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散文特征,弄懂文本内涵

2023-10-20 13:48林琳
课外语文·上 2023年10期
关键词:托物言志贾平凹

林琳

散文,被称为诗一般的现代文学,它似水般地诉说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阅读这样的文本,总能让人涌起莫名的感动,细细品读散文的字里行间,更能带给人内心的宁静,让人在物欲纵横的当今社会里,保留一份纯真。这是散文的特殊魅力。近些年来,中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越来越热衷于散文阅读,因此,中考备考也好,平时阅读训练也罢,散文类文本分析和学习已经成为同学们学习的重要任务,尤其是明确文本主题思想,毕竟这才是中心所在。本文以贾平凹的作品《一棵小桃树》为例,谈谈如何抓住散文文本的特征,弄懂文本内涵。

笔者并不想赘述和延伸“形”(材料)与“神”(中心)的概念,毕竟这已经是大众共识;也不想继续引导同学们沉迷于“人云亦云”的学习情境中,而是要独辟蹊径地从别人很少提及的散文线索和托物言志手法两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希望能够给同学们一点散文学习方法上的启发。

一、脉络清晰,了解文章内容

散文和记叙文最大的差别在于,记叙文是“以事感人”,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六要素,可谓“棱角分明”;散文的核心不是写人叙事,但是它有自己的脉络,而且层次分明,让人读后畅快淋漓。就以贾平凹先生的《一棵小桃树》为例:

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这部分,看似一段简短的引文,作者直抒胸臆,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但这种情,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情感,它是复杂的:“爱怜”“忏悔”“安慰”交织在一起,暗示着小桃树对“我”有着特殊意义。往往,散文就是如此,披情入文,奠定情感基调。

第二部分为第二自然段——复杂情感。目之所及都是小桃树风雨飘摇的情形,于是,作者心中涌现了一股自责、怜惜的复杂情感,也牵动着同学们的心。在这个段落中,作者先是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春雨雨量大、时间来得早、持续时间长,连“我”也只能深闭家中,伫立窗下目睹眼前的一切,自己什么也做不了,这就为小桃树的艰难处境做足了渲染,也调动了读者的感官和情感。那么,作者看到了什么呢?原来是小桃树在风雨中摇曳、挣扎的弱小样子:树上的枝条啊——“慌乱”“哆嗦”;树上的花儿啊——“瘦了”“老了”;整棵小桃树给人的直接感觉——“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

第三部分为第三自然段至第 八自然段,这部分主要写小桃树曲折艰难的成长过程。第三自然段,作者追忆过往,交代了园子里这棵小桃树的渊源——“我”受奶奶的“怂恿”,满怀希望种下了一个桃核,这是小桃树成长的背景。第四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写小桃树在逆境中艰难地生长:先是在春天的早晨自个儿悄然“拱”出,但只是“一点嫩绿儿”,奶奶说它“没出息”;第六自然段,它长得很慢,样子猥琐。第八自然段,奶奶去世了才想起这棵被遗忘了的小桃树,心中涌现了深深的愧疚。总而言之,它似乎不具备成长的良好环境,更不被人重视,连最初姐弟们的“仙桃梦”,都已经忘卻到九霄云外了。

第四部分为第九自然段至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的思绪从过去又回到眼前。先是直面描写小桃树现在的情形,它“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仿佛《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作者眼中,小桃树是妥妥的“病秧子”;后来,作者由小桃树的病态感叹起生命的坚强,它“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没有屈服,还勇敢地与风雨作斗争,“抖着满身的雨水”。再后来,作者突然发现,在高高的枝儿上保留下一个欲绽的花苞。这花在“我”眼里“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使“我”内心得到鼓励,最终,作者受小桃树感染,喊出了“梦的精灵”的比喻,收尾全篇。

二、托物言志,初悟主旨

散文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往往更能带给人心灵的震颤。我们借这篇文章分析一下托物言志在文本中的表达意义:

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的描述无疑是带有个人情感的,它描写掉落的花儿时——“老了”“瘦了”“容颜褪尽”,这哪儿是花啊?简直就是一个人,侧面烘托了花与人无形中形成的情感上、经历上的羁绊,为下文写小桃树的坚强给“我”的成长启示埋下了伏笔。

再看第四自然段的描述,“我”从小桃树茁壮成长的情形中醒悟了:小桃树坚强面对人生的曲折,在它的感染下,“我”重燃了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在这个时刻,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我”的人生经历相互交织:

首先,类似的出身困境。小桃树被种在阴暗的角落里,阳光对它来说是奢侈的,它被猪拱过,还险些被砍掉,经历了无尽磨难。而“我”呢?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用“井底之蛙”来形容似乎很恰当。

其次,类似的成长困境。小桃树一直遭受风雨的摧残,枝条被摇撼,花瓣片片落下,“容颜褪尽”。而“我”也同样遭受生活坎坷:离开乡村到城里读书,发现自己的“渺小”,在奋斗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不顺心,现实中的贾平凹的文学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创作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因为写作而遭到打压,因为作品内容受到批评,而他最爱的家人也离开了人世。

然而,面对类似的困境,却有千差万别的生活态度。小桃树虽然遭遇风雨飘摇,却能不屈不挠,顽强地生长着。而“我”呢?心境垂老,脾气变坏。两种心境的对比,其实是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但最终,“我”被小桃树感动,写出了自己的“初心”,坚持自己的文学信仰,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人生轨迹,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换句话说,小桃树其实是作者的精神图腾,甚至成为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精神图腾,它的成长预示着“不屈不挠的奋斗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这是一个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后的人生启迪。

三、明、暗两条线索,升华主旨

散文的特征是“形散”,但是整篇文章有一条无形的线串联起所有的材料,此之谓“形散而神不散”。一般来讲,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以本文为例,明线是小桃树的经历,暗线是作者本人的经历,请让笔者娓娓道来:

明线是小桃树的经历:埋在角落里的桃核儿(不起眼)—萌芽(嫩绿,始有生命特征)—长到二尺来高(瘦黄,生命特征不明显)—有院墙高了 (猪拱,讨人嫌,被遗忘)—开花(大雨中挣扎,零落一地花儿)—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生命燃起希望)。

暗线是“我”的经历:“我”出生在闭塞落后的山村—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工作后发现人情复杂,历经磨难—联想起小桃树,对理想的追求、对写作的信仰更加坚定。当然,要理解这种经历,需要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于是,我们猛然发现,这篇文章将明线、暗线两条线索交织,让小桃树和“我”建立时空的联系——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情感自然、感人,让我们更明晰作者的志向和追求,具有震撼人心的无穷力量。

有人说,读贾平凹的散文“就像离开了大都市,从容漫步在山野乡村的小道上”,这个评价恰如其分。但笔者更想借这句话扩大到散文的阅读:前文提及散文的阅读能够给人“保留一份纯真”,从而带来心灵的纯净。本文也一样,小桃树是生活中一棵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植物,但是它具备了人的属性,并且与贾平凹之漫漫人生路有了一定的重叠,这或许是冥冥中的注定。但转念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是有很多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物吗?它们虽平凡,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蚂蚁搬运,隐含着勤奋劳作;沙鸥翔集,暗含着悠闲安适……只要去发现,我们也能抓住这些事物的特征,将它们消融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写就优美的散文。

猜你喜欢
托物言志贾平凹
言志为本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托物言志借景寓廉 寓廉于景廉景交融——探索郑州市人民公园内的廉洁文化元素
言志说及其诗歌史上的体现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追根溯源写生活 托物言志抒情怀——王桂臻老师小写意花鸟画欣赏
西安这座城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
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