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磊,饶月,霍晓盈
(西藏农牧学院,西藏林芝 860000)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和“亚洲水塔”,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战略定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西藏的实践[2]不仅体现了西藏重要的生态地位,而且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全球环境治理的应有之义。目前,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特别是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环境领域起着重要作用,体现着大国担当。全球环境问题包括生态失衡问题、资源短缺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环境问题对国际社会的冲突和影响已经涉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一直以来,环境类专业的教育难以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环境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或者经济问题,其具有世界性、长期性、超越意识形态性和错综复杂性,因而具有相当浓厚的政治色彩[3]。
西藏高校的环境类专业培养生态环境保护行业的从业者,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今后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环境类专业教育特别强调技术性、知识性,对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开发度、重视度尚显不足。思政教育课“唱独角戏”的育人方式亟需改变。高校要将思政教育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交叉融合[4]。有些教师认为环境类专业的教学很难与思政教育融合,这是由于他们的思路还没有打开,还局限在技术性层面。在现有的世界政治格局下,任何国家技术性的活动都是为了给国家政治提供服务,而国家政治则为国家整体利益服务。环境问题的解决依然如此。在国际层面上,国家与国际环境组织在全球环境政治中主要参与。任何国家都要积极携起手来,共同解决环境问题。从全球环境治理的历史发展来看,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议题主要纠结于各方有多少责任。我国一直秉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坚持所有国家都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原则,但因为历史、经济、政治等原因,各国所应承担的责任应有所区别。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碳排放权的激烈讨论与争夺,以及各个国家在生态环境议题下的不同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全球环境治理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议题[3],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管理等层面的问题。显然,全球环境治理的政治解读是环境类专业的课程教育极少涉及的。因此,高校从全球环境治理角度入手,将相关内容融入环境类专业的教育中,将是一个切合实际的、不突兀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教育新角度。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国家教育的目的、方法论和社会功能[5]。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思政教育,以及目前如火如荼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都是以构建和完善这个核心而存在的。笔者计划以环境类专业的环境学课程为研究对象,整理出与全球环境治理有关的电子资料,并将这些电子资料整理为纸质资料或者PPT,构建全球环境治理的思政内容框架,探讨这一内容的课堂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宏观层面的思考。
全球环境政治牵涉到多个方面。为评价全球环境政治的课程思政效果,笔者在实际授课中主要设计和展示了关于气候变暖议题的碳排放权的博弈。碳排放权是指排放主体(国家)为了本国的生存与发展,由法律或协议所赋予的排放大气温室效应气体的权利,表现上是气候资源使用权,本质上是发展权[6]。课程结束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关于这方面的课程思政效果颇佳。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西藏农牧学院环境类专业(环境科学、环工工程)的大学生,且均参与过环境学课程的学习。笔者共发放调查问卷90份,排除没答题、未答全的问卷,最后总共回收71份有效问卷。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准确,笔者采取匿名方式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主要考查两方面:1.课程思政内容的趣味性,是否可以吸引被调查者的注意力。2.课程思政内容对被调查者的影响,是否能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根据问卷结果(如表1所示),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内容“特别有意思”,对这方面内容“很感兴趣”,人数占到76.06%。认为课程思政内容“一般,只是普通案例而已”的学生占23.94%。可见,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内容是有意思的,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1 调查问卷的结果
课程思政内容的讲授对所有学生都有积极影响。69.01%的被调查者认为“效果很好,受到很大启发,认识得到提高”。30.99%的被调查者认为“效果一般,只是了解到一些观点和知识”。没有被调查者认为“效果很差,已经没有什么印象”。可见,全球环境政治课程思政内容的效果是很好的,能够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促使学生思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全球环境政治内容的思政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
全球环境政治是客观存在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较少涉及和讨论的内容。一方面,环境政治有“政治”字眼,较为敏感;另一方面,许多专业教师认为专业教育不应与“政治”挂钩,环境类专业的教师亦是如此,教师会刻意或不经意地将专业与“政治”脱钩。这种所谓的“专业性认识”是极为局限且狭窄的认识。教师在讲授任何课程时,都必须认识到一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基本原理也与生态学中对“环境”的定义一致,即当讨论环境时,必然讨论的是中心事物周围的一切事物。事物与事物、事物与中心事物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只不过对于中心事物而言,其有所谓的主要环境因子和次要环境因子罢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全球性,而环境问题本身的产生和解决就有整体联系性的特点,即诸多环境问题之间是有机联系的,这种有机联系使环境问题变得多元化、复杂化。环境问题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且这种利益是整体的、根本的和长远的[7]。
全球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的不合适的需要,要么是贫困状态下的需要,要么是富裕状态下过度消费的需要。这导致人类从自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原材料,并且在对原材料的开发、加工、使用过程中产生一系列资源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今,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与全球政治格局显著相关。历史上,政治博弈的遗留使发达国家完成了原始积累,发展中国家因尚处于发展和积累阶段,承担了环境破坏的恶果。环境问题的解决之所以是政治博弈,就在于在之前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全球环境治理框架下,发展中国家要不要发展、基本生存权能不能保障这一矛盾尚未得到解决。全球环境治理需要各国在政治上积极开展合作,因为在处理全球环境问题时,任何国家都无法凭借一己之力解决问题。部分国家在处理全球环境问题时,常常抱有“搭便车”心态,即在不付出或较少付出的情况下,依托于其他国家的行为而获利。习近平总书记为世界各种危机性问题,包括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就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中国希望世界各国能够秉承“人类一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理念来解决现实世界中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8]。“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也是我国在全球政治,包括全球环境政治在内的一种担当以及大国地位的体现。以上所讨论的方面无一不说明环境问题的确具有“政治”属性。回归到环境类专业的教育,环境类专业中有很多思政元素结合点可以供教师挖掘利用。全球环境政治是值得我们开发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去探讨的一个议题。本文研究的课程思政教学的“碳排放权”主题,就是全球环境政治的一个最尖锐的议题。
传统的环境类教育主要围绕环境问题的现象及其解决途径进行阐述,专业教师及受众往往认为环境类专业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从环境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来看,这种看法并无过错。但专业教师在授课时不应局限于技术层面,而应引导学生去思考该专业的终极目的、国家目的、社会目的是什么,毕竟所有学习该专业的学生最终都需要就业。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思考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那么,环境专业的教育将是失败的。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他们也并不想成为一个完全的技术型人才,任何技术型专业的教育都必须与人类宏观的理想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体现其意义。同时,学生有探索精神,他们想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运行规律,但以学生的实际认识和能力,他们可能无法达到了解事物运行规律的目的。因此,教师的专业引导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全球环境问题的兴起也给传统的安全观带来了影响,因此,传统的安全观是以国家、军事为中心的。全球环境问题带来的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问题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新视角、多视野的专业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有利于打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9]。
从全球环境政治内容的引入来看,思政内容是可以合理添加到专业课程中去的,但前提是能够寻找到合适的课程思政元素契合点。笔者在深入思考环境类专业课程的内容要素及本质的基础上,构建了环境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如图1所示),以利于同行参考。笔者在日常工作和访谈中发现许多专业老师认为很难将思政元素融入技术性、逻辑性较强的理工科课程。之所以有这种观点,一方面,专业教师的传统理念太过于根深蒂固,他们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无法将事物普遍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深入思考和研究课程思政元素的结合问题。教师的思维还停留在“强硬结合”的阶段,还未深入到“有效、有趣结合”的层面,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得到根本改变[8]。专业教师除了深究技术性强的专业业务外,还必须思考环境类专业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教师只有想通了这一层关系,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思考和实践,“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才不是空中楼阁。在此基础上,专业课程的思政内容开发与建设才能够顺理成章,课程思政研究才能够有效推行和实践,达到国家想要达到的教育目的。
图1 环境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构想
环境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出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全球环境政治课程思政内容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它为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新视野,能助力学生从较为宏观的层面去思考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今后,全球环境政治课程思政内容的开发将成为环境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助力课程思政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