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贵州六盘水山地旅游特色开发探究

2023-10-20 01:42逄礼文李再珍
贵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六盘水山地景区

逄礼文 李再珍 冯 耘

(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都匀 558000;2.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 台江 556300)

山地旅游因能够满足现代都市人群“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使旅游者既愉悦精神又强健身体,而备受旅游者青睐。六盘水因其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在发展山地旅游时有着天然的优势,综合分析六盘水山地旅游资源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可为六盘水山地旅游特色发展提供更优的发展模式参考。

一、山地旅游概述

国内对于山地旅游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40多年,但学者们对山地旅游的定义仍未达成共识。学者们普遍接受且广泛引用的是以山地原生态优良的自然环境为主要的旅游环境载体,以形态各异的山体、各种水体、丰富的动植物景观、山地立体气候、区域小气候等自然资源和山地居民适应山地环境所形成的社会文化生活等人文资源为主要的旅游资源,以山地攀登、探险、考察等为特色旅游项目,兼山地观光、休闲、健身、娱乐、教育为一体的一种现代旅游形式。[1]6山地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自然资源包括山体、水体、天象、动植物等,人文资源包括人工建筑和山地居民社区文化活动等,其中集中体现在以山地自然资源环境为主要原料和灵感来源所创造形成的社会文化、生活习俗、山地特有的建筑物景观等。[1]5

二、六盘水山地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地理位置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黔、滇的交界处,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南、北盘江流域两岸,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六盘水的市名由最初下辖的六枝、盘县和水城三个特区的头一个字组成,1978年撤地建市后撤销两个特区设县,保留一个至今,即六枝特区。六盘水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铁路方面,2020年六安高速铁路通车运营,成为全省第二个县县通高铁的市州,同时与省会贵阳行程时间大大缩短到1小时30分钟,是西南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和物流集散中心之一;公路方面,有4条国家高速公路通过六盘水,省级高速公路有4条,高速公路里程达450公里以上;航空方面,2014年11月六盘水月照机场正式通航,现开通航线11条,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重庆、成都、海口、西安、长沙、武汉、贵阳。良好的交通条件为六盘水山地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可进入性和便利性。

(二)六盘水旅游发展概况

近年来,六盘水逐渐从资源型城市向旅游型城市转变。整体而言,六盘水旅游业呈上升态势。自2016年始,六盘水旅游业“井喷式”发展,旅游收入首次破百亿,至2019年,每年增量都很可观,仅增量部分就接近或超过百亿级,旅游增速位于全省第一(2020—2022年,受疫情影响旅游收入有所下滑)。六盘水旅游业形成“井喷式”发展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大环境上贵州整体旅游业欣欣向荣,行业的良好发展带动了地区的发展;其次是六盘水政府狠抓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宣传营销、旅游产品供给等,成效明显。六盘水虽然在增速上位居全省前列,但旅游收入总量在全省排名较后,在开发建设方面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

根据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2023.4.24)》[2]进行数量统计分析(详见表1)可知,六盘水有A级旅游景区54个,占全省总量的9.47%,占比相对偏弱。就六盘水现有A级旅游景区的具体情况而言,六盘水没有5A级旅游景区;4A级旅游景区13个,占全省总量的9.78%;3A级旅游景区16个,占全省总量的4.28%;2A级旅游景区18个,占全省总量的38.3%;A级旅游景区7个,占全省总量的100%。可见,目前六盘水3A级以上的高品质景区共计29个,仅占全省总量的5.62%,数量较少;2A与A级景区共计25个,占全省总量的46.3%,数量较多,具备很强的发展前景,未来几年内可充实六盘水高A级景区,成为六盘水旅游资源结构性调整的主要动因。

表1 贵州省A级旅游景区数量统计表 单位:个

根据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旅游度假区基本信息表(2022.3.18)》[3],贵州省共有旅游度假区40个(国家级2个、省级38个),其中六盘水有旅游度假区9个(国家及1个、省级8个),可见,六盘水度假型旅游资源丰富,市场供给充足,中长期的逗留性度假旅游客源推动了六盘水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六盘水山地旅游资源

六盘水受喀斯特地貌影响,山地自然景观壮丽,有罕见的地质结构,山川、湖泊众多,风景奇特、秀丽壮观,融合农业、工业和多民族文化,共同形成了六盘水优秀的山地旅游资源。[4]2六盘水市旅游资源普查发现,该地地文景观最为丰富,占比32.2%;其次是生物景观,占比19.3%;再次是建筑与设施,占比12.9%。[5]38在此基础上,六盘水根据旅游资源的特性进行了开发利用,先后建成以下几类比较具有规模性和代表性的景区:水域风光类,有牂牁江风景名胜区;地文景观类,有乌蒙大草原、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盘县大洞竹海风景名胜区;红色旅游类,有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红二、六军团会址陈列馆,米萝“三变”农业基地;山地体育旅游资源类,有梅花山国际滑雪场、野玉海山地旅游景区、六枝牂牁江飞行体育特色小镇;康体养生类,有月照养生谷、老厂竹海养生休闲度假区、百车河生态旅游度假区。

三、六盘水山地旅游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凉爽的气候条件

六盘水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9.7℃,年平均气温15℃,凉爽宜人,四季皆可旅游,尤其是夏季,是避暑休闲的胜地,因此被中国气象协会授予“中国凉都”之称号。2017年到2021年,在最炎热的三伏天,六盘水的平均最高气温也没有超过28℃,这样的凉爽天气,为打造消夏避暑、休闲度假和康体养生胜地提供了先决条件,对于有避暑需求和康养需求的老年人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2.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

六盘水山地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山地、丘陵、高原草场等多样地貌地形,地表动植物种系众多,拥有很多珍稀动植物种属。植物类,按用途分为牧草类、药用类、果类及其他类4个类型;珍稀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稀有珍禽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鹳、白冠长尾雉等。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众多,遗址遗迹、建筑风貌、人文活动和红色旅游等方面的旅游基因较为丰富。根据六盘水旅游资源普查情况表的数据显示,全市发现旅游资源单体共计3507个,共计12大主类,其中新发现的旅游资源有1630个,未来还将有更多的旅游资源被发掘出来。经过初步评审,其中,五级(特品级)资源单体13个,四级(优级)资源单体46个,三级(良好)资源单体441个,良好以上资源单体占比达14.26%。[5]39

3.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

六盘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49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谐共生,孕育了多姿多彩少数民族文化。过去,由于历史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六盘水大部分山区开发程度不高,少数民族文化较为原生态。特别是六枝特区的梭戛长角苗原始古朴,他们隐居在海拔两千多米的深山中过着神秘而古老的生活,相当完整地将一种以长角头饰为象征的苗族文化传统保留了下来,并在1998年10月以12个邻近的苗族自然村寨为主,建立了亚洲第一座民族生态博物馆。

4.旅游景点分布集中

六盘水旅游景点在分布空间上整体较集中,辖区内山地旅游资源分布广泛、种类丰富多样且总体数量上呈均匀分布,平均每2.6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旅游景区,景点基本上在城区边缘,空间上基本以城区为中心聚集分布[4]3,形成了以六枝特区、钟山区和盘州市老城区为中心的高密度集聚区,以毛口乡、新民乡、营盘乡和陡箐乡为中心的次级高密度聚集区;形成了“乐民—老长”“水塘—保田”交叉带状密集带,“坪寨—玉舍—水城城区—南开—金盆”和“淤泥—花嘎—野钟—米箩”连线密集带。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1.山地旅游资源具有脆弱性

(1)生态环境方面。六盘水山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制约着山地旅游的发展。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六盘水受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地表不利于水土保存,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等情况;其次是人口超载,房屋建设占用耕地、生活污水、农用化肥的滥用等问题也严重影响生态;最后是生态环境破坏后难恢复,很多植物对外部影响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一旦遭受破坏,即使进行恢复也需要漫长的时间。山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易损性要求发展山地旅游时要格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2)人文资源方面。过去六盘水山高路远,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但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外界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当地的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对当地的人文生态造成一定的冲击,使其难以长久保持原始生态。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求学、务工,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越发凸显。古建筑类、古村落、传统住房受到经济开发的影响,存在保护困难、缺乏专业技术和专业人才保护和保护成本大的问题。

2.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1)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位于贵州西部的六盘水,市内仅有两所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旅游人才造血能力较差。作为服务业,服务质量好坏的两个衡量标准,一是能否满足消费者对该项产品的预期,达到物超所值;二是从业人员是否符合该项工作的工作规范和标准。现代旅游业是一个传统服务行业的大集合,旅游产业具有文化性,行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服务人才。以导游为例,作为一名合格的导游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导游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而要掌握这些知识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学习、训练与文化积累,但现实是,大部分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学历仅为初高中学历,大部分导游人员仅提供简单、基础的服务,如安排吃、住、行等,缺乏专业性和文化内涵,很难对客人产生吸引力,甚至会导致游客的流失,造成地区经济损失。

(2)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由于部分服务岗位的可替代性较强,招聘门槛较低,导致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如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技能不到位、心理素质较差,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差等,大量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站在一线去直接面对旅游消费者,容易对品牌形象造成损害。

3.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深度

过去由于追求经济效益,在开发旅游资源时采取了粗放式和破坏式的开发模式,盲目开发,导致了很多旅游资源遭到破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近年来,部分地区为开发而开发,盲目地上马了一些项目,造成了项目久建不结,无法正常投入使用,如2017年启动地水城区公路自行车赛道修建项目、鞭陀小镇和鞭陀文化博物馆建设项目,脱离当地实际盲目进行开发建设,造成了人力和资金的大量浪费。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景区为了追逐热点,随意对景区进行改造,反而破坏了原有的景致,如众多景区纷纷模仿张家界修建玻璃栈道,未考虑是否与景区的资源特性相符合。

4.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善

(1)景区建设成本高、时间长。受地形的限制,在修建相应的基础设施时受到很大阻碍,因为修建环境多山、多溶洞、多河谷,所以需要架桥、隧道施工,造价远高于平原地区,导致很多景区建设的成本较高,且工期较长。

(2)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善。部分接待设施存在老旧破损问题,对于不同需求的旅游者难以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六盘水火车站在近年才设立了旅游集散中心。景区综合服务能力不足,由于起步晚,发展慢,很多设施还处于初级阶段。2016年六盘水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增加,但在同年举行的六盘水马拉松赛事中却反映出住宿方面的接待能力不足。很多参赛运动员反映,距比赛三周前开始订酒店,一直到开赛前一周还没有预定到酒店。根据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全省旅游星级饭店基本情况表(2022.7.15)》[6],六盘水旅游五星级饭店1个,占全省总量的14.29%;四星级3个,占全省总量的3.79%;三星级7个,占全省总量的5.88%;二星级4个,占全省总量的10.25%;一星级0个。可见,六盘水星级旅游住宿总体数量不足、档次不高,落后于六盘水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消费需求。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1.政策支持力度大

为充分发挥六盘水市夏季气候凉爽、山地资源突出、三线文化丰富等优势,加快六盘水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贵州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支持六盘水市加快建设避暑度假和山地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意见》指出,聚焦支持打造避暑度假产品体系;支持打造户外运动产品体系;支持打造温泉产品体系;支持打造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支持文旅融合发展;支持提高旅游消费水平;支持完善服务管理体系;支持完善“快旅慢游”交通网络;支持目的地宣传营销;加大政策资金支持。该《意见》对六盘水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为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丰富中高端旅游产品供给,深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旅游产业化发展,早日打造成为国际一流避暑度假和山地户外运动目的地提供了政策保障。[7]

2.贵州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契机

近年来,贵州省通过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的创建,不断推动体育+多产业的融合,丰富的体育旅游业态作为贵州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新动能,助力体育产业市场化高质量发展。2022年,贵州全省已经建成生态体育公园104个、汽车露营基地100个,完成9个城镇体育旅游学示范基地、12个景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4个体育特色小镇、3条体育旅游黄金线路的创建与授牌,授予了12个县(市、区)体育旅游示范县、15个体育旅游示范点,获评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95项(次)。六盘水体育旅游资源丰富,逐步建成以山地户外运动、水上户外运动、冰雪运动、体育旅游等休闲健康运动产业为主、体育服务业为辅、多领域融合发展的体旅产业体系。目前,六盘水市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9个,申报创建贵州省体育旅游示范项目7个、示范县1个,打造“南国冰雪城·贵州六盘水”冬季滑雪活动、六盘水马拉松赛等体育旅游赛事活动品牌,体育旅游建设成效明显。六盘水应继续抢抓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整合体育旅游资源,加速推动六盘水体育旅游的发展。

(四)威胁分析(Threats)

1.同质化旅游产品间的竞争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六盘水与同是山地旅游大省的云南相邻,地理位置相近,在产品类型上存在一定的竞争,且云南旅游业在全国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两地的主要客源市场存在交叉重叠。同时,六盘水与周边的安顺市、兴义市和毕节市在很多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上有着交叉的地方,如六枝的夜郎文化与安顺重叠,贵州最高峰韭菜坪位于六盘水和毕节两市境内。如何在同质重叠的交叉中开发出独特的旅游产品是六盘水山地旅游发展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2.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由于六盘水早期是工业型城市,当地为追求经济利益,在开采矿产资源时,随意排放工业污水,影响水里的生物和植物的生存,包含的化学物质不利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破坏了生态平衡。有些矿区在进行开采时,引发地质灾害,附近村庄只能搬离,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文生态。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恢复的不可逆性制约了六盘水山地旅游的发展。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流失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同时,面对社会的变革和外来文化的涌入,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逐渐被遗忘甚至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中,流失较快的是语言、服饰和建筑等几个方面。由于很多少数民族语言没有文字,仅靠父辈口耳相传,现在很多年轻人外出求学或务工,语言缺少文化土壤,导致少数民族语言逐渐退化甚至遗忘;少数民族的服饰基本上都是纯手工制作,制作周期较长且工序繁琐,人们更愿意选择经济、简洁的现代服装;在建筑方面,传统民居的实用性、居住年限远不如混凝土建筑,传统民居也逐渐被取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削弱了六盘水山地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

四、贵州六盘水山地旅游特色开发探究

为提高六盘水山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旅游开发的同质化问题以及对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的破坏,六盘水应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有深度的特色开发,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山地旅游的竞争力,迈上更为科学合理的山地旅游发展新台阶。

(一)开发与保护并行,推行山地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指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环境保护、社区参与的一种旅游形式。1983年谢贝洛斯·拉斯提出生态旅游后,得到很多国家的认可和推行。我国山地文化悠久,同时山地也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必须守住生态底线。六盘水属于岩溶地貌,地表脆弱,储水性弱,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因而六盘水山地资源具有脆弱性的特征。生态旅游是目前自然资源利用方面较为先进的方式和理念,基于这一现实,推行生态旅游是一个较优的选择。六盘水推行生态旅游是由山地资源特性所决定的,山地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六盘水山地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因此注重山地生态旅游的内涵挖掘,特别是文化内涵的深度开发是关键。例如,在开展生态旅游时,结合六盘水当地的山地资源、民族特色以及苗族、彝族的医药文化,积极探索康体养身、避暑休闲为主的度假疗养旅游目的地和路线。

(二)精品化、特色化、多层次发展山地旅游

1.立足于小、精、特发展山地旅游

多彩性必然意味着贵州山地文化旅游资源难以通过单一或少数旅游产品形式(业态)表达,应立足于小、精、特发展山地旅游,即小型化、精品化和特色化的山地旅游发展模式。[9]六盘水山地旅游资源体量偏小、知名度不高,以韭菜坪为例,虽为贵州最高峰,但在属地上与毕节交叉,规划和开发上存在很多阻碍,名气上也比不上贵州“第一山”梵净山,更没有佛教文化的加持,地理位置上也不如梵净山优越,但好在六盘水韭菜坪山地资源组合度好,森林、草原、湖泊、瀑布、湿地以及气候资源和民族文化一应俱全。因此,六盘水的山地旅游发展必须要做到与周围地区的山地旅游产品区别开来,以特色取胜,产品定位要与周围竞争者有所区别,做出差异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

2.推行“山地旅游+体育”的特色发展模式

六盘水位于贵州西部地区,受高海拔低纬度的影响,气候宜人,冬暖夏凉,特别适合推行“山地旅游+体育”的特色发展模式。[10]在夏季体育运动方面,近年来六盘水较为成熟的体育品牌赛事仅有马拉松一项,自2013年举办以来,每年吸引了上万名马拉松爱好者参与,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更多的子赛事,如户外徒步、户外定向越野、登山赛等。此外,六盘水地貌景观以山地、丘陵为主,开展户外运动有着先天的优势,可以借此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和户外森林拓展营地,还可以开展探洞旅游。在冬季体育运动方面,六盘水依托高海拔地理环境,已建成乌蒙滑雪场、玉舍雪山滑雪场、梅花山国际滑雪场3个天然高山滑雪场,在此基础上,可将雪场串联起来,形成旅游环线,各个雪场进行差异性开发,避免滑雪项目重复;还可以对雪场进行改造,例如将冬季滑雪场改造成夏季滑草场,以此利用闲置雪场,弥补季节性带来的经济损失。

3.打造不同层次的山地特色产品

六盘水山地资源分布广泛、总量多,应主抓山地特色,围绕山地文化,整合现有的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根据不同需要打造不同层次的山地特色产品,既要有高质量、高品位、高端化的产品,也要有适合大众旅游消费者的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详见表2。

表2 六盘水山地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种类

(三)打造以气候、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山地旅游品牌

1.重点打造夏季和冬季旅游产品

六盘水的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夏季凉爽,在开展旅游项目上有着许多优势。在地理位置上,距夏季气温较高的贵阳、昆明、成都、重庆、南宁等城市的距离较近,城市避暑市场需求较大。经过多年的运营与打造,“中国凉都”品牌已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此基础上,可与本地特色文化相融合,开展相关的赛事或活动,打造具有山地特色的中国凉都避暑旅游胜地。

西南地区因气候、地理位置等原因,距离我国主要冰雪旅游地区较远,出行成本较大,六盘水天然高山滑雪场可以开展冬季冰雪项目,避免季节性旅游的影响,增加冬季旅游经济收入。

2.深挖民族文化

六盘水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知名度不高、可替代性强、形式单一、商业化、形式化、游客参与性不强等问题。因而在进行开发时要兼顾经济利益的实现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健康延续。例如,贵州彝族主要聚居在毕节、六盘水等地区,深挖彝族文化内涵,具有很多优势:彝族世代生活在黔西北高寒山区乌蒙山脉中,这里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山地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和保存下来;彝族还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服饰、民居、饮食文化、节庆民俗、婚恋习俗保存完整,具有很大挖掘潜能,例如,可以结合神话传说和彝族文化,打造像“多彩贵州风”“锦绣丹寨”等类型的民族歌舞剧或其他大型情景剧作,既可以创造经济收入,又可以向外界宣传、展示六盘水的少数民族风情。

(四)拓宽资金来源,完善设施设备,增强旅游接待能力

针对六盘水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善的现状,首先应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旅游建设不仅仅要依靠政府的出资,更要引进其他的资金源,吸引相关旅游企业等,为六盘水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供更充足、多元化的资金支持。其次,六盘水山地旅游景区内基础设施存在较为突出的普遍性问题,如环山公路的加固加宽、登山廊道的防滑措施、垃圾桶和公共厕所的增设和布局等,亟需完善。最后,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基础设施要及时维护,通过定期检查,减少旅游安全隐患发生。

六盘水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从游客的吃、住、娱、购等旅游设施短板着手,要结合景区建设,不断完善民宿、餐饮、购物商场、游乐设施、演艺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增强旅游接待能力,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将其转化成能够吸引游客的产品,在旅游硬件、软件方面做到更好。

(五)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速度,所以要积极引入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化的专家队伍和管理队伍。六盘水山地旅游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开展校企合作是较为切实的途径。一方面,旅游企业应积极与六盘水现有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两所高校建立人才引进通道,留住人才。另一方面,与贵州乃至全国相关高校建立实习转岗合作,让专业人才积极投身到六盘水山地旅游相关工作中,在岗位上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合作的高校形成专业化培训师资建设的良性互动,加强对已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增强行业专业度。另外,不管是景区工作人员还是当地参与其中的社区居民,都应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加强学习,对旅游服务行为进行规范,促进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五、结语

六盘水一直以来是一个资源型城市,为了实现“绿水清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进行产业转型,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六盘水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2019年8月六盘水成功获批建设全国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成功从“煤都”变身“凉都”,旅游业的发展也随着城市的转型而不断变化。虽然六盘水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但胜在旅游资源丰富。六盘水把山地旅游作为新的突破口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但怎样的发展模式最合适、最能实现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双赢,是六盘水旅游良性发展的关键。文章对六盘水山地旅游特色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但具体的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的六盘水山地旅游要立足自身科学规划,以高质量服务为先导,践行保护与开发并行的生态旅游模式,充分利用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优势条件,不断打造山地旅游品牌,实现六盘水旅游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猜你喜欢
六盘水山地景区
六盘水师范学院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征稿简约
山地草甸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某景区留念
寻味贵州——六盘水
山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