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外语学刊服务“三大体系”建设的作用和路径探析

2023-10-20 00:02李欣然
出版广角 2023年15期
关键词:学刊外语学术期刊

【摘要】学术期刊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现有研究对学术期刊服务具体学科“三大体系”建设的实践还缺乏深入探讨。文章在梳理“三大体系”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探究外语学刊对“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阐述外语学刊聚焦外语学科建设、引领学术创新、助力本土学术话语生产与传播的实践,指出当前外语学刊对传统学科和冷门学科的关注不足、对系统性创新研究的支持缺乏、对学术话语权的贡献有限等问题,提出提高编辑学术素养、完善期刊评价机制、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等进一步发挥外语学刊服务“三大体系”建设作用的创新路径。

【关  键  词】外语学刊;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作者单位】李欣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15.011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再次强调,“要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学术期刊作为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虽然已有学者论及学术期刊在“三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1],但对学术期刊支撑具体学科“三大体系”建设的实践还缺乏较为深入的探讨。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以下简称“外语学科”)体量庞大,学科领域广泛,内在结构复杂。目前我国正式出版发行的外语类学术期刊(以下简称“外语学刊”)有50余种[2],每年刊发论文近4000篇[3],对促进外语教育改革发展,提高外语教育质量,推动外语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4]。本文以外语学刊的实践为例,阐释外语学刊对外语学科“三大体系”建设的作用,思考外语学刊在服务“三大体系”建设中的不足与提升路径。

一、“三大体系”的概念内涵及学术期刊在其建设中的作用

要理解学术期刊在“三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首先要厘清“三大体系”的概念内涵。有学者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分别看作知识体系、活动体系和言说体系,指出应“在现代中国话语(言说)体系的约束和引导下,通过现代中国的学术(活动)体系去创造现代中国的学科(知识)体系”[5]。也有学者认为,学科体系应涵盖学科建设、学科理论、学科支撑等内容,学术体系是各学科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的外在表达[6]。本文采用后一种观点,即学术体系是知识体系内核,学科体系包括知识体系及其外化的学术组织,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反映和表达。

学科体系指由科学研究的若干基本领域或分支以特定方式联系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学科整体,学科布局、学科发展、研究力量、平台支撑、教材建设等都是学科体系建设的考量指标[6]。学术期刊作为学科建设的一大平台支撑,本身就是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学术期刊的繁荣水平与办刊质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科建设水平。再者,学术期刊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体现和引领学科发展趋势和动向。此外,学术期刊通过搭建学术发表和交流平台,组织学术活动等促进学术共同体构建,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凝聚和培育研究力量。

学术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思想、理念、原理、观点、理论、学说、知识等;二是研究方法、材料和工具[7]。学术期刊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带动学术交流,引领学术创新。学术期刊通过栏目设置和选文选题,引发学术共同体对命题观点、理论学说、研究方法的探索和争鸣,在思想交锋中逐渐形成创新性学术观点和学说,构建理论框架。此外,学术期刊本身还可为学术创新生产提供材料和工具。研究者通过阅读学术期刊,了解学科领域的总体研究情况、研究热点、重大进展、主要研究方法等,帮助确定自身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概念、范畴、命题、判断、术语、语言等[7]。学术期刊是学术话语传播的主要载体,与学术共同体不断互动,逐渐形成普遍认可的语词元素、核心概念、话语逻辑。学术期刊对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作用体现为提升学术话语权,即学术主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学术领域中所具有的主导性、支配性学术影响力[8]。学术期刊不只是学术话语的“消费和助销渠道”,更是其“生产与传播渠道”[9],为此,应把握好本土立场,助力既立足于本土实践又具有国际可理解度的新概念、新命题、新术语的形成。

二、外语学刊服务“三大体系”建设的实践

外语学刊的繁荣发展不仅反映了外语学科建设水平和外语学术发展盛况,也有力支持了外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组织对学科建设的专题探讨

学科体系构建的一大重要任务就是找准学科在学科大家庭中的定位,理顺学科与其分支的关系。从经典的外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到外国语言文学13个二级学科和语言、文学、翻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国别和区域研究5大方向的划分,学界对外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的讨论几乎从未停歇。外语学刊围绕外语学科属性、学科分支的划分理据、新学科方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人才培养要求和路径等问题组织了一系列学术论坛,刊发了大量文章。笔者初步统计,近十年外语类CSSCI期刊发表了外语学科建设主题文章5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为各院校的外语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新时代对外语学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外语学刊也积极回应时代的关切。自《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等文件颁布以来,外语学刊纷纷通过主办或协办学术会议、设立专栏等方式组织对一流外语学科建设的专题探讨。例如,《外语界》于2019年第1期设立“一流学科”建设专栏,探讨新时代一流外语学科建设的内涵、原则与路径,综合性大学一流外语学科定位与建设路径,基于区域特色与跨学科体系的一流学科定位与建设等问题。2018年教育部提出“四新建设”,引发了外语学界对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建设的热烈讨论,外语学刊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中国外语》在2020年第1期和第3期、2021年第1期、2022年第5期的“改革論坛”栏目中,集中刊发了相关研究,其中既包括对外语学科新文科建设理念和路径的宏观思考,又包括特色院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外语界》于2020年第4期刊登了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的会议综述,并集中刊载了与会专家对语言学跨学科发展的部分代表性观点[10]。

外语学刊对外语类新学科的创建起到支持和推动作用。例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等多家期刊发文论证了外语教育学应有的独立学科地位、学科属性、学科体系架构等;《当代外语研究》发表了“知识翻译学宣言”,并在之后的一年内集中组织了近20篇文章对“知识翻译学”的命名、理论方法与应用等展开论述,产生了一定影响。

2.通过选题选文引领学术创新

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学术期刊应提升学术引领能力,“引导学术研究立足中国实际,回应现实关切,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紧密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战略任务……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前沿领域,活跃学术空气,善于发现创新、鼓励创新、引领创新,对重大问题坚持长期跟踪” 。学术创新的重要出发点就是发现和解决本土问题。中国是外语教育大国,在外语教育教学、外语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然而,我国外语研究长期以来对西方学术体系依赖过多,从西方理论出发的应用、修补、复制性研究过多,新理论模式的建构不足,植根本土特色化问题的研究较为欠缺。可喜的是,近10年来,外语学刊在“引导学术研究立足中国实际”,鼓励和引领命题观点、理论学说创新等方面作出了较大努力。

一是针对我国外语能力测评缺少统一标准、外语教学测评缺乏系统性参考框架的问题,《外语界》《现代外语》《中国外语》等多家CSSCI期刊刊发了关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构建与应用的相关文章40余篇。其中,《外语界》从2017年第2期起多次开设专栏,阐述构建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建设我国外语能力测评体系的意义,介绍听说读写译等各技能分项量表的制定原则、方法和验证过程,举例说明量表的应用方法,跟进量表的后续建设,即应用型分量表的研制,有力推动了我国外语能力测评体系的创新发展。

二是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家处理海内外涉及国家战略利益事务所需语言能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外语学刊将国家语言能力建设作为重要选题,引发了学界对国家语言能力的界定、性质、构成的争论,以及对国家语言能力指数体系构建、国家语言能力视角下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考。国家话语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外语界》2020年第6期开辟“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研究”专栏,集中论述了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译介传播和人才培养,体现了外语学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使命和担当。

三是中国情境下的外语教学产生了不少“特色”问题。为解决中国大学外语教学“学用分离、文道分离”的根本性问题,文秋芳于2007年提出“输出驱动假设”,经过多轮实践和修订于2015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理论“产出导向法”,其后又进行了两次修订。针对我国外语学习产出困难的普遍性问题,王初明2005年提出“写长法”,2009年发展为“学伴用随”原则,2012年提出“读后续写”是高效促学的方法,2016年将近20年的教学探索升华为新的语言习得观“续论”。这两项中国应用语言学标志性创新理论成果的形成,都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离不开外语学刊对其最初的鼓励与持续的关注。

3.助力本土学术话语的生产与传播

学术语言有“外在”和“内在”之分[11]。我国外语学界普遍存在学术思维受英文支配的问题,即外在学术语言可能是中文,但内在学术语言体现的是西方的概念和范畴。以外语教学研究领域为例,在用中文发表的论文中随处可见关键期(critical period)、

动机(motivation)、能动性(agency)、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超语(translanguaging)、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复杂动态理论(complex-dynamic theory)等源自西方概念和理论的术语,立足本土实际的学术话语严重缺乏。学术话语的建构有赖于话语生产者和传播者之间的互动:学者作为话语生产者一旦获得期刊主编的认可,就会更加积极地生产话语;话语生产者创造的成果越多,传播者对其认可度就越高[12]。近年来,外语学刊通过议题设置等方式助力本土学术话语的生产和传播,“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学用一体、产出导向法、续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来自本土概念和理论的术语逐渐增多,促进了话语生产与传播的良性循环。

三、外语学刊服务“三大体系”建设的不足

外语学刊对推动外语学科建设、引领学术创新、助力学术话语生产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在服务“三大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对传统学科、冷门学科方向的关注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外语学刊紧跟国际学术前沿,特别重视计算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数据科学、区域国别学等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的相关成果发表,而对音韵学、语言史、语言哲学、非通用语种语言文学等传统学科、冷门学科关注不足。为此,外语学刊在追求引领国际性前沿话题、提高文章引用率的同时,也应肯定传统学科、冷门学科在学科体系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掘其创新价值,为其成果发表留有一席之地。

2.在学术体系建设方面,对系统性创新研究的支持缺乏

虽然我国外语学刊每年刊发的论文总数近4000篇,但并未形成数量可观的创新性观点、理论和学说,这一定程度上在于研究的碎片化、零散化及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变迁的状态,源于特定时代的学术研究热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不少外语学刊或因编辑队伍学术判断力不足,或迫于引用率指標而片面追求热点话题,抓住最新的政策指向一拥而上蹭热点、套热词,导致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流于表面。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的风向标,受一些外语学刊选文盲目追逐热点、缺乏对重要话题持续性关注的影响,研究者也难以抓住外语学科的根本性问题,专注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性、持续性研究,形成创新性的理论学说。

3.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对学术话语权的贡献有限

如前所述,我国外语学科的国际学术话语权还不强,虽然近几年来外语学刊开始注重本土学术话语的生产与传播,但总体而言,外语学科产出的本土学术话语数量很少且影响力有限。目前,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标志性和国际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及相关话语十分有限,如文秋芳团队的“产出导向法”、王初明团队的“续论”等。这既反映了长期以来我国外语学刊对“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的支持不够,也体现出期刊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不足。可见,外语学刊在促进本土学术话语被产出、被听见、被理解方面任重而道远。

四、外语学刊服务“三大体系”建设的提升路径

外语学科发展问题反映出外语学刊编辑学术素养、评价体制、国际影响力的不足,为此,应从以下三方面发挥外语学刊服务“三大体系”建设的作用。

1.提高编辑学术素养

编辑是作者和读者的纽带,具有很强的能动性,编辑学术素养直接影响期刊功能的发挥。“三大体系”建设的时代使命对编辑学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坚持正确的立场。外语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外语学刊需要放眼国际,引介国外理论观点,关注国外重要议题。为此,编辑应自觉抵制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打破西方学术话语的无形垄断[1],在组稿、选稿、编校等环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中国问题,反映中国思想和话语。其次是提高学术判断力。外语学刊的不少专职编辑并未活跃在学术生产前线,加上学术编委会发挥的作用有限,同行评议制度也不够完善,导致选稿用稿会出现判断失误的情况。为此,外语学刊编辑应加强自身学习,掌握外语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最新议题、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提高对稿件研究价值和科学性的判断能力。最后是增强问题意识。发现和解决本土问题是学术创新的重要旨归,外语学刊编辑应在选稿用稿中提高问题意识,抢抓解決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回答外语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核心问题。

2.完善期刊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对于学术成果的产出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在科研成果评价方面,“SSCI至上”的现象仍然存在。某些外语院校在计算科研工作量时明确规定,一篇SSCI期刊论文抵两篇 CSSCI期刊论文,从而导致大量优秀学术成果外流,国内期刊获取优质稿源的难度增加。一些学者甚至为了追求国际发表,特意依照国际期刊的主流话语体系选择中国案例,为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作注脚”。为此,科研成果认定部门须改变这种评价导向,鼓励中国学者在国内刊物上使用自己的话语发表立足本土问题的研究。

在期刊评价方面,由于定量指标占据主导地位,外语学刊为了提高影响因子,挤进外语类“CSSCI来源期刊”或保持排名,片面追求学术热点和名家文章,对系统性创新研究、青年学者成长的支持不足。《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应改进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以内容质量评价为中心,坚持分类评价和多元评价,完善同行评价和定性评价。为此,相关部门应考虑将构建中国特色外语学科学术话语体系作为重要指标之一,引导外语学刊发挥支持“三大体系”建设的作用。

3.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

中国学术走出去不仅需要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走出去,在国际学术平台发声,还需要中国期刊走出去,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微观层面,外语学刊可通过提供英文长摘要提高文章国际引用率,适度增加国际编委并发挥其在组稿、审稿、推介中的作用,积极参与或主办国际论坛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国际可见度;宏观层面,外语学刊应做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传播的载体,推进期刊平台化、集约化、数字化出版,建设兼具大型数字出版平台、全球性网络销售渠道和高质量品牌期刊群组成的学术出版平台[13],提升我国优秀学术期刊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经过改革开放后4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外语学科进入了自觉构建学术话语体系的新阶段[1]。外语学刊应坚守初心,明确时代使命和担当,充分发挥对“三大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全方位支持学术创新,不断提高学术话语权,引导中国学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晶,李天鸣,刘天星. 学术期刊支撑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建设的作用与路径[J]. 出版发行研究,2022(4):52-57.

[2]庄智象. 建一流外语学科,办一流外语期刊[J]. 编辑学刊,2020(2):6-11.

[3]王克非. 外语学刊的时代担当[J]. 中国外语,2020(4):1+12-14.

[4]张逸岗. 外语期刊的生存现状和发展战略[J]. 编辑学刊,2012(3):27-30.

[5]谢立中. 探究“三大体系”概念的本质意涵[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24.

[6]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三大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进程评价:理论与实践探析[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1):148-156+160.

[7]谢伏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J]. 中国社会科学,2019 (5):4-22.

[8]沈壮海等.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一项分科的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9]文秋芳. 中国应用语言学的学术国际话语权[J]. 现代外语,2021(4):439-447.

[10]戴炜栋,胡壮麟,王初明,等. 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J]. 外语界,2020(4):2-9+27.

[11]文秋芳. 论外在学术语言和内在学术语言:兼及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J]. 语言战略研究,2022(5):14-24.

[12]尹金凤,胡文昭. 如何提升中国学术的话语权:兼论学术期刊编辑的问题意识与学术使命[J]. 中国编辑,2018(7):73-77.

[13]彭青龙. 再出发:自觉构建中国外语学科学术话语体系[J]. 中国外语教育,2017(1):8-14.

猜你喜欢
学刊外语学术期刊
《高师理科学刊》征稿简则
《高师理科学刊》征稿简则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欢迎订阅《红楼梦学刊》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文化学刊》十年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