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敏 相红
摘 要 古诗词的一大特点就是结构规范严谨,在精练的语言中展现出富有阅读韵律的美感。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本文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为例,探索群文阅读教学方向。
关键词 群文阅读教学 古诗词 声律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表明,语文学科中古诗词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学好古诗词对现代学生来说是决定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一直针对诗词解读和字词理解,在古典声律方面却始终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不少教师对诗词声律教学认知不清,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声律认识不足,缺乏深层次的鉴赏品读能力。本文以群文阅读教学为目标,力求突破僵化的古诗词教学方式。
一、逆流溯源,从诗词声韵探寻声律美感
在开始本课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前,教师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明确古诗词声律研究流变。学生发现中国古典文学的声律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魏之前,三国李登《声类》的出现第一次设计出宫、商、角、徵、羽,以分韵的形式用五声配以字音,可见最初的声律源自音乐。这一时期的五声六律比较浅显粗糙,直到六朝时期南朝的谢朓和沈约提出四声八病和永明诗体,正式开始论述诗歌声律的系统规则,标志着中国古典韵文格律出现,古体诗逐渐呈现出近体诗的写作规范。推崇永明诗体的诗人们积极实践系统格律的创作。到隋唐时期格律诗的出现更明确地定义了古典诗词的结构关系和节奏韵律,这才是我们熟悉的诗词声韵。
本课的四首诗词选自不同时期,呈现的声韵也各有不同。曹操《观沧海》写于三国时期,这首古体诗明显不同于后世格律诗。经过教师引导和启发,有学生发现每行最后一字“海”“峙”“茂”“起”“中”“里”“志”并没有明显的押韵关系,但不论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还是《次北固山下》都很讲究押韵,最后的韵脚各自为“啼”“溪”“月”“西”,“前”“悬”“年”“边”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已经了解到三国和唐朝两个时期的诗歌声韵变迁,唐朝时期诗词格律已经非常严谨,诗人在创作时即便不是完全圈定在格律规则内,也会将其作为根本框架。
学生查找资料以后发现,宋词源自隋唐时期的“燕乐”,由配乐诗的歌词演化而来,为保证唱诵节奏优美有韵律,在原有的五言或七言诗体中“杂以虚词”,逐渐生成新的韵脚结构。随后词乐分离,在宋朝发展到极盛时期。《天净沙·秋思》的韵脚落在“鸦”“家”“马”“下”“涯”上,和前两首唐诗有着一致的押韵手法。经过比对分析,学生认为古体诗虽然没有严格的声韵规范,但在声律美上并不逊色于后期的近体诗。曹操的《观沧海》朗朗上口,读之唇齿留香,反而更显出一种洒脱不羁。
二、辨析意境,从诗词声情品察景致作用
诗歌之所以有韵律和节奏的美感,是早期先民在日常劳动中萌生出的需求。如果将时间线拉到农耕文明时期,那时的人们出于生产需求创作了大量的号子、唱诵。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当数量的古诗词,对其中蕴含的声、情关系也有基本认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发现不同作品呈现的声调和表现出的情感息息相关,而从这个角度来品察文本景致作用,对理解诗词深层意境有重要意义。
《聞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对同样遭受贬谪的王昌龄表达理解和同情,祝祷他在新的任上能再有一番作为。这首诗的声与情非常鲜明地带有凄凉之意。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大声朗读,根据抑扬顿挫来体会文本的内涵。面临“杨花落尽”“子规啼”的凄凉意境,学生可以体会到李白对王昌龄降职同病相怜的感喟。《次北固山下》没有像李白那样直接地写出愁怨,诗中前四句用“青山”“绿水”“两岸”“一帆”等,把读者的视野拉开,看似场景开阔广大,但学生发现“悬”“残”“旧”等字的使用却让人心中生出无限惆怅。阅读时的平仄起伏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低迷的心境。
除了《观沧海》以外,本课其他三首诗词都是作者在人生低谷时期创作的。只有曹操是在北征乌桓行军途中创作了这首诗,基调是昂扬向上的,“山岛竦峙”“百草丰茂”“洪波涌起”都表现出他心中的豪情,“日月”“星汉”在他眼中似乎与山水融为一体,意境中带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自满和得意。对四首诗词进行比对后,《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是本课当之无愧的代表性作品。全词共五句,唯有最后一句点明主旨“断肠人在天涯”。教师提出:如果不看最后一句,你们能从前四句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吗?学生表示能,因为“枯藤”“老树”“昏鸦”开篇就已经定下词人的情感基调,再结合“夕阳西下”的寂静场面,也能感知到“断肠人”的心酸无奈。
三、活用格律,从诗词声律推演借景抒情
格律源自声律,是从古时音乐唱和的节奏韵律中脱身的。隋唐时期是格律诗重要的兴盛阶段,但对本课四篇诗词分析后,学生发现并不是每个文本都严格遵照格律结构设计。教师在此时提示,诗词的最终目的是抒发作者情感,如果陷入格律泥淖中,很容易被格律规则将死,不利于诗词声律的表达。
本课四首诗都是写景诗,对其借景抒情的推演应围绕声律来进行。四首诗词都涉及较多的景物描写。由于作者写作基调的不同,抒发的情感也有明显差异。《观沧海》不按格律却也气势雄浑,四字一组的写作方式,读之节奏明快简约,加上“碣石”“沧海”“日月”“星汉”等壮丽的景物名词,抒发作者此战必胜的壮志豪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典型的七言绝句,朗诵节奏是“二二三”,符合格律规则,开头就是“杨花落尽”“子规啼”,明显带有凄凉孤苦的情感,再到“愁心”已经非常直白地点出基调就是忧愁焦虑的。《次北固山下》对仗工整,情感起伏平和,但“一帆悬”“生残夜”抒发着作者“乡书何处达”的苦闷。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写景词的重要代表作,词中的每个景物意象都带有浓浓的愁怨。前三句九个景物三三一组,顺着作者的笔触学生能看到一副静谧宁和的乡间生活画卷。但“古道”“瘦马”二词一出,被西下的夕阳映照,仿佛看到一条长长的影子缓缓走向远处,让人徒增“断肠”之感。古诗词格律训练了学生的声律审美能力,在滋养心灵的同时让学生体味自然景物带来的诗歌意境。
通过对本单元四首古诗词的格律声韵深入浅出地学习,学生对诗歌蕴藏的音乐美、声情美有了新的认知,对诗歌意境也有相当程度的理解。相比于现代白话文,古诗词更注重语言音色的搭配,阅读更朗朗上口,为学生提供了不同于日常课文的音乐节奏审美。
[本文系山东省淄博市南部生态产业新城发展中心区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JKGHJ00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