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旭 唐开军
(贵州开放大学 贵阳 550004)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既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性、人民性、全面性和高质量特性与新时代教育要求在根本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要路径,无论是强调科技的第一生产力地位,还是注重人才的第一资源战略,亦或是强化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根本要求是从教育入手,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需的人才。因此,教育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力量之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夯实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信念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新时代的彰显,是“两个结合”的理论升华和生动实践。从中国模式到中国式现代化,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1]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作了全面阐释。在中华文化的支撑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在对中国国情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从人口规模、共同富裕、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惠及全人类和平之路方面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充分体现了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目标与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是“中国式”的具体展开,从其本质要求看,再次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之特殊性和目的性。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无论是其取得的成效还是推进的过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凸显了中国特性和社会主义性质。二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高质量的现代化,是面向全体、全方位、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手段和要求。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是中国发展目的与发展主张的彰显,强调的是中国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下,教育必须坚守初心,承担育人使命,各级各类教育要通过专题教育、讲座、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教育,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共同发挥作用,激发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的认识、学习和思考。
教育在回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成功探索了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成功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增强民族自信心,要在进一步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方面下功夫。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就要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把立德树人融入各课程和各环节,始终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培根铸魂,推进他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认可、坚守与实践,强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感认同、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理论认同,增强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依靠教育培养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人才,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落实培养中国式现代化主体的责任,教育必须围绕价值主体,促进人的目的性与主体责任性的统一。马克思以实践性为基础提出了人是主体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人是价值主体。基于这一重要论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必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的原则,也充分彰显了人作为价值主体目的性和责任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面向全体人民的现代化,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推进的现代化,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现代化,是马克思对人作为价值主体内在要求的充分体现。因此,作为专门培养人的教育,必须促进作为价值主体目的性和责任性的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包含了价值主体目的性的实现,即人的全面发展,集中体现了人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要求和目的,是面向全体的全面发展,是为人类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价值主体目的性为基础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必须守住价值主体目的性,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中国式现代化下的教育,更要充分发挥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是从内容上强调发展的全面性。中国式现代化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面发展是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要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不能脱离实际生活。生活中的人是具有多方面发展和需要的人,教育必须积极构建“以德为先”“以智为本”“以体为重”“以美为贵”“以劳为基”的“五育并举”的育人模式,从思想和行动上共同营造全面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从主体上强调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但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面向人人的现代化,是整体提高的现代化,因此,教育必须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同时,教育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在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下,教育现代化、教育数字化更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共同作用,用新发展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和评价的科学性,使每个学生收获教育的幸福感,回归价值主体的目的性。
“目的”与“责任”是马克思“价值主体”思想的两大基石。[2]也就是说,人的目的性和责任性不可分割。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社会且必须有益于社会,这是价值主体的内在要求。人民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人民群众主体责任的发挥。教育必须以系统思维培育学生,使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肩负起使命和责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与个体、国家和民族命运之间的关系,增强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就是对教育工作的系统要求,即要在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六个方面系统培育学生,使他们真正承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责任。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3]。教育必须承担起提高和增强青年学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责任,按照“六个下功夫”要求,从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爱国情怀、奋斗精神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责任意识,进一步强化教育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新征程中提供人才支撑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首要内容。高质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词,公平而有质量是人民满意教育的应有之义。虽然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公平而有质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要求,是强国建设的动力和保障,必须进一步提高人人出彩的机会和可能,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的基础保障。因此,公平而有质量既是教育的追求,又是满足人民美好教育需要的重要路径,还是中国式现代化人才的重要支撑。
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融通培养的教育体系不仅关系教育领域自身发展,更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融通培养的教育体系,不仅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联通,还在于各类型教育自身层级的完整与贯通,应多方面共同促进教育体系的融通发展。融通培养的教育体系必须以系统性与协同性推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内各层级的有效衔接与完善发展。一是加强类型教育间的融通,进一步拓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横向联通路径,在招生比例、学生流动等人才培养方面提高比例和拓展空间,进一步加强二者联系,切实做到尊重学生发展需求,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过渡空间。二是加强普通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体系纵向完整,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使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培养高科技人才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学历教育与技能证书融通。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岗证融通的需要,都不再是单一取向,而是多元融合与并重。四是通过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进一步打通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横向贯通,切实助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成长。在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下,教育培养的人不仅要在学历上有提升空间,在技能培训上也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因此,技能培训应适度降低高精技术入训的学历要求,进一步构建系统的学历技能证书融通转换机制,使学生在数字化教育资源背景下灵活获取资历,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动力,增强各类学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就业自信。
高质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内在包含了高质量教育系统工程建设,高质量教育系统工程,就是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注重教育系统整体发展。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教育体系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体系发展,是教育理念、方法手段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和谐发展,是教育内容、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共同促进人成长的科学发展,是社会、学校及家庭形成合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与服务经济社会一体的发展。因此,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是各环节、各阶段、各方面的发展,以此共同形成深度关联、有机衔接的教育整体。二是破解影响教育系统高质量发展的难题。提升教育理念的科学性,坚持新发展理念,强调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三是通过产教融合,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服务社会经济的贡献率,通过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才的培养。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优秀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成果,也是其生命力的充分彰显。中华优秀文化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必须发挥其传递、传播和提升文化的功能,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之基。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的现代化,是有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优秀文化性格的彰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其中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深刻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中国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浓缩与精华,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教育的内在要求。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教育必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他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认同。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的成果,这一创新性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也要发挥文化创新创造功能。在信息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中,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必须依靠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因此,教育必须承担推进文化创新的责任,并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加快培育创新型人才。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训练,强调多元评价学生发展,为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二是推进教育数字化,充分发挥数字化教育优势,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良好的手段。三是营造文化创新创造的浓厚氛围。教师要主动做文化的研究者与传承者,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传承与创新,使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成果得到更多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包含了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和中国特性,必然要求增强教育的中国特色和时代使命感。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打造中国特色教育,进一步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坚持守正与创新。第一,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扎根于中国具体国情的现代化,教育必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必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教育,增强中国教育自信。第二,教育发展必须结合中国实际。教育必须以实际为基础解决具体问题,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性,把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切实助力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共生,真正做到解决中国教育实际问题,并形成特色的中国教育理论。
教育的中国特色是基于国际教育视域下的中国特性,教育发展必须加强教育的开放性。开放性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发展的一贯主张。中国式现代化是融于世界的现代化,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融于世界教育发展,不断推进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促进中国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一是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教育经验的转化、吸收和再创造,把国际教育理论和经验中国化。二是进一步促进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注重开展中外教育交流后的高质量研究。三是加强对留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留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四是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水平和质量,强化人才培养和社会效益的融合。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路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和平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与遵循,必须切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