脉络,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预学时,教师可以建设预学的“延展工程”,根据课文创设学习情境,创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语文学习需要把学生放归到真实生活中,放飞到广袤的大自然中,让学生把课本中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发对话,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鲜活的。
例如,学习《海上日出》时,由于许多学生对看日出并没有切身的体验,因此,在读课文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比较浅,对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也不深。预学前,教师和学生可以相约一起看日出。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写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名著的选段,如《小英雄雨来》,编者的意图就是让教师通过教学带领学生读整本书。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布置预学,让学生先读读这本书,对雨来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带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体会雨来的英雄形象,同时延展到小说中雨来的其他事迹。学习课文,掌握用小标题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引领学生再次读原著,课内得法,课外运用,让学生在“预学—课堂—延读”中增长智慧、提升素养。
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地去活动,教学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在预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
1.讲一讲
“讲故事”是学生言语训练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年级阅读和口语交际的目标要求。中年级有很多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让学生在预学时先练说,使训练形式更有趣。笔者梳理了中年级关于讲故事练习的课文,发现有一条很明显的思路:三年级提示了讲故事的具体方法,让学生思路清晰地讲述,四年级下学期则是要学生自己去文中寻找讲故事的思路和方法;要求也不同,由直接讲故事到复述、简要复述、创编,对学生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预学时先让学生提前根据要求讲一讲,上课时再根据教师的指导,修正自己讲故事的思路和方法,这样训练效果会更好。预学作业不仅限于笔头作业,还应注重让学生动口,让学生把学到的故事讲给家人听,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再如预测单元,还可以开展“我是小小预言家”活动,训练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看看自己预测的跟课文中的是否相同,并讲一讲预测的依据是什么。通过活动,调动学生预学的积极性。
2.画一画
有的课文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在预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用简笔画画出文中描写的画面,这也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作业。
3.唱一唱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充满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和音韵美,预学时可以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滋养学生的诗情。
4.演一演
模仿能力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在预学时,让学生根据教材提前练习表演,上课时进行现场展示,学生再提出建议,也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好方法。比如,预学《小儿垂钓》,让学生将路人和垂钓小儿的动作、对话演出来,这样寓教于乐,在表演中渗透理解、创新,增强了作业的乐趣。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把预学作业当作一项工程来做,“保底工程”抓扎实,“提升工程”重思维,“延展工程”显趣味,梯度训练,用实践性作业代替机械重复的作业,实现语文的深度学习,减负增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