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敏 朱黎明 李 振
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9
随着21世纪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推进,高校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多专业综合能力的新型人才。为此,我国以本科教育建设为基础任务,提出了“双一流”建设和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发展战略。[1]值得注意的是,据2021年教育部数据统计[2],全国研究生教育培训机构共有596所普通高校,其中地方高校485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81.4%。这表明地方院校已经成为我国本科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培养要求和目标也逐渐朝着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方向发展,所以地方院校教学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整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是地方高校科研教学的重要设施,为科研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但部分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存在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等现象,未能充分发挥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对科技创新的服务和支撑作用。为此,《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中提出,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地方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如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的《省政府关于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研发组织等社会用户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建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模式已成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集中管理地方高校的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将其进行整合和共享,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购入、盲目引进,同时也利于仪器设备的合理布局和规范管理,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另一方面,科研设备利用率的提高可以充分发挥其在科研教学中的关键作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地方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以此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
1.缺乏完备的仪器管理制度,导致仪器使用率低
相较于国家和地方共建部署高校,地方高校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设定上缺乏经验,制度内容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操作细则,特别是随着大型仪器种类、数量不断增加和精密度的持续提高,其管理制度过于陈旧,未能根据仪器的特点和规模及时更新,无法适应新的科研需求和管理要求。再者,部分地方高校相关制度职责划分不清晰,各部门之间权责不统一、信息不畅通、制度执行落实不到位,这一系列的条块分割现象导致管理存在重复、交叉、缺失,出现较多监管漏洞和管理“空白点”,“执规不严、有规不依”导致管理工作困难重重。同时,一些昂贵的大型仪器由于缺乏信息化管理,校内师生和校外人员不能充分了解学校科研资源,使用几次后无人问津,导致严重的设备闲置和设备流失。
2.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分配不均,缺乏共享机制
根据《202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4]来看,地方院校与教育部直属院校科研经费的投向相差较大,地方院校的校均科研经费投入只有教育部直属院校的2.2%,正面临着“资源匮乏、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在财政拨款有限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往往会投入大部分科研经费用来购买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但越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其维护成本也越高,为了降低后期经费支出的二次压力,很多设备在购置结束后就会被闲置,造成经费、设备资源浪费,使地方高校陷入了“高投入、低回报”的困境。
究其原因,各大地方高校缺乏仪器共享机制,相互封闭,没有信息交流的渠道,沟通不畅,导致仪器利用率极低。而且,部分科研设备存在个人利益优先化,一些科研人员认为将设备共享会降低竞争力,影响个人的科研成果和职业发展,而且还担心仪器共享会导致设备损坏或丢失,影响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忽视了设备共享和合作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3.地方高校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地方高校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制度相对落后的另一原因在于地方高校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实验室管理不稳定,实验室人员的不固定,管理人员变动频繁,新进人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实验室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导致实验室运行效率低下;需要对新进实验人员不断进行培训,使管理保持较为稳定的水平,增加了实验室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缺乏考评激励和晋升机制,难以调动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导致工作态度散漫,影响实验室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目前高校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模式,这可为发展适合地方高校的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1.购置共享模式
仪器设备购置共享模式是指多个科研团队或机构共同购置一些大型、昂贵的科研仪器设备,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流程共享使用。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科研设备的购置成本和维护费用,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效率,促进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实施该模式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科研团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共享的设备种类和数量;(2)采用集中购置、分期购置等方式,根据科研团队的需求和贡献,制订费用分摊方案;(3)建立设备预约、使用、维护等方面的管理规则和流程,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4)共享设备的使用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交流会等方式促进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委托共享模式
仪器设备委托共享模式是指科研机构或企业将自己拥有的仪器设备委托给其他机构或企业使用。这种模式有效地利用闲置仪器设备资源,不仅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效率,同时可为委托方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实施该模式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委托方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委托的设备种类和数量;(2)采用按时间收费、按使用量收费和按上机次数收费等方式,制订收益分配方案;(3)建立委托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机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以达到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3.联合建设共享模式
仪器设备联合建设共享模式是指多个组织或个人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一个仪器设备项目,共享仪器设备的使用权和维护费用。这种模式可以减轻单个组织或个人的仪器设备投资负担,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效益。在仪器设备联合建设共享模式中,各方根据自身的需求,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各地方高校由于政策支持不同,购置科研设备经费比例存在差异,导致各自拥有的科研资源存量不同,因此,如何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共享模式,使资源利用最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对于科研经费拨款有限的地方高校,可采用联合采购或者租赁模式,以降低设备的购置成本,实现设备的共建共享、合作创新;对于大型仪器设备闲置率较高的地方高校,可采用委托管理、委托使用模式,让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实现大型科研设备的市场化运营,为委托方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同时专门成立设备管理机构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维修和更新等工作;对于与企业或其他高校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的地方高校,则适合采用联合建设共享模式,共同投资建设科研设备共享平台,制定使用规则和管理制度,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在研究并选择了适合地方高校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模式之后,还需要制定相关措施加以推进落实,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为将高端实验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和企业利用,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效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5]提出: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各类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建设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以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契合。此外,《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6]鼓励地方高校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科技创新、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提高地方高校在高技术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特别是,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以授权为基础、市场化方式运营为核心的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理念,成为向全国推广复制的第二批全面创新改革方式,为以市场化方式运营科研仪器设备提供了参考经验。[7]
受国家政策鼓励和引导,要实现地方高校科研设备共享,需要建立起现代化管理机制,对科研仪器设备进行科学、规范性的管理,包括:(1)制定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的管理规则和标准,明确共享的范围、条件、流程和责任,保障共享的公平、公正和安全;(2)建立共享经费管理机制,明确经费来源、使用范围和管理流程,保障共享经费的合理使用和监督;(3)要重点记录仪器设备管理情况、使用情况、维修情况,完善设备档案,加强科研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效率。
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是实现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的重要手段,实现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的关键在于注重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具体措施可以包括:(1)建立线上预约和线下使用的机制,提供高效、便捷的共享服务,用户通过平台进行在线预约,预约成功后到设备所在地进行使用;(2)提供在线培训和咨询服务,通过在线视频、在线直播等方式,为用户提供设备使用技能的培训和指导;(3)建立用户评价和反馈机制,通过在线评价、在线反馈等方式,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意见,进一步优化平台服务,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一体化服务功能体系。
科技资源共享实际上是价值共享,而资源整合是实现价值转化、传递的过程。扩大科研仪器共享平台的服务范围是地方高校促进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建立多级服务网络,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等不同层次的服务网络,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不同层次的服务网络可以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2)加强跨学科合作,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仪器设备进行整合和共享,促进科研成果的交叉和融合,提高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3)拓展服务领域,包括生物医学、环境保护、新材料等多个领域,满足不同领域的科研需求,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4)建立国际合作机制,与国际科研仪器共享平台进行合作和交流,促进科研成果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提高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和竞争力;(5)推广科普教育,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和科研成果,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意识,促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支持是实现共享模式的关键和保障,因此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努力:(1)确定仪器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和责任边界[8],建立适用于实验技术人员持续发展的绩效评估机制,组织开展业务学习和技能竞赛,使其具备专业的科研仪器设备管理知识,提升参加专业培训的积极性,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2)建立专业化管理团队,包括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等,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科研成果的产生和转化。
科研仪器在地方高校开展教学工作、提高科研实力、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人才中具有关键作用。随着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并受到科技进步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各大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将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科研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未来,为了给不同需求的教学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地方高校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将朝着多元化、信息化、服务化、合作化和应用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并呈现出跨校区共享、跨地区共享、跨学科共享等多种共享模式。再者,还需要建立健全现代化管理机制,完善共享平台建设,促进共享资源整合,推进专门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从而加快形成地方高校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体系,有力促进地方高校科研成果的产生和转化,推动地方高校的科研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