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明月常有,不及故乡明

2023-10-20 13:48:28赵彦平
课外语文·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季羡林老先生苏轼

赵彦平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发现,我们的民族有“故乡”的情结,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一直都心怀眷恋,不管去到哪里,故乡的形象始终都在脑海中盘旋,君不见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道出了故乡月亮在诗人心中的重要位置,更表达了他在战争期间对亲人和故乡的牵挂之情。无独有偶,在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中,也引用了杜甫的这句诗,并以其为题目创作了经典散文,表达了自己对故乡以及故乡“小月亮”的怀念之情。那么,千百年来,天空的这一轮明月,与故乡的联系点在哪里?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又给我们怎样的写作启示?

一、月亮与故乡

要说月亮与故乡什么时候联系在一起的,恐怕就算是最顶尖的汉学家也难以三言两语道得明白、说得清楚。实际上,由于交通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巨大差距,古代人很少离开自己的故乡,即使想背井离乡,都有很多阻碍,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离开家乡半步,每天活在日出日落之间。但也有例外,总有一些由于工作、生活需要外迁的人,于是诞生了所谓“游子”的概念,他们最终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难以回到自己的故乡。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人往往在夜晚对酒当歌,望着天空的这轮明月出神,于是他们笔下的诗词作品常常与“月亮”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心境。回归现实,我们知道,抛开自然气象的千变万化,夜空中的这轮明月一直都没有改变,不管是在故乡还是在异乡,只是看月亮时的心境不同罢了。在诗人眼中,故乡的月亮更皎洁、更明亮,甚至更“圆”。这就是“纵使明月常有,不及故乡明”的缘由。而在季羡林的这篇《月是故乡明》中,月亮仿佛有灵性一般,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美好回忆。

二、《月是故乡明》写作特色

(一)语言质朴,文采斐然

作为一名国学大师,老先生的文学功底无疑是超群的,但是他并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作品总是让人感觉亲近,具有不能抗拒的艺术感染力。这种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运用引用,呈现哲理。文章开始两段多处运用诗句,充满诗情画意。比方说“山高月小”(引用苏轼的《后赤壁赋》)、“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之一)、“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引用苏轼的《赤壁赋》),都让整篇文章充满哲学和文化之思。其二,平淡质朴,如数家珍。季羡林的作品语言风格是平淡的、质朴的,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往往阅读这样的文章,仿佛对面是一个历经世事的人在诉说着故乡的一点一滴。如“到了夏天,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这段话,就好像是一位老人在对他的晚辈们低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一样,语言亲切、慢条斯理,其实是在慢慢回忆,而故事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月夜下的童趣”,写出了家乡农村的那种静谧、祥和的气氛,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这样的文字显得弥足珍贵,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不得不停下匆匆的脚步,停止了行色匆匆的奔走,倍感舒坦和亲切。

(二)对比抒情,凸显主题

对比手法是这篇文章的最大亮点,他乡异国的月亮一直都比不上在故乡苇坑里看到的平凡的小月亮,可见故乡月亮的地位在作者心中的分量,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怀念与眷恋之情。本文的时间跨度有点长,从童年到老年,不同的年龄段老先生对月亮有不同的认识。童年的时候,月亮是“晶莹澄澈”的。傍晚时候总是和同伴们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在古柳树下点篝火,在坑边望月,夜晚梦见了月亮,虽然很是期待明月的出现,但明月之下的故乡(平原地区)其实并没有山,于是,在作者的视界里,“从来不与山联系”,更无法想象苏轼所说的“月初于东山之上”的意境。这是第一处老先生与苏轼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比,这个对比更让读者感觉到作者的故乡虽平凡,但美丽。

成年了,由于工作背井离乡多年,去过不少地方,遇见不同的人,也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当时认为它们都是“美妙绝伦”的。但是,心底里想着的却是故乡“心爱的小月亮”。老年了,老先生移居燕园,这里风景秀丽,月色更是动人心魄,他笔下充满宁静的诗意——“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荷香远溢,宿鸟幽鸣”,但是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在季羡林的心中,故乡的月亮才是最美的,因为那里有童年的快乐和美好的回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先生笔下的月亮其实就是自己梦中的故乡,它仿佛是一个圣地——洁净无瑕。通过成年后、老年后的月亮与童年的月亮对比,我们更能看到童年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而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我们读懂了老先生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主题:他年轻时走出了童年生活的小村庄,走向全国,走出了国门,但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一直是心中的牵挂;接着,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依然在心中回荡;后来,他功成名就,但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依然在心中荡漾,即使身在他乡,也对自己的故乡念念不忘。

(三)运用衬托,情感真挚

何谓衬托?在文学作品中,为了突出主要事物,作者往往用类似的事物或者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就叫衬托。对于本文来说,很多同学会疑惑,作者为什么要谈及“山”和“水”?这里的 “山”当然与苏轼笔下的山有不同的意境。而“水”呢?我们不妨看下面的句子: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

记得唐代的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吟诵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人特意借漂荡起伏的江水来烘托残阳的艳丽。那么,在本文中,作者的目的也类似。水是纯净的,月亮也是纯净的,于是两者“相映成趣”,更有意境。作者的情感细腻,只有细读原文,我们才会恍然大悟:作者笔下的山山水水都是故乡月亮的陪衬,都是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无限怀念。山也好,水也罢,都充满着无穷韵味。

(四)结构严谨,前后呼应

一篇经典的、被人传诵的文章,其逻辑是无懈可击的,其层次是清晰分明的。在《月是故乡明》中,作者以“月”作为情感的线索贯穿全文。就全文的结构来分析,是按照“总—分—总”的思路写就。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大意是“人人都热爱自己故乡的月亮”。第二至六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讲述经历,分享感受,明确“月是故乡明”的题意。第七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卒章显志,前后呼应,表达对故乡的无限依恋。这种结构形式让整篇文章浑然一体,各个内容和层次之间环环相扣,值得我们借鉴。

自古以来,月亮常常寄托着我们民族对故乡的一份眷恋和怀念。长大之后,我们总会远走他乡,寻觅更好的适合自己发展的新生活,但是隨着年岁的增长,童年生活的故乡才是最值得自己眷恋的。因为自己的所有启蒙都是从那里获得的,于是,心中总感觉“月是故乡明”,冰心曾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因此,故乡承载了太多东西,让自己的心中始终充满着期待。另外,这篇文章也给我们写作的启示:第一,写作需要结构严谨,注意照应;第二,语言得体,呈现美感;第三,表达真挚,动人心魄。愿各位学子借着季羡林的这篇文章,在感悟故乡之美的同时,学会一点写作的知识。

猜你喜欢
季羡林老先生苏轼
怀臧克家老先生(外七章)
中华诗词(2022年10期)2022-07-29 09:16:38
我的书斋
听雨
绿洲里的老先生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36
从善如流
继续向前跑
快乐语文(2020年2期)2020-03-13 06:52:04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老先生要关注前列腺问题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