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锐,方浩煜,张学敏
(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骨外二科,广东 揭阳 522000)
腕管综合征是指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引起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以外源性压迫、腕管管腔变小为主,程序员、木工、厨工等职业人群的发病率较高[1]。腕管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手腕部感觉异常、疼痛等,有致残风险,可对患者的手部功能造成极大影响[2]。腕管综合征初期症状轻,可采取保守治疗,但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进展至中晚期,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传统的切开减压术适应证广,治疗成本低,具有开阔的手术视野,可彻底可靠地松解正中神经,但存在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及并发症多等不足,继而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3]。横形小切口腕管松解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操作简单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但存在一定的视野限制,应用在腕管综合征治疗中是否可保证最佳治疗效果仍需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以60 例腕管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横形小切口腕管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选择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腕管综合征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美国骨科医师学会指南关于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标准[4];有手术指征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尺神经疾病、桡神经疾病等周围神经疾病者;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或各系统功能障碍者;存在精神障碍或意识障碍者。通过随机数字抽签分为两组,各30 例。其中常模组中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龄30 ~68 岁,平均(50.11±3.45)岁;病程0.5 ~3 年,平均(1.42±0.21)年;试验组中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龄28 ~68 岁,平均(50.03±3.92)岁;病程0.5 ~3 年,平均(1.48±0.2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1 常模组 给予本组传统腕管切开减压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或局部麻醉,沿鱼际肌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腕横韧带。切断腕横韧带后进行探查,找到正中神经及其分支,将病变肌腱及滑膜切除,松解外膜,清除增生和瘢痕组织,解除卡压因素。最后止血缝合,术后给予消肿处理及营养神经治疗。
1.2.2 试验组 给予本组腕掌部横形小切口腕管松解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或局部麻醉,在腕掌远侧腕横纹处、桡侧缘延长线交叉处和掌长肌腱间做横行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掌腱膜。尽可能分离掌腱膜层,暴露手术空间,显露腕横韧带。清除水肿的肌腱、滑膜,辨别正中神经出腕横韧带的位置,沿神经尺侧朝腕管内切断腕横韧带,松解神经可视部分外膜,探查神经切口近远端是否卡压。针对性解除卡压因素,确保正中神经宽松、周围无粘连及卡压。最后止血缝合,术后给予消肿处理及营养神经治疗。
(1)记录并比较两组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2)观察两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血肿形成、瘢痕痛和柱状痛、正中神经返支或掌皮支损伤、掌浅弓损伤、肌腱副损伤等并发症的情况,并计算并发症发生率。(3)术后3 个月依据Kelly 手功能评定法评价两组的康复效果:优为症状消失,手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良为手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伴轻度症状;中为手部功能改善,症状缓解;差为手部功能无改善,症状未减轻甚至加重。优良率=(优例数+ 良例数)/ 总例数×100%。(4)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包括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动作电位(SNAP)、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末端运动传导潜伏期(DML)。
使用SPSS 22.0 版本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以χ² 检验用[例(%)] 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析表1 可知,试验组的切口长度小于常模组,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均短于常模组(P<0.05)。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的比较(± s)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的比较(± s)
(cm) 住院时间(d)恢复工作时间(d)试验组(n=30)2.02±0.38 3.42±0.52 20.35±2.99常模组(n=30)5.12±0.73 7.18±1.06 30.45±5.03 t 值 20.631 17.442 9.453 P 值 <0.001 <0.001 <0.001组别 切口长度
分析表2 可知,试验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常模组的26.67%(P<0.05)。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例(%)]
分析表3 可知,试验组的康复优良率为93.33%,显著高于常模组的70.00%(P<0.05)。
表3 两组康复效果的比较[例(%)]
分析表4 可知,两组术前的正中神经SCV、SNAP、MCV、DML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 个月,试验组的正中神经SCV、SNAP、MCV均显著低于常模组,DML 显著长于常模组(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指标的比较(± 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指标的比较(± s)
组别SCV(m/s) SNAP(mV) MCV(m/s) DML(ms)术前 术后3 个月 术前 术后3 个月 术前 术后3 个月 术前 术后3 个月试验组(n=30)49.88±4.25 35.93±3.56 22.71±2.62 11.15±1.18 58.84±4.71 49.26±4.21 3.35±0.28 5.84±0.54常模组(n=30)49.27±4.18 38.15±3.73 22.75±2.49 13.32±2.01 58.46±4.75 52.27±4.42 3.42±0.32 5.21±0.43 t 值 0.560 2.358 0.060 5.099 0.311 2.700 0.901 4.998 P 值 0.577 0.021 0.951 <0.001 0.756 0.009 0.370 <0.001
腕管综合征的发生与患者的职业有着较高的联系,从事高强度和高频率腕部活动工作的人更容易发病。此类人群会因为腕部频繁活动导致正中神经受压,继而引发相关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正中神经支配的区域感觉完全丧失[5-6]。目前,外科手术在腕管综合征的治疗中得到推广,但考虑到腕部手术创伤对腕部功能恢复的影响,故亟需找到一种视野相对开阔、安全性高、恢复速度快的手术方式[7-8]。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均显著优于常模组,试验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模组。证实了采用横形小切口腕管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具有切口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的优势,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使其尽早恢复工作。这与段霄等[9]的研究结果相近。究其原因为,传统的腕掌部开放入路手术虽然可促使腕关节功能的恢复,但存在创伤大的问题,会延长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延迟康复训练时间,并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出现一些危害腕关节功能的症状,继而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10-11]。横形小切口腕管松解术虽然相对传统腕掌部开放入路手术的操作空间小,但仍可实现腕管内结构的探查,并保证可视空间内的规范操作,减少意外损伤,有利于屈肌支持带完全松解,且创伤小,术后患者并发症少,可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12-13]。虽然横形小切口腕管松解术的安全性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显露正中神经返支不够清楚,影响手术操作。因此,手术医生应熟悉相关解剖结构,提高操作技能[14]。本研究中,试验组的康复优良率为93.33%,显著高于常模组的70.00%,术后3 个月试验组的SCV、SNAP、MCV、DML 均显著优于常模组。证实了横形小切口腕管松解术可有效改善腕管综合征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指标,促使其恢复正常的手部功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横形小切口腕管松解术是在尽可能小的切口及空间内完成手术,能显著减轻患者的手术创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者的康复。由于腕管综合征患者存在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损害,因此治疗期间应加强对SCV、SNAP、MCV、DML 等指标的监测,以评估正中神经的损伤程度及恢复情况,为临床诊治及预后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横形小切口腕管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可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住院时间短及恢复快等优势,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