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梅
(甘肃省武威第二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高中生物教学领域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主要是指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和活动都是将问题作为主轴架构的,有助于驱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技能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明确PBL 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优势,根据生物课程内容树立问题导向,围绕学生生物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需求,精心拟订PBL 教学方案,引领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改变灌输式生物教学局面,高质、高效地培育学生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课堂环境比较僵化,教学的主导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居于被动听课的地位,很难充分参与课堂交流,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会被逐渐压制削弱,成为生物课堂的边缘角色。PBL 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线、学生为中心,教师化身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知识构建的促进者,仅在关键时刻起到支架、点拨和导练的作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PBL 教学法,能够营造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比如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把探讨的空间交给学生,使其畅所欲言、充分交流观点,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信息互通,探索得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从根本上提高生物课堂的自主性和开放性[1]。
高中生物课程的难度日益加大,生物概念知识的理论性较强,以往教师普遍沿用“讲课—听课—练习”的三段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耗时长,效率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只能对生物概念形成粗浅的认识,很多知识死角在练习环节会显现出来。PBL 教学法的价值,就在于尽可能地当场暴露有关生物课程的问题,将其实施于高中生物教学中,能够加深学生对生物概念的认知理解。比如在设定和提出课程核心问题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反馈新发现的问题,在讨论中不断解答新问题,挖掘并消除可能潜在的认知误区,形成自己对生物概念正确、深刻的理解,从而缩短学习过程,促进学习成果的提质增效。
新时期的高中生物教学,追求培育学生的实践精神和科学探究素养,坚持综合能力的发展本位,但是就过往的生物教学而言,学生的学习内容局限于课本,探究形式较为单一,缺少实践性和探究性,学生无法得到多方面的能力锻炼。PBL 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在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用多元思维和学习技巧。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PBL 教学法,能够锻炼学生的生物实践和探究技能。比如在设置课程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资料查询、观点辩论、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等实践研究活动,使其动手动脑、表达沟通,齐心协力攻克难题,从而创新生物教学模式,驱动学生实践和探究技能更上一层楼。
PBL 教学法是以问题统领课堂教学,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沿着问题的主线展开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关键点在于问题的设计和提出,这一步的落实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兴趣激发和思维活化效果。生物课程的核心问题与现实世界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情境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适宜在PBL 教学提出问题的环节使用,教师应该根据生物课程的重难点,开发整合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创设真实的生物情境,引出生物课的核心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质疑和困惑,从而为PBL 教学打造良好的开端。
在基于PBL 教学创设真实的生物情境时,教师应该做好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立足教材中的要点知识设计问题,根据问题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生物基础、认知水平等要素,收集情境创设素材。对于素材的选择,必须贴近日常生活和现实事物,素材类型包括图片、图表、短视频、调查报告,等等。使用PowerPoint 将收集所获的素材编制成课件,在情境创设阶段播放,同时揭示预先设计的核心问题,使学生明晰问题的缘起及后续的探究方向。如在关于细胞增殖的生物教学中,课程要点是认识生物体的生长,依靠细胞分裂增加数量和细胞生长增大体积,预设的核心问题是“生物体的生长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还是细胞数目的增多?”教师可以应用PPT 课件,播放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棵幼苗的过程短片,真实情境瞬间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先抛出两个小问题:一粒种子是如何成长为一棵幼苗的?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是什么?学生交流后回答:种子的胚芽长成茎和叶,胚根长成根,子叶为种子萌芽提供养料,进而长成一棵幼苗,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的基础。教师认同后,引出预设的核心问题,这样在真实情境的带动下,学生就对细胞增殖产生浓厚的学习和思考兴趣,从而达成PBL 教学的问题抛出目标[2]。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PBL 教学法,分析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流程。学生在初步了解问题后,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将核心问题拆解为多个板块,再逐一突破,实现核心问题的最终解决。PBL 教学提倡自主、合作学习,每个学生的生物素养和看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性,合作讨论有益于促进学生相互启发。因此,在分析问题的流程时,教师应该组织小组式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立足问题集思广益,将问题指向的生物知识点进行精细化地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为核心问题的解决铺平道路。
在基于PBL 教学的问题分析开展小组式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先合理分组,小组人数以5—6 人为宜,考虑学生生物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均衡地在各个小组中分配学优生、发展生和基础生。在学生合作分析问题期间,教师应该提供开放式的探讨空间,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拆解问题,当学生遭遇认知阻碍时,教师可以介入启发,启发手段以设问为主,留下独立思考的余地,同时指导各组学生把问题分析的过程、结果记录下来,作为后续探究的重要依据[3]。如在关于伴性遗传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是“色盲的遗传特点是什么?”提出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分析活动,并跟进导语:同学们,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几部分?想要解决问题,需要先掌握哪些资料和信息?各组立即投入热烈的讨论,教师巡视讨论情况,如果发现对问题缺乏头绪的小组,可以设问启发:色盲的遗传方式是什么?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哪些?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分析问题。几分钟后,各组反馈问题分析结果:课程的核心问题,分解为色盲的遗传方式和致病基因两部分,解决问题需要掌握色盲的遗传图解,以及人类正常色觉、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教师指导学生做好笔记,根据分析结果,继续合作收集遗传图解、男性和女性色盲基因型等资料。通过组织小组式合作学习,学生对问题的解析更加透彻,并能够互换观点和见解,从而实现PBL 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并不是所有课程问题都能通过纯粹的讨论加以解决,生物学科的基础是实验,对于实验类问题,学生必须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动手操作等活动,才能领会生命现象和变化规律,掌握破解实验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PBL 教学法,教师应该聚焦实验类问题,在讨论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实验问题分组协作,提出实验猜想,制订可行的实验方案,依托探究操作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拓展PBL 教学法的应用路径。
在基于PBL 教学开展生物实验探究时,教师应该根据实验课的目标,设计并提出问题,同时搭配信息化或生活化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和问题重点。随后,教师启发学生联系问题和学过的生物知识,按照分析问题→设置猜想→制订实验方案→探究操作的流程,合作完成实验项目,回归到最初的实验问题上,进行深入研讨,教师在此期间做好器材保障和辅助指导。如在关于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的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白板上展示染色体成分的结构图,提出实验问题: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DNA 和少量的RNA,那么该如何粗提取和鉴定DNA 呢?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分小组紧扣问题开展研究,先讨论提出实验假设,再根据假设构建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步骤,形成实验方案。各组研究后汇报假设:利用DNA、RNA、蛋白质和脂质等,在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的差异,粗提取DNA,去除其他成分,再用二苯胺鉴定DNA。教师认可假设后,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汇报:制鸡血细胞液(加抗凝剂)→获得鸡血细胞(离心或静置)→获得鸡血细胞核物质(提核物质、溶解、析出)→鉴定DNA(用二苯胺)[4]。在这一步,教师可以追加问题:为什么大家都选择用鸡血做实验材料,狗血能代替吗?为什么?学生:不能,因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无法提取DNA。随后,教师提供烧杯、鸡血、玻璃棒、纱布、柠檬酸钠、二苯胺等器材,让各组按照实验方案开展探究操作,提醒学生充分搅拌鸡血细胞液、沉淀DNA 必须用冷酒精、正确搅拌含有悬浮物的溶液,各小组通过分工协作,先提取出杂质较少的DNA,再使用沸水浴法在DNA 中加入二苯胺,观察到DNA 变蓝的实验现象,顺利地鉴定DNA,这样在PBL 教学法的驱动下,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探究操作能力都获得增强,并出色地解决生物实验问题。
PBL 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并不仅限于课程核心问题的解决,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过碰撞,还会不断地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认识,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生成资源。因此,教师应该利用交流分享探究结论的契机,引导学生反馈新问题和质疑,师生展开集中讨论,清理每一个知识死角,从而使核心问题得到拓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自学能力。
在基于PBL 教学开展探究结论分享时,教师应该从生物课的核心问题出发,让学生轮组汇报问题解析结果,各组复核无误之后,再鼓励学生反馈具有困惑、质疑和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其延伸讨论。如在关于染色体变异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设置的核心问题是“多倍体和单倍体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学生分小组复习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变化、分裂后期特点等知识,通过探究和归纳概括,在交流分享环节准确地解答问题,教师引导反馈:在探究过程中,大家是否产生新的问题及困惑,请勇敢地反馈!有学生反馈:我不理解如何区分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其他学生也加入新问题的研讨,最终认定例证法是区分三者的最可行方法,并列举相关例子,这样学生就同时解决生物课程的核心问题和分支问题,使孤立的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链[5]。
评价是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流程,PBL 教学强调对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过程的关注,不同学生的探究表现、收获到的知识经验存在差异性,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无法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评价生物PBL 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反思自身在问题探究中的不足。
在对生物PBL 学习过程实施评价时,教师应该根据课程问题的探究情况和结论,带领学生开展组际、组内互评、个人自评等形式的评价活动,评价指标包括问题结论是否正确,探究过程中谁的观点和思路最有价值,自身技能还存在哪些短板,需要巩固的知识点有哪些,等等。在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活动期间,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悉心听取同伴的建议和意见,对比他人分析课程问题的思路和解决办法,反思自己在生物基础和思维上的局限性,以及在PBL 学习过程中沟通、表达、配合等方面的劣势,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取经”、互通有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肯定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的表现,包括理性思维、协作实践能力等,委婉地点出需要改进或加强的部分,这样通过对PBL 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学生就会自觉反思生物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薄弱点,力争在下次生物问题探究中取得更大的突破[6]。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PBL 教学法,能够营造自主、开放的生物学习环境,加深学生对生物概念的认知理解,锻炼学生的生物实践和探究技能。教师应该立足生物课程目标,树立问题教学导向,通过创设真实的生物情境、组织小组式合作学习、制订可行的实验方案、交流分享探究结论、评价PBL 学习过程等路径,落实问题的引出、分析、拓展等目标,同步强化学生解决生物理论问题和实验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质疑精神和反思意识,从而实现PBL 教学法的高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