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以计算机理论课为例

2023-10-20 06:47李晓宇郑富
科学咨询 2023年15期
关键词:笔者评价模型

李晓宇,郑富

(1.河北大学,河北保定 071002;2.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475001)

一、我国高校中的翻转课堂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

近三百年来,社会从工业化转型至信息化,随之而来的是人才培养需求的改变。早期以满足工业化社会需求为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无法满足当今的社会需求。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型高端人才,而翻转课堂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此需求。

翻转课堂是指通过调整学生的学习和转换教师的身份,从而使学生实现学习成效的最大化。调整学生的学习指学生决定学什么及怎么学,学生依据自身的认知水平,选取最适合自身的学习内容,并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转换教师的身份,指教师由教学者转变为教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关注点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教学内容是否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合适等。在师生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学生的关注点在如何准确地给教师提供自身的学习情报上,而教师的关注点则是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翻转课堂变革的特征分为思想转变层面和实践行动层面。思想转变层面包括教育理念的革新、教育目标的转变、教学关系的优化以及学习态度的端正。实践行动层面包括授课过程的翻转、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评价多元化,进而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学习成效最大化。翻转课堂的本质在于回归教学的逻辑起点——学生的学习[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各高校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2]。在这一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打开了我国的教改之门。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可以预见的是,学生学的形式和教师教的形式都会有巨大的改变。学生将更加重视学习的深度,也更加注重理解知识的本质,而非死记硬背仅为考出好成绩。教师将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方式,注重将线上授课与线下授课结合起来。成功的翻转课堂模式必须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改变教师的教学观、教学形式为必要前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满足个性化的人才培养需求。翻转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二)翻转课堂的常见问题

在信息化时代,翻转课堂虽然在理论上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也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仍出现了不少问题。

1.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这主要体现在课前微课的录制以及课中的调控能力上[3]。录制高质量的微课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化能力,如写好微课教案、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并且拥有课堂调控能力。

2.学生的自控力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微课时,难以克服电子设备的诱惑。在课上学习时,学生也会不自觉地被不认真学习的同学吸引,共同讨论与课程无关的内容。

3.微课不够生动,教学视频仅仅是将传统课堂的内容录制出来,教师无法在知识传授环节与学生形成互动,导致课前环节枯燥无趣,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4]。微课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偏远地区的信息技术水平比较落后,致使学校无法为学生开展微课教学[5]。

二、计算机理论课的翻转课堂调研

(一)调研设计

笔者对河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计算机学院202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班以及人工智能2班的学生进行了访谈,总结了学生基础、预习行为、学生讲课的自身影响、学生讲课对他人的影响、小组合作、翻转课堂认可度六个维度,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计分。学生基础是指学生在该专业的成绩、学科理解能力以及对翻转课堂的了解程度。预习行为包括预习意愿、预习方式以及预习的效果。学生讲课的自身影响包括上台讲课的主动性、频率、心情。学生讲课对他人的影响包括学生讲课的偏好,以及学生讲课对理解知识是否有帮助。小组合作包括小组合作的氛围、效果以及学生对小组合作的支持度[5]。翻转课堂认可度即学生对学院使用翻转课堂的认可度。

(二)调研分析

笔者对实行翻转课堂的全体学生进行抽样调研,共收集到有效问卷43份(其中男性37人,女性6人)。笔者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克隆巴赫Alpha为0.827,说明问卷信度良好,该问卷的内在一致性较强,测量结果比较可靠。该问卷的KMO为0.747,说明该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该问卷的总方差解释率为77%,说明该问卷的效度良好,能测量出目标问题。

笔者对样本进行了主成分提取,根据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将16个变量归为上台讲课、翻转课堂受支持度及效果、小组合作、学生在本专业的成绩及翻转课堂的准备工作五类。

表1 相关性分析

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学生在本专业的成绩(专长程度)只会受到翻转课堂的准备工作的影响,而其他变量均不会对其产生显著影响。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支持度与上台讲课、小组合作以及翻转课堂的准备工作密切相关。上台讲课、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支持度以及小组合作皆会影响翻转课堂的准备工作,故对学生的成绩有着间接影响。

在本调研中,超过50%的学生都对翻转课堂的实施有较高的期待,有近90%的学生可以接受翻转课堂。由此可见,学校在理论课程中实行翻转课堂已是学生的心之所向。

(三)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协作学习

从上述数据可知,小组合作显然没有起到辅助学习的作用。同时,也有大量研究报告显示,高校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氛围很不乐观。对于小组合作,教师应当科学分组、分岗培训[6],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的具体实施方式上,教师应当结合班级的实际学情,不可盲目地模仿照抄,否则只会东施效颦。

关于科学分组,是指教师采取合理的分组方式和公平的分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方式上,每组人数、班级组数应当合情合理,每个小组的人数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人数太多会导致组内秩序混乱,人数太少则会缺乏合作氛围。教师应依照小组任务确定每个小组的人数。例如,河北大学数据结构课程的班容量为40,其所使用的智慧教室恰好是8张圆桌,每桌5人,故5人一小组,一共8个小组,分组方式合情合理。在分组原则上,教师应当保证组内成员的学习成绩、处事能力尽可能平均分配,不可以将所有差生放在同一个小组让其自生自灭,也不可以把所有班委放到同一组来垄断班级的资源。教师应以去年各项正式考试的成绩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综合排名,将前n名分配给1-n小组为高手,然后把后2n名学生等差插入同一个小组,如倒数第一应当和倒数第n+1在同一个组,后2n名学生为得分王。教师再将其余学生插入小组中作为大将,并在大将中选出领导能力较强者为参谋大将,这样的分组原则公平公正。

关于分岗培训,教师应当唤起学生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首先是唤醒角色意识,教师应当向学生交代各个角色的任务分工,然后为其加油打气。高手应当做领导者的工作,如果应付不过来,可以配置一名参谋协助自己。大将则应该发挥中坚力量的优势,既要跟紧高手的思路与步伐,又要携手得分王共同思考进步。得分王则应该积极努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听从高手的指挥,及时向另一位得分王或大将请教。

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索适合自己小组的协作方式,如将小组合作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组员应当自行阅读学习资料,并分清哪些知识是会的、哪些知识是模棱两可的、哪些知识不会,把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己看到的其他不错的学习资料以及自己的一些小想法进行汇总,由高手或者参谋大将统一安排线下讨论时间、讨论地点以及讨论流程。

第二阶段为线下讨论——头脑风暴阶段。得分王先把自己会的知识向组员进行汇报,之后将自己的问题抛出,大将和高手帮助其解决。随后,大将再抛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手替其解决。当大部分问题都被解决后,高手要引导大家围绕小组作业进行讨论,统一意见后可以分工完成。

第三阶段为线上讨论——问一答一阶段。线下讨论结束后,组内成员会自己进行思考。当成员在独立思考时,他们会忘记一些内容或者迸发出一些新的思路。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在线上的QQ群中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有秩序地回答问题。若多个问题意见不统一,或者还需要讨论,教师就要继续重复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步骤,直至学生能够完成作业。

第四阶段为总结阶段,学生除了自己去进行讨论过程的回想与反思以外,还应当顺便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最终进行作业的汇报。

(四)学生讲课教学方法——“课堂讲述”与“剧本杀”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可以由多种教学方法共同完成。根据以往的调查研究,同伴教学法和及时教学法联合使用、基于核心问题的学习、案例教学,这三大教学方法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7]。同样,学生讲课也是一种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学生讲课法是符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

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的具体化,一种教学手段也可以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规定4~5人一组,课前,学生根据教师所发布的学习任务观看视频、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为课堂陈述做准备。课中,学生完成小组成果汇报,并接受同学的提问。本实验的调研便是应用了此教学手段,足以证明学生讲课教学方法对于计算机理论课的适用性。计算机理论课存在很多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以及多角度辨析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剧本杀的手段,在课堂中运用剧本沉浸式地将学生带入某位计算机前辈的经历中(根据剧本人数以及班级人数合理分配剧本,可以一个小组扮演一位前辈,也可以全班都用一个剧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剧本,并分析前辈的困境以及目标,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感到困惑时,学生要搜集线索卡片(或与其他“前辈”交流),用于启发思维,进而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好地去理解知识,而非站在现代人的角度隔岸观火,仅仅把结论当作一个不需要思考就认为理所当然的知识。

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本质上大同小异,都要回归教学逻辑起点——学生的学习,只不过使用的工具类型略有差异。同伴教学法侧重小组讨论,及时教学法侧重课堂针对性,基于核心问题的学习方法侧重解决问题的过程,案例教学则侧重使用真实的案例。本文中的学生讲课法侧重于学生自己的感受与表述,教师在课堂陈述中需要思考如何把知识点讲明白,而在剧本杀中则需要不断地主动推理思考,其过程都是在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各种教学手段也可以很自然地互相补充与融合。不论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只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即可,最终都是殊途同归。

三、成功实施翻转课堂的关键要素

(一)转变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理念对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新要求,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需要学生及其家长的参与。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为人类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如将授课中心从自己向学生逐步偏移,促进翻转课堂的开展。学生也要改变学习态度,将关注老师教给自己多少知识转变为关注自己学会多少,将死记硬背、得过且过转变为真正学懂并能迁移运用。家长应当将仅仅关注学生短期应试教育的成绩转变为长远发展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进而创造一个良性的教育环境。

(二)定义新型慕课

在传统型的慕课中,有相当一部分视频仅仅是将教师在传统课堂中的PPT、语音“搬运”到了线上平台,少部分视频还会出现教师的表情和动作,但大多数情况下,传统型慕课中的内容和流程与传统课堂所呈现的教学基本没有差异。在传统型慕课中,师生面对面的互动性较差,导致教学难以产生有效反馈。因此,教师要改变慕课的录制方式和教学模式,保证慕课内容的生动有趣,使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慕课。教师可以在慕课中加入游戏、小品、相声等令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从而更好地增加学习过程中的及时反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还需要提升慕课内容本身的互动性,在微课中加入暂停、测试、回放等基本功能,并且设立明确的节点,帮助学生找到需要重新观看的片段,防止出现漏听一小部分就导致整个课堂无效的情况。教师要提升课堂的实践性,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一些工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手脚脑并用,去感受知识的实际意义。

(三)改变学习方式

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以及对学生进行访谈调研,发现多数学生在小学至本科阶段的受教育经历和学习方法都有很高的一致性。

小升初时,笔者在衡水市第五中学(即衡水桃城中学)第一轮自主招生考试中,以数学第二、语文还不错的成绩被录取。初一的时候,笔者基本都是依靠学习套路和死记硬背来提高成绩。

初二的时候,对于物理课程的学习,笔者便以物理教材第一页彩页上的小故事为引子,从生活中去探索物理的奥秘。每次预习完课本后,笔者都会在生活中进行探索。在勾画完课本的重点后,笔者会在教材中挑选几道题进行练习,随后便终止本节的学习。笔者以非常快的速度完成了整本书的学习,整个学期,笔者的物理考试几乎都是满分。

初三的时候,笔者的学习压力并没有明显增加,但越来越不会学了。一轮复习结束以后,笔者将学习解题套路、死记硬背的工作重心转移至理解知识,文综成绩突飞猛进。由于后期没有继续采用这种方法,笔者在自主复习阶段再次陷入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不断研究解题套路上,最终只是垫底进入了衡中奥赛班。

初中阶段,笔者的学习态度虽然未见明显变化。笔者对学习方式进行了调整,高度重视预习,最终物理考试成绩优异。

高一的时候,从奥赛班到普通班,笔者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学习了很多没有学科限制的自习课,上午最后一节课用来整理上午教师上课时所讲授的内容,晚上的最后三节课用来完成作业以及预习第二天的课程,由此保持了不错的学习节奏。分文理进入普通班后的高一期间,笔者从二十几名逐步前进到个位数名次。在这个时期,笔者开始关注知识的关联性,甚至为了解决一道植物有氧呼吸的题,翻出了初中生物的课本,重新学习种子发芽至结果的过程。

高三时期,笔者从语文期刊中看到了不少描述教育改革的内容,也有很多心理学的归因、分析,每次读着都会觉得很有力量。笔者当时写了整整一本学习方法,特别重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几乎不去关注重点,细抠书本上的每一句话,并准备在高考前将所有课本都读一遍。2018年,笔者的高考分数为603分,省排名对应河北工业大学。

高四时期,笔者一直制订学习策略——抄课本、转网络、画思维导图。笔者在抄课本时也不是一字一句地抄,重点的东西一般都会先写。还有一套学习策略就是从生活中分析试题的错因,并且从生活中去改错。最后,我的【学习策略1】并没有实施完毕,因为自己的时间太少了,经常受到各科老师和班主任的阻拦。我的【学习策略2】一直在使用,甚至用到了高四后期。

高中时期,笔者对学习方法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并且将学习方法转化为实际行动,也不因为困难而有所退却,反而一路坚持。这体现了笔者坚持、不惧挫折的态度。最终,笔者的高考成绩较好。

大学时期,笔者一开始的心气很足,大概就是顺着“这条路”走,但仅仅是表面看起来有底气,很明朗,实际上完全没有学习的动力。大一下学期,笔者一开始会跟着老师一起学,之后一旦有什么其他的事儿,就会立马“理所当然”地把精力转移过去,制造出一种“我在努力提升自己”的错觉。直至大三上中期,通过Z老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帮助,笔者的错误思想得到了纠正,学习了费曼学习法和部分认知负荷理论。最终,笔者大三上学期的重修科目(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通过了60%,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大三下学期,笔者尝试将论文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并进行了更加具体的认知负荷训练,用以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大三暑假,笔者拓宽了自己的研究面,将前期从学生视角进行教与学的研究,拓展到协助教师提升翻转课堂有效性的研究,并在暑假期间进行各项实践。通过以上措施,笔者发现各项知识更容易记忆和理解了,学习能力也有所提升。在自律能力方面,笔者进行了各项长短期规划的梳理,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以及每个阶段目标间的联系,提升了自律性。

大学期间,笔者的学习开始出现波折。笔者有良好的自我觉察能力,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问题,而且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研究,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学生除了应该主动学习、理解新的学习方法外,还应当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等进行深入的了解,以此为依据制订较为清晰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进而增强自己的学习动力。学生还应当深入探究人的本质,学习人性的技巧,进而逐步自觉提升抵制诱惑的自控力、面对困难的受挫力以及状态下滑时的觉察力和续航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毅力,成为新时代所迫切需要的人才。

(四)改变教育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决定教学效果的并非教学内容,而是教育目标。因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明确要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能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去设计教学目标。随后的教学流程、教学评价等内容,全都是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的。因此,改变教育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重要一步。

教育目标的传授知识观,一般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只要装满了即可。在这个目标下,教师所思考的,即如何将知识完整、准确、无缺漏地给学生装满。教育目标的能力培养观,一般将学生视为独立的人,需要拥有多方面的能力。在传授知识观下,教师所思考的,仅是自身的教育目标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是否有所遗漏。在能力培养观下,比起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更重视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高度重视每位学生的课堂收获、能力培养。

(五)使用多元评价

对于一种教育教学模式而言,评价其是否有效的方式、标准,往往能决定该模式的成败。评价的角度应该与该模式匹配,角度过多、过深,容易偏离实际;角度过少、过浅,则容易丧失评价功能。评价方式可以大致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大多习惯于使用终结性评价。在终结性评价模式下,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不关注“怎么考出来”的努力过程。多元评价指教师要综合考虑分数以及学生的努力过程。教师只有结合分数和努力过程对学生进行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更为客观、公平的评价。

(六)重视课堂调控

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是一种不断快速变化的状态,这个状态经常伴随着许多不可预测的“意外情况”。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在教学能力上的分水岭,常见于此。优秀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故经常能将危机化为转机,上出一堂又一堂的“优质课”。一般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较弱,经常将优秀教师眼中的一般性问题视为“危机”,不知如何处理、化解,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般而言,需要进行课堂调控的情境多为课上的“危机”。课堂上常见的危机有“没有人举手回答问题”“学困生不回答问题”“学生答非所问”“学生与同学聊天而影响他人”“学生不参与讨论”。课堂调控可以分为提问前的调控、提问后的调控、上课秩序的调控、讨论过程中的调控四种。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堂调控,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提问前的调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等下我叫的人,请他推选一个人来回答,或者他自己回答。”对于提问后的调控,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如果你们回答的答案是错的,老师也不会惩罚你们,但是你们一定要先围绕我刚刚问的问题去回答。”对于上课秩序的调控,教师可以故意看着聊天的同学,并且走过去,然后叫另一位同学来回答,促使他能紧张起来。当学生不参与讨论时,教师可以说:“如果大家都参与讨论了,不论你们是否有讨论出来结果,都给你们组加分。”

四、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

(一)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指教师根据本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方式、章节内容以及学科特点,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流程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讲解“TCP各层工作原理”这一内容时,教师通过学情分析,学生能了解寄信或者寄快递的流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寄信的过程,进而将寄信的流程类比到TCP各层协议中进行学习。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教师通过什么方法,让学生经历什么过程,达到什么样的培养效果。

(三)课堂流程

课堂流程指教师用一种或多种符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制定出一套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的流程,并将其应用到课堂中。教学流程包括三要素:师生互动模型、学习流程模型、任务情境模型。

1.师生互动模型

师生互动模型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的类型。笔者对现行教学模式(各种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进行了研究,发现教学流程无论如何变化,其师生互动模型基本定型。我们将师生互动模型简称为TSIQO 模型。师生互动模型包括教师(T)和学生(S)两类元素。我们将教师主体编码为T,将学生主体编码为S1,将学习伙伴编码为S2。此外,师与生、生与生之间还包括三种关系,分别为讲(Ⅰ)、问(Q),以及互动不明显的自学(O)。我们根据互动元素的种数、个数以及关系,将师生互动模型划分为以下7个子模型。

教师讲课模型。教师讲课指教师在课上给学生讲授知识,分为知识灌输(图1)和针对性讲授(图2)两类,前者常用于传统课堂,后者常用于使用“及时教学法”的翻转课堂。

图1 知识灌输模型

图2 针对性讲授模型

图3 图例

自主探究模型。自主探究指学生在课下完成教师所安排的学习任务。

教师提问模型。教师提问指教师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师可以提问学过的知识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提问常见于传统课堂的检查环节。教师也可以通过精神助产术让学生自己领悟新知识。精神助产术这种提问方式常见于苏格拉底的辩论活动和孔子的课堂[8]。

学生提问模型。学生提问指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进而解决自己的困惑,常见于传统课堂模式下的课间十分钟。

学生互问模型。学生互问指学生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解决自己的困惑。学生互问常见于传统课堂模式下的课间十分钟,以及翻转课堂模式中课堂陈述或者成果汇报阶段结束后。

小组合作模型。小组合作指学生与学生不拘于任何时间和形式,进行学术交流。

学生讲课模型。学生讲课指学生在课上面向老师以及同学进行知识的讲授,常见于翻转课堂模式中的课堂陈述活动(见图4)。

图4 学生讲课模型

图5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2.学习流程模型

学习流程模型是指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的组合模式。

学习流程在传统课堂之下,无非“教”与“学”两种,即教学过程和自学过程。笔者不对“先教后学”和“先学后教”作分析,因为这种“教”“学”分离的现象只存在于传统课堂。而在翻转课堂中,最主要的环节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笔者将以这两种子模型的组合为例进行分析。

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在顺序先后上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教师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小组成员的客观条件而定。若所研究的主题,恰好是该组学生的专业,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确定了后续需要处理的问题后,再兵分多路进行自主探究。若该组学生的课程冲突过大,可以讨论的时间在好几天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在完成该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应当是不断交叉运行的。运行次数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如果运行次数过少,就达不到理想的探究结果;如果运行次数过多,就会消耗太多用于处理小组合作中非知识型事物所需的资源。在运行次数的合理性上,教师可以考虑学生是否有公共课余时间。如果时间很少,每周二次;如果时间很多,可以每周三到五次。

3.任务情境模型

任务情景模型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形式。教师应当将课堂引导变成一场有趣的游戏,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沉浸式带入自己。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及时反馈、及时纠正。笔者根据前人的实验结果,共总结出三类任务情境。

基于核心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教学、基于研究假设的探究。在基于核心问题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分析核心问题的条件和意义,而且要主动收集信息,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基于案例的教学中,学生要制定出初步方案,并不断修正方案。在基于研究假设的探究中,学生要对实验进行预测和观察,并解释差异。这三种任务情境大致相似,可以归为一类。这种任务情境适用于专业性强、难度较高、科研规范要求较高的课程,如各学科的专业课。

课堂陈述教学。学生在课堂陈述教学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可能是指挥官,可能是讲述者,可能是评分员,可能是讨论者,每个成员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投入学习并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就感。这种情境适用于难度不大,但需要学生发散思维的课题,如思政课要求大家具体探讨一个案例的本质内容及影响。

剧本杀教学法。在剧本杀教学法中,学生将扮演一名与该节内容有关的人或物。剧本杀教学法适用于需要多角度思考,较为抽象、枯燥的课题。

师生互动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与前提,学习流程的设定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要将不同的互动模型有机组合起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互动模型,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任务情境作为源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恰当的任务情境还可以降低任务难度,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将三种人物情境模型有机结合起来。但教师无论使用何种任务情境模型,都应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指围绕该课堂的学生能力培养目标,量身打造的定性、定量结合的自我评价。教学评价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结合评价。

1.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用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一般比较感性。定性评价经常出现在“使学生掌握若干技能”“使学生能对……产生感受”“使学生对某知识拥有初步理解”等文字中。

2.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主要用来回答“有多少”的问题,一般比较理性。定量评价的叙述语言包括分数统计、举手正确率、理解程度多少等。

3.结合评价

结合评价一般能同时回答“是什么”及“有多少”的问题,兼顾理性及感性。结合评价经常出现在“要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也要量化学生进步的时刻,如能清晰表达人数、能掌握解题思路的人数”等话语中。

五、结束语

笔者通过系统地梳理现有翻转课堂的特征与不足,进而形成新时代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虽然该模式在初步的实践操作中,由于推行规模小而有所不足,但核心方案和教学流程在理论前景层面上有一定的优势。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小规模的科学实践中已取得明显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完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笔者仍会积极进行数据调研分析,并对方案进行调整,以期能帮助更多的大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笔者评价模型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老师,别走……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FLUKA几何模型到CAD几何模型转换方法初步研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