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蓉
安徽省无为市新近发现的《濡湏杭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记载了从周朝到明清的亦都护家族谱系,为研究该家族提供了新的线索。2011 年第八次修谱,子孙繁衍生息两千多年。亦都护家族为蒙古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堪称蒙元统治者的左膀右臂。元末时,五世祖纽林的斤一支北归,五世祖朵儿只一支南渡后定居无为县,改姓杭。
1558 年,无为杭姓五世祖杭震组织修谱,根据高叔祖伯颜不花所遗家谱、曾伯祖杭海遗留的《世系》一册、四世祖杭福撰写的《杭氏事业集序》等历史资料编修完成《杭氏老谱源本》。据此推测,伯颜不花的宗谱可能编著于元代。伯颜不花是杭州不花的弟弟,1359 年战死于信州,《元史》有传,被明太祖朱元璋追封为忠效侯。伯颜不花的“遗谱”是明朝重修家谱的依据之一,谱中记载元文宗下旨为高昌王树碑立传,“至顺二年九月某日某甲子,皇帝若曰:予有世臣帖睦尔补化,自其先,举全国以归我太祖皇帝……至帖睦尔补化,佐朕理天下,为丞相,为御史大夫……昔其父葬永昌,大夫往上冢,其伐石树碑,命国史著文而刻焉”[1]1015。当时六世高昌王帖木儿不花(帖睦尔补化)深得皇帝信任,政治地位极高,获得修谱立碑的殊荣。元朝文人虞集于至顺二年(1331)所撰《高昌王世勋之碑》称:“臣虞集顿首受诏,退而考诸高昌王世家。”[1]1015由此可见,当时已经开始整理高昌回鹘亦都护世系谱。
《宗谱》①在明清时期多次重修,具体时间如下:弘治元年(1488)、嘉靖十七年(1538)、万历四十二年(1614)、康熙十四年(1675)、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四十二年(1777)、道光二十七年(1847)、光绪七年(1881)、民国十二年(1923)。
《宗谱》中有各时期重修家谱的序言、圣旨、画像、像赞、家训和家族传说等内容,并附有元人虞集的《高昌王世勋之碑》。在周朝到唐宋的漫长历史时期,《宗谱》所记载的一些信息值得关注。根据卜古可汗像赞推测,家族第一世卜古可汗大约生活于公元前374 年至公元前304 年,“卜古可汗公,杭姓本源之始祖也,天肇生于周(威)烈王二年丁未,终于周赧王十年丙辰,其育灵诞异,实承天授将以兴后世,千万年之蕃衍非寻常可比也”。《宗谱》记载了唐朝与高昌的石林之战,家族第三十二代攸于古恪的斤和第三十三代虎唏的斤曾于石林打败唐人。唐朝重返石林,虎唏的斤战死,其子玉伦的斤在大臣黄汝正辅佐下激战于石林,为父报仇后凯旋而归。“虎唏的斤,攸于古恪的斤之子,其祖尝与唐人战于石林,唐人败绩。越二年,唐复杀其身于石林。在位五十年终。子玉伦的斤嗣位。”
《宗谱》中还保留了元明时期的圣旨。至正十一年(1351)九月初三,元顺帝封赐朵儿只荆南王的圣旨如下:
国家用人当知贤否,百僚庶事,尽可股肱咨尔。朵儿只父子佐朕累有世勋,不惟才力可嘉,而抱忠贞可著。父卒,兹特锡(赐)尔荆南王爵,世守富贵,共朕图之。尔当如式,勤劳王室,永睹休明,毋负朕意,钦此。
成化二年(1466),杭福因捐粮赈灾有功受到明朝嘉奖,获封正七品:
敕诰:国朝敕南直庐州府无为州民杭福,国家首务养民为急,尔能输米以赈饥荒,之政有司以闻,朕甚嘉之。今特赐敕,奖谕尚义,仍赐尔正七品散官,冠带荣身,贲光仁惠,故表励焉,以副朝廷褒美之意。钦哉故敕。
家谱的研究需要辨伪存真与去粗取精,《宗谱》可能编写于元代,后经多次增补重修,因而元代之前的谱系和记载必须仔细甄别。几份圣旨有后人假托之嫌,如:东汉桓帝永寿元年(155)、唐朝武德元年(618)和北宋建隆元年(960)的圣旨有“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字样。无为杭氏始祖改姓在洪武十五年(1382),其次子杭海当时尚未成年,洪武七年(1374)的圣旨却有“杭英”之名。这些圣旨可能是家族后人假托之作,亦未可知。
《宗谱》中保留的画像和像赞共有八幅,分别为卜古可汗、玉伦的斤、雪雪的斤、朵儿只的斤、纽林的斤、帖木儿不花、伯颜不花和怀英。
雪雪的斤公像赞:“度夷者旷,心慈者良,美德好生兮鱼鸟游翔,孝友渊睦兮家道且昌,抚今谛昔兮乃宠龙章,展容肃拜兮后思无疆。(乡进士李葸撰)”
元封荆南王像赞:“于赫荆王,帝室东床,克俭于家,克勤于邦,恩威兼著,忠孝流芳,贤哉贤哉,没世不忘。(判府董瑛撰)”
袭封高昌王像赞:“高昌是宗,荆南是弟,一申父仇,三为帝婿,嘉哉其名,壮哉其志,赫匕(赫)茂功,诜匕(诜)蕃裔。始信乎,继卜古者之有人,无忝乎?后荣青者接踵之不异。(郡人邢春撰)”
伯颜不花公像赞:“伯颜其公,杭氏本宗,威名显赫,历受朝封。于家为孝,于国为忠,英烈节义,万古惟风。(霍林汤宾尹撰)”
帖木儿不花公像赞:“伟兹高昌,护国经邦,斥广疆宇,爵享永芳。躬行孝严,克敬以庄,肃肃雍雍,世裔用光。(乡进士萧仕撰)”
一直以来,传世文献有关蒙元时期亦都护家族世系的记载相互抵牾,致使高昌王亦都护家族的谱系不甚清晰。目前,学界对于亦都护家族谱系的研究主要依凭《元史》《新元史》《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和元明时期文人笔记等资料。学者们考证、梳理亦都护家族谱系的成果颇丰,举其要者如下:黄文弼的《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复原并校记》[2]、卡哈尔•巴拉提和刘迎胜的《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回鹘文碑文之校勘与研究》[3]、耿世民的《回鹘文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研究》[4]、党寿山的《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考》[5]、罗贤佑的《元代畏兀儿亦都护谱系及其地位变迁》[6]、党宝海的《13、14世纪畏兀儿亦都护世系考》[7]、杨继红的《高昌畏兀儿亦都护谱系管见——兼论其与蒙古统治者的关系》[8]、王红梅的《元代蒙古王室与畏兀儿亦都护家族联姻考》[9]、程溯洛的《高昌回鹘亦都护谱系考》[10]、王宗维的《高昌回鹘亦都护家族及其迁居永昌始末》[11]。这些成果是我们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不过囿于材料限制,目前学界仍未明晰家族谱系和元明时期的子孙传承。值得庆幸的是,《宗谱》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佐证材料。
关于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之后的亦都护之位,《宗谱》提到巴而术阿而忒的斤的长子怯失迈失和次子玉古伦赤的斤。玉古伦赤的斤继承亦都护之位后,其子马木剌的斤在父亲亡故后继任,怯失迈失没有担任亦都护之位。然而,据《史集》《世界征服者史》等外文资料记载,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怯失迈失(乞失马因)、次子萨仑的斤和三子玉古伦赤的斤,三人依次继任亦都护之位[7],可能《宗谱》的撰者没有看到这些资料。
从第一代高昌王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第三代高昌王亦都护马木剌的斤、第四代高昌王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到第五代高昌王亦都护纽林的斤的谱系和行实,史籍记载较为清晰。第一代高昌王巴而术阿而忒的斤曾随元太祖征战河西,第三代高昌王马木剌的斤参与了元宪宗征伐合州、攻打钓鱼城的军事行动。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汗位,西北地区的蒙古诸王发动叛乱。至元十二年(1275),都哇、卜思巴等率兵十二万围困高昌,家族五十九世、第四代高昌王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誓死守城,严词拒绝叛军劝降:“吾闻忠臣不事二主,且吾生以此城为家,死以此城为墓。”[12]至元二十年(1283)前后,火赤哈儿的斤屯兵南哈密力,大战力竭而死[13]93。第五代高昌王亦都护纽林的斤为报父仇请旨北征,师出河西后留守永昌,坐镇吐蕃宣慰司,成为元朝的西北屏障。
从第五代高昌王亦都护纽林的斤开始,传世文献中的谱系记载就混乱了,雪雪的斤的身份、纽林的斤一系的脉络传承语焉不详。《宗谱》提供了新的线索,现据此重新梳理谱系如下。
《宗谱》对火赤哈见的斤的介绍如下:
讳火赤哈儿的斤,即雪雪的斤是也。马木剌的斤之子。此祖常用捐骨肉之爱以救民命,上嘉其功,赐以重赏,妻以公主,曰“巴匕哈儿”,定宗皇帝之女也。生子二,长纽林的斤,次朵儿只的斤。又敕赐宝钞十二万,以赈其民,后与北方军大战,力尽死之。其子上书追封高昌王。
依据《宗谱》的记载,雪雪的斤就是火赤哈儿的斤,朵儿只的斤是纽林的斤的弟弟,火赤哈儿的斤(雪雪的斤)是五十九世,纽林的斤是六十世。按照这一关系,朵儿只的斤作为弟弟不可能在纽林的斤之前担任亦都护。《元史》记载雪雪的斤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带领畏兀儿人迁居云南,几年后被调回京师出任中书宰臣,雪雪的斤显然不是火赤哈儿的斤。《元史•成宗纪》记载,“(至元三十一年五月)赐亦都护金五百五十两,银七千五百两”[14]384,“(元贞二年三月壬辰)诏附马亦都护括流散畏吾而户”[14]403。由此可见,从1286 年火赤哈儿的斤战死,到1308 年纽林的斤继位,其间畏兀儿设有亦都护。根据《元史》记载,雪雪的斤活跃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十月,“遣雪雪的斤领畏兀儿户一千戍合剌章”[14]280。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二月甲辰,“以雪雪的斤为缅中行省左丞相”[14]286。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十月,“以前缅中行尚书省平章政事雪雪的斤为中书省平章政事”[14]351。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赐雪雪的斤公主钞千锭”[14]385。
《新元史》记载火赤哈儿的斤共有三子,分别为纽林的斤、钦察台和雪雪的斤[15]525。根据这一史料推测,雪雪的斤是火赤哈儿的斤之子、纽林的斤的兄长。在1308 年纽林的斤成人之前,雪雪的斤曾任亦都护[7]。雪雪的斤卒后,其子朵儿只的斤继位。因为朵儿只的斤年少,按新皇帝旨意让位给手握重兵的叔叔纽林的斤。当然,这一推测还有待进一步证实(见图1)。
图1 蒙元前五代高昌王亦都护谱系
关于伯颜不花,《宗谱》与《元史》记载一致,认为其人是雪雪的斤的孙子、朵儿只的斤之子。明人叶盛记载伯颜不花为帖木儿不花次子,《元史》则认为伯颜不花为朵儿只的斤之子。学者们认为叶盛的《水东日记》所载失实[7],《元史》正确,《宗谱》印证了这一点。《水东日记》记载:“盖帖睦儿补化二子,长不答试里,嗣亦都护高昌王,尚阿哈也先忽都公主,率传子和赏。次子伯颜不花的斤,字苍岩,为太常典簿鲜于枢之甥,官至江东廉访副使,浙东宣慰使,介立不群,草书逼真舅氏。”[16]《元史•伯颜不花的斤传》载:“伯颜不花的斤字苍崖,畏吾儿氏,驸马都尉、中书丞相、封高昌王雪雪的斤之孙,驸马都尉、江浙行省丞相荆南王朵儿只的斤之子也。”[14]4409伯颜不花的斤乃元末著名书法家,陶宗仪《书史会要》(武进陶氏影印本)卷七有其小传:“伯颜不花的斤,字苍岩,高昌国王子,而鲜于太常甥。官至江东廉访副使,浙东宣慰使。介立不群,草书似其舅氏。”伯颜不花死后,其子也先不花奉母居于福建。
史书未见记载,《宗谱》记述了上都和太平奴的情况。次子上都,即篯吉,金紫光禄大夫,其子是索罗因。后来,上都让位于弟弟太平奴:
上都:“讳上都,即篯吉公,纽林的斤之子,金紫光禄大夫,生子一,讳索罗因,兄让位,自袭高昌王爵。天历二年诏封同兄,皆是八卜叉公主所出。”太平奴:“讳太平奴,兄让位,皆袭高昌王,纽林的斤第三子。”
帖睦儿补化在拜为中书省左丞相后,将亦都护高昌王爵位让给堂弟(或叔侄或兄弟关系)朵儿只的斤(朵耳只)。“天历二年(1329)正月,高昌王铁木儿补化为中书省左丞相……(天历二年十一月),命朵耳只亦都护为河南行省丞相。近制行省不设丞相,中书省以为言,帝有旨:朵儿只先朝旧臣,不当以例拘。”[14]744关于上都(篯吉)任职亦都护的时间,《宗谱》和学界都认为是天历二年(1329),当存疑。
朵儿只的斤死于1350 年,追封荆南王。《宗谱》记载朵儿只的斤如下:“火赤哈儿的斤之次子,仕至中书省右丞相,驸马都尉,妻公主月英,又妻鲜于氏,生子六,长野先忽都,次杭州不花,即吾姓之始祖也,其年表仕迹列后。三伯颜不花鲜于出,四忽剌台,五纳加台,六太平不花。王遗有神轴(二字不清楚),生于咸淳二十六年庚寅正月初二日卯时,终于至正十年庚寅九月十五日子时,享寿六十一岁,葬在金山寺大同古蒙山。又屡有大功,追封荆南王。”咸淳是宋度宗赵禥年号,咸淳元年为1265 年,这个年号实际只使用了10 年。《宗谱》中的朵儿只的斤生于咸淳二十六年,当有误。
纽林的斤一脉的传承如下:纽林的斤(1308—1318 任亦都护)传位长子帖木儿不花(1318—1329 任亦都护),帖木儿不花让位朵儿只的斤(朵耳只),之后朵儿只的斤被封为荆南王。《宗谱》称荆南王是死后追封,朵儿只的斤死于1350 年,亦都护爵位传给帖木儿不花的弟弟、纽林的斤次子上都(篯吉)。之后,上都又传给纽林的斤第三子太平奴。1351 年帖木儿不花和太平奴被杀,太平奴的儿子月鲁帖木儿继位,次年率畏兀儿军队征战襄阳、南阳、邓州等地,1353 年战死南阳。月鲁帖木儿之子桑哥继位,继续统领畏兀儿军镇守襄阳。1351年至1353年月鲁帖木儿任亦都护,桑哥1353 年继位。桑哥之后,帖木儿不花之子不达失里及其子和赏皆先后继任高昌王亦都护。亦都护高昌王的爵位在父子、兄弟、叔侄之间轮流承袭,这在元朝是常见现象,阿里海牙家族的贯云石就曾将世袭爵位后转让给弟弟。
关于帖木儿不花的儿子不达失里与儿子和赏,《宗谱》记载:
不达失里公其后失传,故另提一派。
不达失里:讳不达失里,帖木公之子,授指挥,守山东济宁路,妻先忽都公主,生子尚。其子孙迁徙无常,至贤莫知所往矣。
尚:讳尚,字遇蛟,不达失里公之子,明授指挥,守湖广口。妻都御史叶盛公女,子伟。
《宗谱》中的“尚”当是宋濂笔下的“和赏(和尚)”,和赏在甘肃永昌归顺明朝,封镇永昌,卒于南京。《宗谱》中的“尚”在明朝任“指挥,守湖广口”,两者记载不一致,有待进一步考证(见图2)。
图2 纽林的斤一系图谱
据宋濂所撰《故怀远将军高昌卫同知指挥司事和赏公坟记》记载,高昌王亦都护的世袭在元明鼎革之际终结于帖木儿不花之孙和赏。洪武三年(1370),明军攻占兰州,高昌王和赏在永昌交出印绶后归顺,被封为怀远将军、高昌卫同知指挥使司事,世袭其职。洪武七年(1374),28 岁的和赏在南京寓舍去世。《故怀远将军高昌卫同知指挥司事和赏公坟记》记载:“公讳和赏,畏兀氏,世居永昌。曾祖纽林,事元世祖有功,封高昌王。祖帖木儿不花,中书左丞相;父不答失里,中书省平章政事,皆袭王爵。母也先忽都,封王夫人。幼亦绍王,封镇永昌。洪武三年,大兵下兰州,公赍印绶自永昌率府属诣辕门内附,诏授怀远将军、高昌卫同知指挥使司事,世袭其职……不幸以(洪武)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卒于南京之寓舍,年二十有八。”[17]
元明易代之际,纽林的斤一系亦都护的传承终结于和赏,这一支脉在明朝镇守永昌并世袭其职,后人生活于西北一带。雪雪的斤—朵儿只的斤—伯颜不花一系则流落至杭州一带定居,其后人生活于东南地区。《宗谱》为学界研究高昌亦都护家族后人在元末的走向提供了史书未见的资料,弥足珍贵。
南渡的伯颜不花—杭州不花一系,从元末明初的杭州不花时期开始改姓“杭”,定居于今安徽省无为市。嘉靖十七年(1538)杭震增修家谱时称,元末时五世祖纽林公一支北归,五世祖朵儿只的斤一支南渡改姓杭,定居无为县。
亦都护家族后代在元末处境艰难,面对国破家亡的局势,朵儿只的斤次子杭州不花归附明朝却不肯为官。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初一,杭州不花上书朝廷不愿出仕,希望改姓杭,名“子用”,得到朝廷准许后安置到无为县。《宗谱》记载了这一事件,杭州不花奏称:“臣质忝沙汉,才匪中国,既蒙赦斧钺之诛,敢重沐簪缨之锡(赐),不愿出仕,愿更姓杭名子用,得为一氓足矣。”朝廷应准其请:“元故臣杭子用,既不愿授职,廉耻可嘉,着户部安插无为州,编入版图,使世为中国之民,毋负朕意。钦此。”
杭氏后裔杭福在弘治元年(1488)所作《杭氏事业集序》中称:杭福的曾祖杭州不花任福建行省平章,因其父先为浙江省丞相,遂改姓“杭”,后代以杭为姓,“元后兵乱,其尽忠王室者有之,死节别郡者有之,虽留名族谱,莫知所徃(往)矣”。入明以后,杭姓后人以元朝故臣身份被明太祖朱元璋安置在“无为鱼米之地”,即淮西五路下辖庐州路(今安徽省合肥市)所属无为县。杭州不花最初住在皇华坊,后迁居城西紫芝山侧,家族子弟自此世居无为县。
杭州不花长子孛罗不花失考,另外三个儿子海公、润公、清公的后代都有记载。由《宗谱》可知,明清时期海公一支有思恭(子敬武、敬宗)、思忠(子仕凤、仕其),润公一支有思礼(子华栋、华灼)、思义,清公一支有思聪、宽(,子友銮、友时、友圣)、思敬(子玺)、瓒(子友良、友怀、友元、友秀)。友元的儿子是仲四,四子分别为俊武、俊韬、俊略、俊才。
朵儿只的斤的孙子翁复明,是明朝壬午(1462)科举人。《宗谱》记载朵儿只的斤第四子忽剌台生平如下:“龙虎上将军,广东枢密院同知院事。朵儿只的斤第四子。生于至治三年癸亥三月二十五日卯时,卒未详。今子去在嘉兴县,以翁为姓。明壬午科举人名翁复明者,乃其裔孙也。”朵儿只的斤的另一个孙子杭海是洪武庚午(1390)科举人,曾任汉川县尹。此外,朵儿只的斤的子孙还流散到福建、山东等地。《宗谱》记载朵儿只的斤第六子太平不花生平如下:“中议大夫、内台侍御史朵儿只的斤第六子,配少保汪永昌之女也,讳梦莲,号佳贞。生子二,长敏里不花,仕至文林郎,福建行中书省检校。次文殊奴,至奉正大夫,福建兴化路治中。生卒俱未详,今子孙居在山东,以张为姓,莫知所终。”
明清时期,纽林的斤一系主要活动在北方。《宗谱》所载不达失里一支的传承如下:不达失里—赏(和尚)—伟—永传临—福禄—明—长子龙(字守元),次子信(爱元)—贤(龙之子),圣(信之子)—试(贤之子),魁(圣之子)—孟(贤之子),孔(魁之子)—凤(孔之子)。孔、凤二人皆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长子圣与次子贤,生于乾隆年间。
关于帖木儿不花一系中“尚”的儿子“伟”,《宗谱》记载如下:
伟:讳伟,字怀英,尚公之子,袭宣府前卫指挥,管除和阳卫指挥同知。卒于洪武七年甲寅十月十五日,赐葬聚宝门外,有碑记公乃遗子,赖姑成人,妻吴万户女,生子一,永传临。
由此可见,纽林的斤一系在明朝依然世袭指挥使之职(见图3)。
图3 朵儿只的斤一系元明清谱系
从西域到安徽,杭氏一门忠君报国、仁爱守信的家族文化延绵不绝。儒家文化是亦都护家族融入华夏的重要途径,见证了畏兀儿地区儒家文化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成为畏兀儿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缩影。回鹘文化自肇兴之初就与中原文化的发展相始终,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义等内容是中原汉族先哲的智慧结晶,千百年来以其持续的凝聚力和强大的感召力,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鹘儒学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发展过程即是一例,萌芽于隋唐之际的漠北回鹘时期,在高昌回鹘时期得到蓬勃发展,蒙元时期达到高峰。隋唐时期,儒家文化北传漠北,十一位回鹘可汗皆受唐朝册封,忠贞可汗、怀仁可汗、保义可汗、奉诚可汗、怀信可汗、崇德可汗、昭礼可汗、彰信可汗[18]21-22等封号,无一不是对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深刻诠释。
千百年来,亦都护家族与中原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积极践行儒家伦理思想。亦都护家族始终与蒙元政权共进退,明清以后儒家文化更成为家族文化的核心。1209 年,亦都护家族举国归顺成吉思汗,成为最早效忠蒙元的族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被封为成吉思汗第五子,并迎娶公主。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表示:“陛下若恩顾臣,使臣得与陛下四子之末,庶几竭其犬马之力。”[14]3000此后直到元朝灭亡的一百多年间,历代亦都护家族成员都与蒙元统治者勠力同心,为保卫国家披坚执锐。万历四十二年(1614),翰林院国史编修霍林汤宾尹为家谱撰序:“巴而术阿而特(忒)的斤又能推诚仕元,并隆荆南王爵,尚公主于帝室者七,且伯颜不华以死殉国,而信州香火再举于昭应矣。”《宗谱》中保留的画像和像赞,无不昭示以忠君报国为荣的家族文化。
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亦都护家族参与镇压各路起义军。在襄阳、南阳等地的战斗中,亦都护高昌王月鲁帖木儿死于军中,其子桑哥继任,在战乱中生死不明。至正十二年(1352)四月,元顺帝“命亦都护月鲁帖木儿领畏吾儿军马,同豫王阿剌忒纳失里、知枢密院事老章讨襄阳、南阳、邓州贼”[14]899。次年六月,“亦都护高昌王月鲁帖木儿薨于南阳军中,命其子桑哥袭亦都护高昌王爵”[14]910。亦都护家族六十一世伯颜不花的斤“倜傥好学,晓音律”[14]4409,在信阳之战中对陈友谅所派劝降之人慷慨陈词:“贼欲我降尔。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吾计之熟矣。”城池失陷后,伯颜不花的斤自杀身死[14]4411。《宗谱》)记载了伯颜不花忠君报国的行实:
朵儿只的斤第三子,生于至治元年辛酉九月初九日戌时。镇守信州,不屈伪汉,伏剑自刎,终于至正十九年己亥十月初十日丑时,加赠东宣慰使,谥“桓敏公”。仕至中宪大夫,江东道廉访司副使。国朝太祖皇帝敕封忠効(效)侯,江西广信府岁时致祭焉。朵儿只的斤第三子,死节于信州,见《元史》亦有传二篇,赠咏梅花诗百篇版行于世。配总官王庸之女,讳采莲,号顺贞,生于至治二年壬戌七月二十日辰时,卒未详。生子一,讳野先不花,仕至中议大夫,建宁路达鲁花赤。今子孙尚在莆田县,取姓曰陈。永乐年间,有名陈梁字朝用者为尚书。
从巴而术阿而忒的斤1209 年举国归附,到征河西、伐南宋、平定都哇西北叛军,再到元末战襄阳、守信州对抗红巾军,历代畏兀儿亦都护披坚执锐,为蒙元政权征战一百多年。即使在元朝大厦将倾之时,仍然肝脑涂地在所不惜。明乎以上史实,可知亦都护家族忠君思想之矢志不渝。几代高昌王与蒙古王室的通婚,使亦都护家族与蒙元王室更加水乳交融。
第一代高昌王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娶公主也立安敦。第四代高昌王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娶巴巴哈尔,乃元定宗之女。第五代高昌王亦都护纽林的斤娶公主不鲁罕及其妹八卜叉公主,她们是元太宗的孙女,后娶兀剌真阿难答,为安西王之女。纽林的斤的弟弟荆南王朵儿只的斤娶月英公主,也成为驸马都尉。纽林的斤之子第六代高昌王帖木儿不花在至治年间娶阔端孙女朵儿只思蛮,帖木儿不花的儿子不达失里娶阿也先忽都公主。一百多年间的联姻,使畏兀儿亦都护家族和蒙元王室成为一家人,这是元代畏兀儿社会从高门望族、文人进士到普通百姓,都愿为蒙元政权效忠的重要因素。蒙元时期,亦都护家族与蒙古王室联姻情况如下[9]。
表1 亦都护家族与蒙古王室联姻情况一览表
纽林的斤一系在明朝世袭官位,朵儿只的斤一系的杭氏子孙依然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成化二年(1466)年杭福捐粮赈灾、忠君报国得到朝廷嘉奖,翁复明积极参加科举成为举人。从这一系在明清时期的传承看,家族对元朝多有眷恋,子孙的字“守元”“爱元”彰显了家族对元朝的家国情怀,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成为家族文化的核心。《宗谱》记载了教导子弟的家训:
上谕十六条:敦孝弟(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敬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明清时期,这一系子孙的名字多用“圣、贤、孔、孟、忠、恭、敬”等字,可见儒家思想对家族的影响。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原文化持续不断地影响周边民族,犹如大江注入小河,周边各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渐为一体。千百年来,畏兀儿亦都护家族通过儒学思想逐渐融入中原文化,可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历史缩影。
《宗谱》附有一世祖卜古可汗到明朝初年的杭州不花之子海公,共计六十二世的世系图表,现抄录谱系图如下。
《濡湏杭氏宗谱》所记亦都护家族谱系图
注释:
①《濡湏杭氏宗谱》由杭氏21世裔孙杭仁汉先生提供,现存于安徽省无为市。2011年,杭起明负责第八次编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