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声森 高琼芝 刘英菊 蔡 欣
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2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与专业精细化程度持续深化,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连接愈加紧密,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仅局限于专业教学的理论性、系统性,而且也要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加突出社会需求、就业导向,实施面向职业实践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1]。在当前理工类本科专业,特别是化学类等相关专业的培养过程中,与时代发展、人民美好生活相关的科技创新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国内众多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一大基本目标,也促使诸多地方高校着力向应用技术导向的高等院校转型[2]。在此新的形势下,如何服务地方、全国乃至为全球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创新型的应用性人才,进一步找准高校在区域发展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是当前地方高等院校必须重视的紧迫课题[3]。当前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培养除了专业课程的教学之外,基本都设置了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实验类课程,如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还开设了与实际应用相关的实践类课程,如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高校化学类专业一般都开设有一门与本科生科技创新相关的必修课程——《创新性实验》。该课程着重研究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是在开展本科毕业实习之前的一门高阶综合实验课,具有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主要特点,注重学生独立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强化,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连贯性[4]。另一方面,近几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高校已经把就业工作提升到一个展现学校综合实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5]。一般情况下,“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与“就业”这三项相互关联的专业要素在人才培养环节中分别单独设置,且集中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由于时间紧、缺少完成各项培养任务的优质平台,将学生培养成预期高质量的创新应用型人才颇具难度。由于“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与“就业”联系紧密,是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整体,探索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和就业工作“三位一体化”的长效教学模式意义重大。
创新性实验在校化学类专业培养中已有十多年的课程实践探索,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新形势下的专业教学实践改革和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几个明显的问题:(1)实验设计等关键环节中学生参与度和主观能动性不足。(2)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不够高,在自主性、研究探索兴趣以及小组团队协作等方面整体表现不理想。(3)缺乏对课程实施过程与实施质量进行实时记录与评价反馈的有效方法和长效机制。在创新性实验的实施过程中,每个实验/课题小团队由学生(小组)及其指导教师组成,各个课题在实验内容方面一般不会出现重叠交叉,导致在实施阶段多个实验小团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不利于学生辩证创新思维的发展,且对于课程的具体实施效果缺乏良好的相应分析汇总。
(1)专业实习:化学类专业的专业实习通常是组织学生去与化学材料的合成、精细加工和应用等相关的企业实地参观,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为期1周,课程经费仅够解决学生往返实习基地的交通费用,经费紧缺对维持优质的实习基地是一大挑战。(2)毕业实习:作为本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实践环节,化学类专业毕业实习为实践必修课程。把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到企业生产与经营中去,与企业需求接轨,为本科的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撑。很多高校把本科毕业实习一般设在第八学期,然而,由于毕业实习过程中不同学生实践角色与分工差异性大,有关实践效果的评价与考核缺乏灵活有效的机制。同时,学生的实习报告质量参差不齐,未能很好地体现出高质量的整体实习效果,导致毕业实习所设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要求不能有效付诸实践。
学生就业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点和难点,也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找工作难”的现象在化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中也屡见不鲜,有的学生甚至毕业文凭一到手,就是失业的开始,于是很多学生自进入大学就开始为将来的就业而烦恼。到了大四,进入重要的招聘就业季和考研季之后,很多学生已然不能安心学习了,尤其是对待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等专业实践课程,就更加心不在焉,这就给毕业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及其质量提升造成了很大隐患,也给学生的就业增加了更大的难度。另一方面,近年来企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紧俏,与“供过于求”相矛盾的是却无法招聘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员工,部分大学生应聘的专业层次过低,不少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不相符合,难以达成互取所需。所以,就业难是当前大学和众多大学生共同的心声,如何进一步缓解就业矛盾,达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是当前大学和社会、企业必须通力协作、共同发展,不断致力于且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当前诸多本科化学类专业的教学规划中,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两者分别设置。由于科技创新的培养贯穿大二到大四,而学生在进入大四后,实践教学工作很难安排开展,缺少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有力平台。与此同时,学生进入大四之后,就业又成了一项极为关注和重视的环节。由此,学生在同一时期需要做到“一心三用”,很难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和要求。实际上,在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期过程中,这三个培养环节之间可以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既可以改革,也可以实践,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展开。采用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和就业“三位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上述矛盾。
从大二开始建立校内导师制进行科技创新实验学习,大三开始可以进一步增加企业导师制,使学生可以在创新性实验、实践和就业等教学环节都有导师进行相应指导。具体实施主要有:(1)征集学生意见;(2)确立分组,选择创新性实验/课题题目;(3)学生开展前期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4)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制订、分拆基本的创新性实验方案,在实验开展过程中根据分步实验效果调整优化实验方案;(5)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验,采集实验数据,进行材料表征测试等,完成基本的实验研究内容,并及时处理分析所得实验数据。
要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高校离不开企业,必须和企业一起合作培养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专业应用与实践能力。因此,通过双向沟通交流,可以将现有的教学实习基地升级为“三位一体化”实习基地,同时切实开发一批新的“三位一体化”教学实习基地。针对有条件且资质优越的实习基地,采用校企合作导师的途径,面向企业的实际需求,将创新性实验、实践教学和就业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此建立新型常态化“三位一体化”实习基地。也就是说,同一学生的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教学可以在高校导师的指导下,在同一导师实验室和校企联合的实践基地中开展同一方向的连续研究,从而使不同培养环节在实施实践内容方面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同时有助于学生和优质企业之间的深度了解和基础合作,进一步促进提升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通过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就业“三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创新性实验课程由原来的第七学期开设提前到第五学期,尽早和学校导师以及企业导师对接。如前期主要通过高校导师和企业对接,设计与企业新产品和新工艺相关的创新研究课题。将专业实习提前至第六学期,毕业实习提前至第七学期初,开展毕业实习相关实践。实践教学延续到学生毕业前夕,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时间。提前让学生介入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并配备相应教师进行现场协管和锻炼。在第七学期的一定时间内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业务熟悉,到了最后一个学期的真正实习阶段,学生已经可以完全融入企业的日常运作,这对于切实培养并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都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在进行创新性实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开展就业工作,指导在企业实习的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人才招聘与相关需求,有针对性地在企业开展应用需求导向型的毕业实习等实践/研究工作,以此显著提升本专业毕业生在行业领先的优质企业工作的机会以及胜任工作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完善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学生就业工作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如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审时度势、转变观念、准确定位。教育学生如何通过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引导学生争取到优秀的实习单位就业,充分利用实习机会,寻求就业岗位,通过邀请本专业优秀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到学校做报告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介绍行业发展现状和企业需求,或邀请本专业优秀毕业生回校传授毕业实习和就业经验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问题,鼓励毕业生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参加毕业实习,在实习中切实提升自己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社会工作经验,全身心地投入就业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先就业、后择业”,为个人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建立以创新、实习实践为教学目标的平台,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为基础、实习实践为手段为关键考核点的教学管理机制。(1)从第四学期开始就实行学生导师制开展宣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合适的导师。导师制的主要原则是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和就业均由同一导师或导师组(如校企双方导师)统一指导,全程负责。由于和学生能长期接触,学生更加信任自己的指导教师,导师也更了解自己的学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和就业,效果极为显著。(2)在学生到企业或实习基地实习期间,配备相应的企业导师进行现场协管和指导,这也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实习效果的一个有效方法。既可以加强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相关教学指导,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在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院领导/导师定期巡视、检查和指导实习就业相关工作,现场指导实习与就业工作。将学生的实习、就业作为化学类专业大三和大四学生的中心教学实践工作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建立长效的“三位一体化”管理机制。
(1)加强了校企合作,通过将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校企联合指导,缓解了专业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而无暇指导多个学生实践教学的尴尬局面。同时校内导师所指导的创新性实验的内容与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相关,在后期学生的就业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校内指导教师深入企业,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开展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避免了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在实践教学的指导过程中出现“空对空”的情况。此外,校内的实践教学负责人和导师积极主动联系本专业相关的优质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不断拓展学生实习的范围,加强实产学合作,并助力和学院教师有科研合作的企业优先建设“三位一体化”实习基地。
(2)创建了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与就业工作“三位一体化”新型教学实践模式。在学生学习的专业主旨与实践目标上三者要趋于一致,相互连贯。通过创新性实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通过专业实习了解毕业实习的内容;通过毕业实习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的需求,从而增加就业机会。企业招聘新员工一般均有试用期和培训期,学生提前熟悉了企业的创新课题和项目方向,再到企业实习并延长了实习时间,企业可以在这期间以较小的资源投入完成对学生的专业考查和培训,既符合企业的运行机制,也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通过从企业(市场)需求着手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内容,将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培养,使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与就业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做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相关工作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通过化学类专业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就业“三位一体化”教学改革与探索,将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与就业三者有机融合,在保障每一个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与长效作用。通过校企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有力缓解了专业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而无暇全程高质量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困境,并有助于避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准备毕业实习过程中出现“空对空”的情况。以校企联合指导进一步促进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通过在企业实习促就业,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