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祥
从公元581年到618年,是中国传统历史纪年中的隋朝。隋朝从589年到618年的30年,还被看作是统一王朝。也就是说,隋朝是继西晋以后出现的又一个统一王朝。其实单从“统一”二字来说,隋朝就是居功至伟的,毕竟西晋所结束的分裂的三国时代,若从184年黄巾民变算起,不到百年,若从220年曹丕篡汉算起,不过一个甲子,而隋朝所结束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代,则是一场将近300年的大分裂局面。
分裂与统一
当然,我在这里视隋朝的统一为居功至伟,并不意味着分裂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就不重要。本來,一部中国文明史,正如旧时说书人的开场套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甚至,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视中国古代分裂时代为黑暗的、倒退的,统一王朝为光明的、前进的。比如葛剑雄先生在《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一书中,就从“社会财富的投向与作用”“行政效率与政治制度”“地区开发”“农牧对抗”“百家争鸣”五个方面,进行了“统一与分裂的比较”,指出分裂政权挥霍浪费社会财富的现象与程度,较之统一王朝要少要低;行政效率较之统一王朝要高要快;地区开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包括经济与人才两方面的开发,贡献较之统一王朝要大;至于农牧对抗中偏安割据政权保持“汉统”、传承华夏文化的功绩,分裂时代往往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如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魏晋南北朝的儒玄佛道,也都是值得肯定的非凡贡献。只是因为“‘祥’说王朝史”系列的设定内容为中国王朝史,特别是中国统一王朝史的点评,所以我对四个分裂时代,即春秋战国、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只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就以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三国、西晋与隋朝之间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或者干脆一些,以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来说,若从比较的立场出发,点评一番,可涉及的方面实在不少。
以言魏晋南北朝,除了280年到301年算是真正的统一,其他时段都是分裂局面。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是铁马秋风、壮阔的北方与杏花春雨、如梦的江南的对抗,是到处刀光剑影的战争、时常改朝换代的场景,那是血与火凝结成的一段乱世;是民族兴衰、人口迁移、门阀政治、制度变动的社会,是阶层歧视、儒玄佛道、嗜酒服药、行为怪诞的士人,那是泪水与笑声搅拌成的一个异象。乱世与异象,就是我眼里心中的魏晋南北朝。我常想,如果今天的人们穿越时空,回到秦汉,可能不太陌生,因为秦汉的中央集权、地方郡县、以法治国、独尊儒术,其立制精神直到晚近,依然没变,所以我们“曰秦曰汉曰中国”;今天的人们穿越时空,回到隋唐,可能也有熟悉的感觉,隋朝厉行改革、大唐盛世繁荣,气象盛大,文化㶷烂。然而,如果我们穿越到魏晋南北朝,就会感到非常陌生,政治的乱世、社会的异象,我们会奇怪中国历史怎么会有这样出轨的时代!有趣的是,乱世、异象、出轨的魏晋南北朝,却又引发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思考与追慕,所谓差异产生美,就是这个道理吧。
以言三国,从“接受史”或社会史的角度说,大概可以算作中国历史上最被道德化、文学化、戏剧化的时代吧。就以三国地位排列的变化来说,从历史事实的魏、吴、汉,到正史记载的魏、汉、吴,再到演义小说的汉、魏、吴,变来变去,原因何在呢?其中的关键在“道德”标准,因为“蜀汉之义正,魏之势强,吴介其间,皆不敌也”(王夫之《读通鉴论》),所以在《三国演义》以及大量的传统戏剧中,孙吴被严重地“污名化”,孙吴的形象显得反复无常,甚至有些灰头土脸、猥琐低下,这不符合历史的真相。然而历史的真实,往往不及社会的接受,就以三国来说,社会接受的是《三国演义》。其实,《三国演义》只是披着三国历史外衣的演义小说,是教化民众的道德教科书,是为了典型文学形象如“义绝”关羽、“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等人的塑造而改编甚至臆造历史的文学作品。只是这样改编甚至臆造历史的三国文学、戏剧作品,也有特别的价值,诚如胡适在《三国志演义·序》中所指出的:“《三国演义》究竟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在几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没有一部书比得上他的魔力。五百年来,无数的失学国民从这部书里得着了无数的常识与智慧,从这部书里学会了看书写信作文的技能,从这部书里学得了做人与应世的本领。”
再言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如果定位一下,是否可以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地域冲突、文化融汇表现得最充分的时代呢?这样的“最充分”,又可以归结为“胡汉侨旧”四个字,即在北方的十六国北朝系统为胡汉,在南方的东晋南朝系统为侨旧。所谓“胡”,是三国西晋时代不断内迁及十六国北朝时代先后入主中原的非汉民族,所谓“汉”,即十六国北朝时代北方的汉族士民;又所谓“侨”,主要指西晋永嘉乱后不断南迁的北方官民,所谓“旧”,主要指三国西晋以来的南方土著。胡汉之间、侨旧之间既颇多矛盾,也有多种形式的合作。胡汉之间的矛盾,引起了各种文化冲突以及北方人口迁徙南方,侨旧之间因为有矛盾,促成了各种政治变迁以及侨州郡县的广泛设置;胡汉之间、侨旧之间又有合作,从而十六国北朝得以立国于北方,东晋南朝得以立国于南方。以此,学习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历史,把握胡汉关系、侨旧关系,可谓关键中的关键。
隋朝形象的重塑
言归正传,回说隋朝。说起隋朝,在中国历代统一王朝中,除了隋炀帝杨广的那些风流韵事,如下扬州、看琼花、赏美女,最后被手下将领宇文化及缢杀于扬州,落得个做鬼也风流的下场外,隋朝好像不太为人在意。这里,为了加深诸位对隋朝的印象,我不妨把不太为人在意的隋朝与非常为人在意的秦朝作个比较,因为隋朝与秦朝,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又反映出隋朝实在是个非同一般的统一王朝。
隋朝与秦朝都有哪些相似呢?
第一,都是长期分裂以后出现的统一王朝。秦朝结束了漫长的春秋战国的分裂,隋朝结束了漫长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分裂。
第二,都是十分强大而又非常短命的统一王朝。秦朝历时15年,隋朝历时38年,而且都是传了三位皇帝,秦朝是嬴政、胡亥、子婴祖孙三代,隋朝是杨坚、杨广、杨广的孙子杨侑。当然,子婴与杨侑都是极短的过渡人物,不值得一提。
第三,王朝短命的原因,都与滥用民力有关。秦始皇嬴政修阿房宫、修骊山陵、修长城、修驰道、修灵渠,人民无法承担,于是揭竿而起;隋炀帝杨广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复长城、开凿驰道、不断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于是四十八家烟尘并起,天下英雄逐鹿中原。
第四,短命的秦朝与隋朝之后,又都出现了同样长寿的汉朝与唐朝。汉朝与唐朝的长寿,基础又是秦朝与隋朝奠定的。如果我们再说远些,那就更有意思了,如在汉朝、唐朝的中间,都夹着个好像匆匆过客一样的统一王朝,汉朝的中间夹着王莽的新朝,唐朝的中间夹着武曌的周朝;汉朝、唐朝之后,又都再次陷入分裂时代,汉朝之后是三国,唐朝之后是五代十国。这真是历史的循环,秦汉三国与隋唐五代,甚至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与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就其分合治乱的大格局看,竟是如此地相似!这是历史的宿命吗?
第五,后世对于秦朝与隋朝的评价,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传统评价与现代评价差别很大。在旧时代传统史学的评价中,秦朝与隋朝的皇帝都是恶名昭彰。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被斥为暴君,隋文帝杨坚被看作搞阴谋的高手、杀功臣的独裁者,隋炀帝杨广就更差了,被视为著名的浪子、标准的暴君,所谓“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炀”这个谥号,也就是贪图花天酒地而荒怠了政务的意思。连带着,秦朝与隋朝的形象都很糟糕。说到秦朝,古人习惯称为“暴秦”,说到隋朝,在后来伟大的唐朝面前,隋朝的形象不僅不高大,甚至显得有些猥琐。然而到了现代,在一些史学家的评价中,秦朝、隋朝的形象又伟岸高大了起来。单说隋朝,如认为是隋朝结束了分裂,重建了统一;认为是隋朝建立了以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为代表的新型政治体制,从而确定了此后中国历代王朝政权体制的基本特征。至于隋朝的皇帝,有些现代学者甚至认为,隋文帝杨坚可以胜过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隋炀帝杨广也堪称一代雄豪、绝世才子、富有气魄的政治家。
说到这里,有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古今对于秦朝、隋朝的评价如此悬殊?我想,其中的关键应该在于评价标准的不同吧。传统的评价,重视人物的气节、王朝的道德;现代的评价,重视人物的功业、王朝的作为。秦朝、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大有作为的王朝,嬴政、杨坚、杨广都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功业卓著的皇帝,然而秦朝、隋朝大有作为的同时,是滥用民力、实行暴政;嬴政、杨坚、杨广功业卓著的同时,是好大喜功、道德不堪。其实,对于皇帝这类政治人物,对于改朝换代这类政治现象,还是应该以政治为标准进行评价!而如果我们以政治为标准,那么,隋朝的大有作为、功业卓著,既表现在平陈朝、创制度、裁冗官、开运河、修长城、建两都、败突厥等方面,也表现在各种名号中。如杨坚的开皇、仁寿年号,杨广的大业年号,就寄寓了圣皇启运、仁德长寿、光大伟业的美意与追求。为了实现这样的美意与追求,杨坚、杨广父子积极进取,梦想着成就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只是在这样的心态指导下,杨氏父子,尤其是杨广的种种作为,太为急躁张扬,不体恤民力,所以,当那外表光鲜的大隋帝国巍然呈现的时候,也就成了它轰然倒塌的开始,徒留下无尽的是非功过,让后人充满分歧地评头论足、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