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以大师为引领的技艺传承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路径
——以南通职业大学实践为例

2023-10-19 05:44张晶镜蔡欣琳
科技风 2023年26期
关键词:扎染南通技艺

李 娟 张晶镜 蔡欣琳

南通职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7

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打造是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凝聚和培养高层次人才、营造学术氛围、开展文化传承的关键条件。如何结合区域文化特色,更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新非遗技艺传承,如何解决教师队伍整体技艺技能水平不均匀、教学改革创新的意识和企业实践能力不强等具体问题,已成为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中的重点。

此外,虽然现阶段的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地引入非遗项目,但是课程体系并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教学团队结构不够合理,创新力不足。而要求非遗传承人来校进行现场指导、开设讲座以及带领学生参观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等方式,不能解决当前非遗技艺活态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构建多层次的传承教学体系,创建人员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方面亟待突破。南通职业大学有效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职业教育理念与内涵,延续传统技艺的传承脉络,落实“引才引智、校企共育、进阶培养、双优评价”四项行动计划,柔性引进知名非遗传人、江苏省首席企业技师领衔,组建了结构化创新教师团队。下面,针对技艺传承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路径问题,本文将以笔者所在的南通职业大学实践为例做进一步探讨。

1 技艺传承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要求

1.1 高职院校实施文化内涵建设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打造是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凝聚和培养高层次人才、营造学术氛围、开展文化传承的关键条件。

1.2 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相继印发,提出要“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建立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基于以上,融合当代职业教育理念,延续传统技艺的传承脉络,科学化建设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势在必行。

2 技艺传承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路径

2.1 基于“一室两基地一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室”指校企共建的、承接真实项目的周芬技能大师工作室。“两基地”是学校与南通墨梅纺织品有限公司、江苏华艺时装集团共建的两个非遗文化美育基地——墨梅南通彩锦绣传承基地、南通职业大学扎染创意工坊。通过聘请周芬、顾鸣等多名南通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为客座教授,传授最具代表性的非遗技艺如彩锦绣、扎染、蜡染等技艺技能。

“一平台”即“非遗技艺传承创新平台”。平台全面深化文教融合、校企合作、政校协同的建设机制,深入开展技艺技能传承教育,探索非遗文化与专业课程、专业设计相融合途径,努力建设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改革及专业创新应用的示范地和社会服务、成果转化的孵化地。例如,聘请大师领衔的技能专家从事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了以学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设、传统文化类美育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为全面创新实施教学改革及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依托“一室两基地一平台”,在校内创立手工印染工作室、陶艺工作室,学生自发组织成立墨梅彩锦绣学生社团、慕蓝手作社团,大力推行非遗技艺传承创新与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学生技能培养、非遗传承的创新与创业等深度融合。

2.2 依托“双师型”教师团队,促进校企双元育人成效

2.2.1 构建混编型教师团队

南通职业大学作为地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利用南通“江海文化”丰厚的历史积淀,将“非遗”纳入专业教育体系,为学生开设刺绣文化研究等方面课程,增加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推动学校人文特色建设。发挥技能大师领衔示范带动作用,以技能大师、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为核心组建结构化团队,承担彩锦绣及手工印染传统技能技艺的课程教学、技艺革新、技术协作、技能研修等项目,实施技术改革,解决技术难题,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从产、学、研三方面着力打造创新型混编教师团队。组建大师引领的校企混编教师团队能够有效解决课堂理论教学与岗位能力实践不协调、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育人与发展相矛盾等问题的重要举措,能够发挥校内教师与技能大师彼此优势互补,多方协同、多元育人。

2.2.2 打造非遗文化课程资源

构建技艺技能创新教师团队,要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强化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底蕴。南通职业大学扎染创意工坊面向全校及艺术设计学院部分专业开设《手工印染》课程,教学内容以项目实践教学模式为主,涵盖扎染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服饰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室内软装印染产品设计等。同时,行业大师领衔技能专家团队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设、非遗技艺在线开放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探索全面创新实施教学改革及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

教师团队在教学中浸润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学生提高了对个性化手工印染工艺的设计与分析应用能力,通过与大师染坊的深入合作,构建混编式教学团队,牵引课程共建;学校以传统手工印染及彩锦绣的传承与创新为基调,围绕“技术技能+工匠精神”培养目标,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和规律传承保护和整体建设的理念来进行《手工印染》《传统刺绣体验》等课程的教学设计,打造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大师参与人才培养、积累型技能训练、培育创新创业意识的育人实践路径,并建立健全一套系统完备的运行机制,创新非遗文化传承“精英化”人才培养,培养非遗文化专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及创业型人才。

2.2.3 创新非遗课程教学方法

在“双高”计划、“职教20条”等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如何抓住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机会,进一步落实“三教”改革的新要求,非遗文化育人是“双高”院校应该思考的重点问题。

基于此,南通职业大学教师团队多次深入江苏华艺扎染时装集团调研,建立校企合作教师工作站,依托企业的真实任务,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开发课程任务,充分利用校企资源、线上线下资源,使得《手工印染》做到了多元融合,教学成果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此外,团队教师还特别注重数字化教学,创新性地运用AR、大数据等技术自主开发的“扎染学习空间站、扎染电子小档案、仿真模拟软件”等虚拟仿真信息化教学系统,将不可逆的扎染过程制作成虚拟仿真,并将扎染纹样与半成品辨别等教学难点通过新技术手段一一呈现,使得非遗技艺的教学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和互动化。学生通过手机端在线学习、挑战闯关、作业提交等,可以更直观地感受扎染纹样特征,掌握设计和操作要领,潜移默化地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2.3 凸显“非遗特色文化”,拓宽非遗传承的广度

2.3.1 大师赋能技艺传承

构建创新型教师团队,必须通过与企业、民间工作坊的深入拓展战略合作,搭建非遗传统技艺技能的创新服务平台,构建既符合科研规律又符合市场规律的非遗成果开发转化、技艺技能传承创新体系,持续提高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南通职业大学依托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及校内特色创意工坊,由彩锦绣非遗技艺传承人领衔,与墨梅刺绣传习馆、江苏华艺时装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将彩锦绣与室内艺术设计、家居软装设计相结合,研发创新型产品,通过苏绣(南通仿真绣、南通彩锦绣)、扎染、蜡染、蓝印花布等传统文化的创新,唤起更多人重视南通的传统文化,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培育更多有人文素养的室内设计软装人才。

2.3.2 大力营造校园文化

校园是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是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引领学生精神成长、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营造特色学校文化、打造教师团队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教师团队要创新,校园文化也要相应进行创新。南通职业大学扎实开展“匠文化”建设,结合“职业教育活动周”,营造富有艺术创意气息和非遗文化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定期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大师作品展”“当艺术遇见南通——格物系列讲堂”等活动,着力加强非遗文化与校园氛围营造。同时,教师团队开发中小学生传统手工印染体验、学校纳米比亚留学生传统手工艺文化学习、对外公司企业团建传统手工印染体验等项目,形成校内教学资源开发与校外辐射教学。采用“成果推广制、项目辐射制”,加大专业宣传和推广力度,让学校走出去、把产教融合推出去、让非遗技艺传承下去,为南通当地经济社会服务,打造成为学校的一张“非遗特色名片”。

2.3.3 以课程思政为抓手

中国古代哲学有不少蕴含隐性思政的相关论述,包括“熏陶化育”“笃行隆礼”等施教主张,在现代职业教育语境下,“技道融合”是指“追求技术(技能)的愿望和对技术(技能)不断追求的过程比技术(技能)本身更重要”。教师团队从南通扎染技艺的文化内涵切入,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在双创背景之下,教师就南通特色扎染技艺在《手工印染》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手法、文化内涵、创新发展几个方面逐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课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中国传统的民间印染技术与艺术创作有机融合为航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精神和匠心精神,树立文化自信。通过操作过程中的情感激励、情感内化、情感升华,更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劳动精神、匠心精神,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又为后续发展和促进就业奠定职业能力基础。

因此,做好技艺传承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务必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强调在教学中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体悟沉浸身心的非遗特色,培养匠心精神。

3 技艺传承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的成效

3.1 师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

非遗传承创新团队师生协同创新,借助新兴的“互联网+”模式,在大师引领下广泛开展彩锦绣与手工印染文创产品研发与技艺创新与应用、非遗手工技艺数字化资源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等活动,形成一批优秀的技术创新成果和典型创新创业案例,促进师生创新创业能力持续提升。

3.2 良性课程资源生态系统形成

团队教师建立了完备的课程数字平台,打造包括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拓展到课后的社会实践各种资源;建设“宣传+学习”的“慕蓝手工印染创意工坊”公众号平台,并通过本平台邀请团队中的非遗大师进行线上直播,进一步形成迭代更新的数字化非遗文化技艺资源,建设效果良好的课程生态系统。

通过手机端促进学生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资讯,充分激发学生的沉浸式学习及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邀请团队中的非遗大师进行线上直播,进一步形成迭代更新的数字化非遗文化技艺资源。

3.3 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教学团队以传承文化为出发点,推进中小学生传统手工印染体验、留学生传统手工文化的学习、对外企业传统手工印染体验团建、传统文化党建活动等,形成校内资源开发与校外辐射教学双链双赢。产学研成果被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

结语

基于以上,通过校企合作、大师引领,构建双师型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和创新型教师团队,创新非遗文化传承“精英化”人才培养,逐步探索出“培养非遗文化专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及创业型人才”的有效路径,赓续文化根脉,传承创新发展,对于推进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各高职院校还可以广泛开展教师团队研修和技艺技能传授活动,促进教师团队教科研能力、技艺应用与创新能力协同提升,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培养一批师德高尚、技艺精湛、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猜你喜欢
扎染南通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扎染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