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龙,黄毅勇,余航
(1.南昌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江西南昌 330052;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江西南昌 330006)
自2015 年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将人文素质考核融入到医师资格考试中,人文素质教育逐渐受到医学教育界的重视。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较晚,在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等方面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1-2]。共情能力作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当下尤为重要,具备良好共情能力的医生能够感同身受的体验患者的精神世界,提高医患信任,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3-4]。 康复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培养具备较高共情能力的康复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大健康”背景下康复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挑战和健康服务的迫切需求[5]。 当前在我国康复医学教育中寻找有效契合临床康复实践的共情能力培养方式非常重要。 标准化患者(SP)能够表现出相应疾病的临床症状和行为特点,并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估和教学指导,用于康复医学教育中能够有效的还原真实的康复诊疗场景[6-7]。 本研究尝试在康复医学教育中引入标准化患者, 选取本校康复治疗学本科班2017 级 和2018 级的学生作为对象, 探索提高学生共情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康复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选取本校康复治疗学本科班2017 级(n=55)和2018 级(n=58)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实验对照法,分为传统组和SP 组,所有学生对本研究内容均已知情。 传统组(n=55):男25 人,女30 人;平均年龄(20.35±1.09)岁。 SP 组(n=58):男26 人,女32 人;平均年龄(20.38±0.97)岁。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采用试验对照法,选取康复治疗学的主干专业课《物理治疗学》作为研究课程,《物理治疗学》总学时为120,涵盖理论和实践课程,于大三第一学期开展教学,总时长为18 周。
1.2.1 传统组
采用传统方法教学,即先由教师统一进行理论课程的授课学习,再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的示范操作学习,学生再互为操作者和被操作者进行演练,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1.2.2 SP 组
采用标准化患者进行教学,即先由教师招募高年级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作为SP 培训对象, 结合临床案例撰写SP 的剧本,对其进行标准化培训及考核,将考核合格的SP 运用到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中,充分模拟相关疾病的功能障碍评估和康复治疗技术操作场景。学生必须对标准化患者不同的情绪和心理特点做出反应和处理,每次课后组织就相关问题讨论和分析。
杰弗逊共情量表(JSE-HP)医学生中文版[8]已被广泛用于医务工作人员共情能力的评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9]。 JSE-HP 量表由观点采择、怜悯关怀和换位思考三个维度构成,共20 项条目,每项条目都采用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的Likert 7 级评分方法进行选择打分,得分越高则共情能力越强。 于课程开始前和课程结束后用JSE-HP 量表对2 个教学分组进行测评,所有问卷采用现场匿名填写,现场回收,问卷全部完整回收,回收有效率100%;观察观点采择、怜悯关怀和换位思考得分及共情总得分的情况。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前,两组学生观点采择、怜悯关怀、换位思考得分及共情能力总得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后,传统组学生的观点采择、怜悯关怀、换位思考得分及共情能力总得分较试验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SP 组学生的观点采择得分、怜悯关怀得分及共情能力总得分较试验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共情能力各维度得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试验前相比,*P<0.05
组别观点采择试验前 试验后怜悯关怀试验前 试验后换位思考试验前 试验后共情能力总得分试验前 试验后传统组(n=55)SP 组(n=55)t 值P 值43.56±6.15 44.67±5.93 0.975 0.331 43.91±6.72 51.76±5.16*6.985 0.000 31.62±5.80 32.02±6.33 0.349 0.728 31.07±6.43 39.05±5.36*7.183 0.000 11.64±1.59 12.17±1.53 1.823 0.071 11.71±1.88 12.41±1.58*2.160 0.033 86.82±11.52 88.91±11.65 0.961 0.339 86.69±13.04 103.22±10.27*7.507 0.000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学生的共情能力基础水平均低于90 分,得分率低于65%。与文献报道[10]的我国医学生共情能力水平相差较大,更是低于杰弗逊量表的参考值水平。 可见,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分析原因发现,(1)“00 后”已成为康复治疗学专业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个性,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自身优越感较强,缺乏社会阅历和情绪管理能力[11]。 (2)康复治疗学属4 年制医学技术类专业,相较于其他医学专业,教学中人文关怀类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12]。 (3)本研究的对象为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课程压力较大,思想负担较重。
临床实践发现医患矛盾的发生多是由于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家属间的沟通不畅所致[13]。 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模拟和还原康复的诊疗场景,引导和培养学生感知患者情绪的能力,从而学会利用共情处理医患沟通问题,提高人文关怀能力,使得学生掌握全面的沟通技巧,在与患者的沟通中能够更自信,更能激发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研究结果显示,在康复治疗学的专业课《物理治疗学》中运用SP 进行教学,学生的共情能力显著高于传统授课组的学生,但是相应得分并不是很高。 原因可能有:(1)传统教学的方式缺乏师生互动,缺乏情绪互动,以及缺乏场景互动,对学生的共情能力及人文关怀的能力培养效果不佳。 (2)本研究中SP 组的病例均来源于临床真实病例,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临床教师编写及培训,最大化呈现了患者的情绪,真实表现了患者的病情,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得以加深[14]。(3)小组讨论与SP 的及时反馈, 教师的考评在各个环节中均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各方情绪的变化,采用合理的沟通方法和技巧,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4)康复治疗过程中的患者一般都会经历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SP 不能展示患者全病程的情绪和病情,再者学生操作技术的不熟练,面对复杂的患者时不知从何开始,所以,本研究中SP 组学生的共情能力虽然显著提高,但是还是没有达到优秀水平(126 分以上),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15]。
康复治疗学本科教育需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达到现代医学和现代教育模式的要求,在康复医学教育中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变得非常迫切。不仅需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更要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特别是教学理念的转变。 查阅文献发现,国内有关培养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共情能力需要深入研究[16]。 在国内其他医学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共情能力也是多以理论讲授的形式为主,缺乏临床实践性,学生的参与度也不高[17-18]。本研究中,SP 组由高年级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与培训后扮演,在康复治疗技术的实践操作过程中,SP 能够很好地表现患者的功能障碍水平,主动反馈情绪变化和诊疗体验。 通过与SP 的交互,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患者情感的洞察,对患者的关怀,主动纠正语言和行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方共同努力,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注重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和情感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将标准化患者应用到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能够显著缓解在校期间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与沟通能力,教学效果显著,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技能的全面发展。受样本量大小、病例数量、全教学周期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后续研究将通过进一步探索和总结经验, 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为培养卓越康复治疗师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