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平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福建南安 362300)
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但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部分教师仍在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将教学重难点全部放在课本中,并没有将生活内容融入其中,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趣,无法达到高效的课堂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其认知范围,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所以,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展现自我,使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本文先分析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再进一步阐述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为初中语文教师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语文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语文离开生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源。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灌输和能力培养,把学生束缚在枯燥的语文课堂之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生活化教学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积累各种学习材料,还可以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释放,不仅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
生活化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中,师生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教师逐渐成为教学的辅助者,教学时会与学生平等地进行合作,从而凸显他们在课堂中的地位。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发表自己的观点,强化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用语文思维看待事物的习惯。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让学生不再抵触语文,而是保持高度的参与热情,提高语文的生活化水平,改善教学质量。同时,生活化教学降低了语文知识的难度,有效将“双减”理念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教学内容,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对语文课程改革有重要影响,教师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研究,帮助学生学会生活,懂得更多人生哲理。
课堂导入是教学时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有趣的导入内容和方式可以改变学生对整堂课的看法,他们也会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有些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创作年代距离学生较为久远,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容易出现畏难情绪。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把学生感兴趣、关注的生活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的情感氛围,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实现高效教学目标。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需从生活角度出发,尝试与学生沟通,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话题,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乐于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注重自身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导入语,用自己的语言魅力打动学生的心灵,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使课堂导入更加灵活和便捷。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意识到自己不能代替学生去感知、去分析、去思考。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设计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与之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作品,用优美的音乐旋律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还可以借助视频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熟悉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文本的意境和深刻含义。语文来源于生活,教材内容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实物带入到课堂中,给学生换一个新的学习思路,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分析,加深对语文内容的掌握,既锻炼动手能力,又锻炼动脑能力,达到教学要求。教师还可以从生活入手,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联想,并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与分享,从生活的角度感悟语文知识,从语文学科的角度重新认识生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是重头戏,占据了初中语文的半壁江山。一直以来,教师都比较注重写作教学,对写作教学方式和方法也进行了改进与创新,但是教学效果却时好时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幅度有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写作教学的“应试化”较为严重,学生只是为了追求分数而写作,而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导致写作内容脱离实际生活,缺少真情实感。为此,教师要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思想,培养学生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在写作中写真人、真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语文教学要发挥人文性的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无穷的活力,提升学生的生活情调。教师可以精选热门生活话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讨论,创造口语表达的机会,充分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让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增加他们的生活经历,使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用文字记录生活。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借助有趣的视频资料画面进行教学,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使学生产生表达的冲动和欲望。生活中蕴含着很多语文素材,值得学生去学习和记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缺乏发现的眼睛,忽略了生活中的学习素材。为此,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记日记的好习惯,让学生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想,用文字、绘画等形式记录下来,还可以拿到课堂上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分享,进而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另外,教师还要善于组织记录生活的比赛,鼓励学生主动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增强对生活的好感度,做一个热爱生活,充满阳光的人。
当今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观念陈旧,在课堂教学中仍以书本中的知识点为主,对网络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无法启发学生的心智,造成课堂教学气氛不浓。教师要从信息化这一理念出发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手段改革,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拓宽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打破教材与课堂的束缚,让学生去见识更多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感受语文学科知识的广博性。
受篇幅的限制,语文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和内容是有限的,已经满足不了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有些课文内容都是节选,由于缺少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整体思想,听课水平也出现差异。所以,教师要善于使用网络,搜集网络中相关的学习资源,构建互动空间,展现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推进语文素养的培育。教师要结合课文的创作背景,利用网络去搜集相关的史实资料,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现状,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去查阅作者的生平事迹,了解作者的文学造诣以及作品的文学价值等,近距离走进作者的内心,实现课内外互相补充,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线上阅读活动,根据课文的出处去阅读整本书,还可以从网络中搜集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或同一主题不同作者的文章,以一篇带多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通过文本间的对比升华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对社会、对生活产生更多的感悟与体会。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和持续的学习过程,教师不能将重心放在课堂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学,为他们推荐一些学习APP、微信公众号、语文学习网站等,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学习语文知识,获取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主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而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不能只靠教师的灌输,更多的要依赖语文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可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刻意追求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让语文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把语文知识寓于语文实践活动中。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日常生活,帮助学生适应语文学习模式,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生活中充满了丰富的活动素材和条件,教师要找到合适的利用方法,将知识与生活融合起来,赋予实践活动生活化的气息,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当地的乡土资源,围绕课堂教学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通过走访、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搜集与调查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并将调查过程、调查结果等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记录,形成专门的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同时还能增进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了解。语文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开展祭扫先烈、诗词诵读、做月饼、包粽子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的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抗战纪念馆、名人故居等,让学生接受历史的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也能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等,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讨论会等活动,给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拓宽思维。
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语文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学生的语文学习离不开浓浓的生活氛围,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学到语文。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能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反馈。所以,教师要提高对作业的重视程度,认真落实双减政策,设计形式多样的语文生活化作业,在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积累型的语文作业,让学生留心每天的新闻,从电视、报纸、网络中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各种信息,并将其记录下来,通过日积月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库,增进学生对当代社会生活的认知。平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每天至少阅读一篇文章,可以是教师推荐的,也可以是生活中自己喜欢的读物,鼓励学生摘抄记录其中的好词、好句,书写读后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说”的作业,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也可以与家长相互分享发生在身边或自己身上的有趣事情,还可以与家长聊聊当前的时事热点、生活热点,既可以优化亲子之间的感情,又能巩固学生的表达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生活化的作业时,还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可以利用语文学科中的美学元素为学生设计操作型的作业,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用画笔描绘文本意境,再现文本情节,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利用语文学科的文化元素设计写春联、写福字等民俗活动,一方面能够展现学生的书法功底,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总之,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课堂是语文学习的小天地,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在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要守正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化理念,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与参照,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情感认识生活、品味人生,使学生获得语文和生活的双丰收,促进学生全面、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