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角下温州山区县高质量发展问题
——以文成县为例

2023-10-21 15:24叶寒青
浙江经济 2023年8期
关键词:山区县文成县发展

文/ 叶寒青

探讨共同富裕背景下文成县发展,为山区县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发展路径

山区县的发展底色考验一个地区共同富裕的成色,推进山区县高质量发展,是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文成县这个温州地区最为典型的山区县为例,探讨共同富裕背景下山区县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可参考的发展路径。

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文成县聚焦于补短板、惠民生,重视做大产业扩大税源,发展成效显著。但文成县仍然是最不发达的山区县,在推进共同富裕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但总体发展依然滞后

2022年,文成县GDP增速5.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9%、制造业投资增速68.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6.9%,主要经济指标均快于浙江省、山区26县、温州全市面上,在26县中排名前10。但文成整体经济发展依然薄弱,发展基础差、发展不均衡,长期处于山区26县尾部。如经济总量与26县第一梯队比,2021年GDP最高的平阳县600.5亿元、2022年GDP最高的柯城区651.2亿元,都约是文成县的5.2倍,差距并未缩小;与基本条件大致相同的泰顺县相比,GDP总量差距从2021年的15.9亿元扩大到2022年的17.5亿元,呈现扩大趋势。在收入上,文成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省平均的59%,在26县排名倒数第三,且城乡居民收入比长期大于2。

(二)产业基石进一步夯实,但创新发展动能依然不强

2022年,文成县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6亿元,首次迈上5亿元台阶,成功招引落地浙江好记忆乳业、娃哈哈等一批水制品头部企业,浙江省首个以水饮、酒为主题的白鹭洲水经济产业园正在探索走出一条水经济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但文成县依然存在着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少且慢、特色主导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一是产业创新发展动能依然不足。2022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0.9%,远低于浙江省5.9%、26县5.7%的平均增速。缺少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截至2022年底,仅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至今国内上市公司尚未实现零的突破。二是规上产业规模普遍偏小。2022年,26县中只有文成、泰顺、景宁三个县规上工业增加值低于10亿元;主导产业大健康和装备制造产值仅14亿元,距主导产业超百亿的头部县永嘉、平阳等差距极大。三是亩均效益差。2022年,文成县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分别为68万元/亩、11万/亩,比泰顺县分别少26.5万元/亩、5.3万/亩,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二,在26县、温州全市排名均倒数第一。

(三)民生要事进一步优化,但重大交通础设施依然薄弱

文成县民生要事迈出了跨越式发展步伐,文瑞高速、文泰高速、景文高速等相继建成通车,青文高速审核获批,县域间通行距离缩短,高速公路网“T字型”枢纽初步形成。温武吉铁路前期取得重大突破,有望解决文成县未通铁路局面。但文成县交通基础设施短板仍然突出,高能级交通(高铁)门户建设有待提速。公路方面,2021年高速公路密度为2.64公里/百平方公里,约为浙江省、温州市的一半;县域公路等级普遍不高,二级以上公路占等级公路的比重仅为8.59%,远低于温州市平均的15.1%。铁路方面,温州市仅有文成县、泰顺县至今未通铁路。机场方面,文成县通用机场建设尚未启动

(四)山海优势进一步发挥,但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够

文成县稳步推进山海协作工作,已基本实现“双向飞地”“产业飞地”、省级开发区、教共体、医共体全覆盖。2022年度,文成—瑞安结对县山海协作工作获省通报肯定,荣获省山海协作考核“社会事业”单项优秀。

文成县坐拥丰富的山、水资源,发展却要依靠外部力量,归根结底还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内生动力不强。一是文旅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旅游资源之间的串联度不紧、融合度不高,内联外畅的全域旅游交通体系尚未形成,以伯温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品牌认同度不高,夜间经济短板明显。二是水资源开发认识高度不够。对水资源的“生态价值”“产权价值”等认识不足,简单地将水经济等同于“水资源”,水产业、水产品培育引导还处于初级阶段,水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不高。三是侨资源整合联动不够。人脉、资金、人才等“侨”资源、“侨”潜力整合挖掘不够,利用县域资源助推侨贸经济做大做强的氛围还未出现。

对策建议

(一)依托资源优势,走精准发展道路

做优旅游经济。深入实施旅游强县“百亿”富民攻坚行动,用好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政策,抓好“刘伯温故里”5A景区提质,加快推进文成县首个百亿文旅项目—天顶湖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加速全域旅游大升级,打造一批高流量核心景区,使其成为文旅融合产业开发的核心资源和驱动力。

做强淡水经济。提高水经济认识,依托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饮用水、饮料等水经济产业,依托巨屿白鹭洲水经济产业平台,招引水经济龙头企业入驻,并向食品级薄膜、纸包装、灌装瓶生产等配套产业延伸。

做大华侨经济。立足本地华侨人群数量优势,紧抓后疫情时代华侨回乡投资创业机遇,大力营造侨贸经济氛围,打造“中西融合”的“侨家乐”民宿品牌,引导传统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引导华商华侨参与海外仓建设,加快构建侨情产业体系。

(二)坚持绿色生态,走特色发展道路

谋划特色产业。文成县这类落后县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准产业发展主攻方向,谋划发展百亿级规模主导产业集群。将有限的资源瞄准与水经济产业相关的知名企业,落地一批旗舰型、链主型、税源型项目。

做强特色平台。加快文成经济开发区省级新区建设,推进巨屿工业区等老旧园区有机更新,加大招商引税力度,做好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招引,推动产值、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再上新台阶。同时,把牢项目准入门槛,主动融入长三角发展规划,避免县域经济陷入“孤岛效应”。

培育特色企业。深入开展企业管理现代化对标提升行动,加快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培育体系,持续推进“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等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争取早日实现国内上市公司零的突破。

(三)强化改革赋能,走创新发展道路

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山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大耕地占补平衡和用地报批的攻坚力度,探索荒地、垃圾场、废弃矿山等低效用地利用,为发展腾出用地空间。深化结构生财制度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学习利用中央预算内资金、政府债券等多种方式保障重大项目“供血”。

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推进GEP核算应用试点和“两山银行”试点建设,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机制,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良性互动。因地制宜探索山区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新模式、新路径,打造一批低(零)碳试点镇村。

加大创新投入。要加快共建创新载体,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充分发挥省级农业科技园、文成—杭州紫金“科创飞地”等现有科研平台引领驱动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四)聚焦内外联动,走融合发展道路

对内优化要素配置,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聚焦城乡有机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小县大城”战略,拓展发展空间,重点推进樟山新区开发建设,增强县城综合能级。加快高能级交通门户建设,力争青文高速项目早日开工,争取温武吉铁路在文成县设站,加快推进文成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完善防范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健全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人口服务体系,继续向上争取教共体、医共体建设支持,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共享、精准下沉。

对外用足用好政策,深化山海协作工程。进一步健全山海协作推进机制,迭代拓展山海协作平台载体,在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管理等方面形成联动发展格局。秉持项目为王理念,用好支持政策,健全人才资源共享机制,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快“产业飞地”实质性项目建设,探索边规划建设、边招商入驻、边项目落地创新机制,加快呈现飞地成效。

猜你喜欢
山区县文成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北方某县靠罚款撑起地方1/3财力
圆梦微心愿 爱心助成长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论文成县农房集聚发展现状及创新型策略
三类空间开发评价与划分研究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山区县农村环境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新常态下山区县推进就业创业的路径
决胜全面小康 四川33山区县共探新常态下科学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