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梅
2017年,我获得了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为了更接近临床,毕业后我申请了陆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造血损伤与重建工作。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我逐渐了解到许多临床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基础科研突破来解决。因此,我后来加入了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刘耀教授的科研团队,希望能在医院这艘全速前进的巨轮上发光发热,为肿瘤的防治事业添砖加瓦。
我目前从事的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淋巴瘤诊治的基础研究。我们知道机体的发育、疾病的发生和组织的修复都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生物化学因素以及物理力学的影响。然而,物理力学的影响常常被忽视。我一直致力于阐明疾病中力学过程与生化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促进生物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发展。
在我的博士研习期间,我发现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后,会根据其在血液中的力学状态调整基因表达谱,以提高其存活和转移能力。在博士后阶段的工作中,我也发现了放化疗对造血损伤过程中力学的作用。通过深入研究,我发现大剂量放化疗会导致骨髓虚空,这种虚空会引起残存的造血微环境細胞之间的机械拉伸,而这种机械拉伸反过来又会促进微环境的修复,有利于造血功能的重建。这些发现对于肿瘤的诊治提供了一些参考和依据。
刚开始接触科研时,我还很天真地以为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我的经历中,我认为最大的困境不是经费和平台的短缺,也不是科研思维的匮乏,而是如何面对失败和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质疑。学会面对失败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建设过程,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关注自己,与自己进行沟通,必要时向身边的良师益友倾诉和请教。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我慢慢学会了放下得失心。当我不再关注一时的成败,我才意识到自己在逐渐成为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
谦逊、好学、思考和批判是做好科研必备的能力。随着知识的增加,我们会越发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这种谦虚的态度能够让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和工具不断涌现,我们要保持学习的能力,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科研中。
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石,也是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我们要避免盲从和墨守成规,要勇于提出质疑,大胆假设,并进行小心求证,培养思辨的精神。多阅读文献是打好基础的重要途径,参加学术研讨会可以进行思维碰撞,这个过程中要与自己对话,多问自己问题,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科研就是探索人类未知的事物,这种探索,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有热门冷门,但不管是哪个方向,哪个层面,只要能拓展人类的认知,哪怕只有一点点,我觉得也是一种成功。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我一定会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
未来,我还想继续做有用的科学研究。为什么有些人造血移植后很顺利,而有些人就会造血重建困难?为什么HIV携带者更容易患淋巴瘤,病程发展更迅猛,治疗更棘手?……这些问题都是我想去持续研究的,也许在未来就会为这类患者提供一些治疗上的帮助。而这,也是我认为的有用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