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冯洁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艺术的深度融合,正是永嘉对“SONG”这一文化IP的最好诠释
永嘉自古与“文”结缘。永嘉学派、古村文化、瓯窑文化、红色文化……多元的文化基因,成就了千年永嘉的厚重文化基底。近年来,随着诗路文化带建设深入推进,散落在永嘉县境内的特色文化资源焕活新生、串珠成链,为瓯江山水诗路建设带来全新活力。
说到永嘉,必然要提及楠溪江。在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描绘下,悠悠三百里楠溪江,宛如一幅立体山水画长卷。在楠溪江两岸,“诗歌”“瓯瓷”“南戏”“耕读”这些最经典、最核心的文化符号,串联起了永嘉“SONG”这一文化IP。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艺术的深度融合,正是永嘉对“SONG”这一文化IP的最好诠释。
作为千年古县,永嘉是名副其实的文物资源大县,楠溪江两岸更是散落着众多古村落、古建筑、非遗文化。据统计,在永嘉县境内,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共有3021处,数量全市第一、全省第二。如何让这些文化遗产“活”起来,文物保护修复是第一步。
近年来,永嘉县立足乡贤资源,创新打造“百家修百屋”行动品牌,走出了一条全社会共建共享的的文化遗产复兴之路。永嘉县委社建委专职副主任潘文君介绍,“百家修百屋”指的是通过乡贤认领的模式,为古建筑修缮募集资金、集结专业力量,最终实现全县古建筑修缮全覆盖。通过全县多部门联合成立专班,广泛挖掘和发挥各地乡贤能人资源,动员全县各地商会、企业、乡贤成立基金。截至目前,全县近百名乡贤能人已主动认领103个基金、累计认捐金额达5100万元。在潘文君看来,文物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能为这项工作持续赋能。“今年以来,我们利用省级诗路文化带专项资金,陆续对全县8处文物进行了修缮。”
除了资金保障,专业技术力量的参与也至关重要。永嘉县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老屋修缮的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保护古建筑的原有风貌,先后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联合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组建国内顶尖技术团队进行整体设计,科学开展古建筑保护、研究和修复,确保古建筑修复‘不走样’。”
走进永嘉县岩头镇陈家坪村,李陈广正在打扫刚刚完成修缮的老屋。据他介绍,过去几十年间,由于父辈们外出做生意,老屋一度荒废。“由于破损严重,老屋已经没办法住人,家里人回来也没个落脚点。现在,政府又出钱又出力,替我们修缮老屋,真的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如今,这座建于清朝末年的古建筑,已恢复了昔日的“容颜”。看着儿时陪伴自己成长的老屋,李陈广有着很深的感触:“老屋是全家人的‘根脉’。全家十几口人,分散在武汉、兰州、上海等地做生意,我自己也在温州、上海买了房,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最终还是会选择回到这里、落叶归根。”临走时,李陈广告诉我们,今年过年,全家十几口人将在老屋团聚,这也是几十年来的“第一次”。
文物保护修复,不仅仅在于有形的修缮,更在于人文精神的传承。在“政府主导、专家领衔、社会参与”下,像李家民居这样的文物修缮,在永嘉县还在持续着。他们或诉说着千年的文化,或承载着游子的乡愁,或彰显着乡贤的使命。这股力量也赋予了瓯江山水诗路更多的人文内涵。
从山水诗到瓯窑文化,从“永昆”、乱弹到耕读文化,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刻”在千年永嘉的实景里,更“旺”在老百姓的生活常态里。
位于岩头镇的芙蓉古村,始建于唐代末年,是楠溪江沿岸各村落中历史最悠久的古村落,2006年被列为国家文保单位和中国景观村落。这里近乎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楠溪江古村落的原始风貌,“七星八斗”的传统建筑格局,寄托着古人对子孙后代的美好希冀;耕读文化、宗族文化等传统文化,至今依然深刻影响着长居于此的原住民。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古村落的灵魂与根基所在,那么现代艺术的创新叠加,则是令其再次焕新的催化剂。2020年7月,芙蓉村启动了COART麋鹿星球“艺术家驻村”计划,村集体与永嘉旅投集团、COART麋鹿星球合作,先后流转了60多间民房,将其改造为艺术家工作室和文化交流公共空间,招募了一批艺术家驻村开展艺术创作等相关工作。“‘艺术家驻村’计划实施以来,已经有100多位艺术家陆续来到芙蓉村,目前常驻艺术家大概有7-8位。”该项目负责人杨宁介绍,“这些来自外乡的艺术家们,几乎都是被芙蓉村依然保留至今的乡土文化所吸引。这里既有传统文化的静态沉淀,比如说民宅、宗祠、书院这些,也有原生文化的活态呈现,比如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以及保留至今的崇尚耕读、崇尚孝义的精神内核。这些都为艺术家融入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土壤,也为其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从云南辗转至此,音乐人闫硕如今已是芙蓉村的“新村民”。在这里,他和伙伴们一起创作写歌、制作音乐、组织演出。“这个村子里住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大家从全国甚至全球各地过来,已经慢慢融入了这里的人文与环境。”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乡村发展带来了人气。如今,在芙蓉村穿街过巷,随处可见摄影器材馆、古石雕馆、瓯瓷馆、民俗馆、情绪美术馆等古今交融的特色业态。村党委书记陈东京介绍,这两年,村里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了。“在艺术家的熏陶之下,村里艺术气息渐浓,‘舞鱼灯’等民俗活动也在这两年恢复起来。”
承载着千年文化穿越而来,芙蓉古村只是楠溪江两岸古村落众生相的缩影。瓯窑遗址龙下村、“金山丽水”岩头村、“文房四宝”苍坡村、山地民居林坑村……在永嘉,几乎每一个古村落都有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故事。从传统文化出发,融入现代元素,永嘉的古村落正在创新融合中正蹚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成为瓯江山水诗路上文化传承的先锋力量。
这两年,在“90”“00后”圈子里,去楠溪江“赴”一场音乐节已成为一种时尚。百度地图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期间,楠溪江客流量达到141.3万人次,继2022年春节之后再次拿下客流指数全国第一。是什么让这里火爆出圈?
事实上,自2017年开始,永嘉就已围绕音乐这一主题,潜心打造音旅融合新IP。楠溪江旅游经济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在视野开阔、风景秀美的楠溪江小港段滩林打造了音乐节的主场地——滩地音乐公园,引进培育了楠溪江东海、星巢、草莓、ROCKTOWN等四个知名音乐节品牌,打造了楠溪江星巢音乐营、COART艺术营、星巢沃克秀,以及狮子岩音乐人家街区和丽水街文艺生活目的地,形成了‘一园两区三营四节’的整体发展格局。”
作为山水诗的发源地、瓯江山水诗路的核心地带,山与水、诗与歌的融合似乎是水到渠成。如今,楠溪江音乐节IP在全国已初具影响力,也带火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今年1-6月,全县共接待游客912万人次,景区门票收入4862.3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8.33%、171.61%。
在音旅深度融合的探索中,楠溪江两岸不仅构建起了“音乐+”全要素产业链,也带动了一批富民产业的发展,比如民宿产业、直播产业。丽水街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每次音乐节举办期间,周边社区、村落的民宿几乎都是一房难求,餐饮、住宿的火爆也“带”富了当地老百姓。丽水街上,除了“超级好厅”黑胶馆、“留声物语”咖啡馆、文峰酒吧等主打音乐元素的网红打卡点,以直播带货助农为主业的“温州蛟哥”也颇具人气。“蛟哥”介绍,今年以来最成功的一次带货经历,就是十几天时间卖了8万多斤玉米。他表示,音乐节虽然给永嘉带来了人气,但如何将人气转化为流量,仍值得深思。“未来,我希望把这个线下实体店做成工作室、服务站,为主播们提供培训、资源整合等多元化服务,让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直播助农大军。”
随着楠溪江乡村音乐漫都打造渐入佳境,永嘉“SONG”正被赋予更多的新内涵。音旅融合的永嘉实践,正成为瓯江山水诗路建设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