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易理论视域下的教师教育观念转变

2023-10-18 06:39汪佳佳安瑞霞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7期

汪佳佳 安瑞霞

摘要:教育发展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渐进的、复杂的和艰难的。变易理论重视关键属性的辨识,关注教学内容的差异,强调教学迁移和反思,能够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提供理论源泉、教学指导和情感价值。通过在观念启蒙中强调“转识成智”、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行以致知”、在教师学习中实现“由学而能”,变易理论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提供了有效路径。

关键词:教师教育观念;变易理论;审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7-0021-04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离不开高质量教师,而教育观念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对高质量教师的培养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教育观念随时代发展而转变,对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影响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因素很多,本文借助变易理论,对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可能性、可行性以及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一、变易理论视域下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何以可能

变易理论是以瑞典哥德堡大学马飞龙为代表的学者所提出的教育理论。该理论基于现象图析学,研究人在现象中的感受,分析人对同一现象感受的差异性。变易理论以“变易”为核心,提出变易具有三层内涵:其一是变化的意义;其二是变化是有规则的;其三是变化依靠于人的意识[1]。学习是与变易、审辨相关的,学习源于审辨,审辨基于变易,变易是学习发生的前提条件。马飞龙认为,“人的意识具有结构性”[2],意识到的事物会被凸显出来,才有机会被审辨,没有意识到的事物就会退为背景。变易的价值在于凸显需要审辨的事物,将某一事物从背景转化为前景,进入人的意识中心,从而被人注意到。同时,变易理论不仅关注变易对学习的价值,也看到学习对象是学习的关键,将学习内容看作学习的对象。学习内容是指学生要“学什么”,教师必须先弄清楚自己究竟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3]。

变易理论既是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理论源泉,也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应对教学困境,突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实难题。一方面,变易理论为教师观念的转变提供思想指引,教师通过学习变易理论,对自身观念进行重新审视,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变易理论通过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来推动教师学习[4]40,缓解教师的抵触情绪,提升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自觉性,引发教师的反思性学习。

二、变易理论视域下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何以可行

变易理论提出,人要有高明的看法,才会有高明的行为[5]7。教师的看法决定着其教学行为。有的教师虽然参与教学改革,但是,旧的教学观念仍左右着其教学行为。他们很容易学会这些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并加以实施,却很难深刻体悟这些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实际意义。叶澜教授说过:“没有教育观念的变化,再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再高学历的教师队伍,都不可能创造出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6]教师教育观念的高度决定着教师教学的高度,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引教师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相反,错误的教育观念阻碍着教师教学,也自然难以让教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换言之,变易理论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提供理论基础。

首先,变易理论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提供理论源泉。变易理论提出,学生在学习成果上有差异,并且这样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因为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认识方式有所不同。由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教师的预期并不一致。教师改进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转变观念,弄清楚学生与教师对所学内容认识的不同。变易理论指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其关注的事物有关系。即便关注的是同样的事物,但是由于有的学生关注到一些特征,有的学生关注到另一些特征,他们对事物的经验也就有所不同。此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与学生的认知方式有关联,有的学生深层性解读所学内容,有的学生浅层性解读所学内容,因而对事物的认识也会存在差异[7]。因此,教师通过学习变易理论的相关知识,了解变易理论的内涵和观点,引发认知冲突,对自身观念进行反思,为更新观念提供可能性。

其次,变易理论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提供教学指导。变易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内容取向的教学理论。基于学科知识的特征,针对性地指导教学实践和反思教学。以内容取向的教学理论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核”,能够在一般教学理论与学科教学理论、情景化与去情景化、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点[8]。可以看出,变易理论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为改进教师教学提供方法,从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变易理论提供了一套教学工具——变易图式,用来指导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变易图式让教学内容的某些特征发生变化,另一些特征保持不变。它发展出四种学习方法,分别是对照、分离、类合和融合。对照凸显变化的内容,它的使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到变化的内容;分离发生在对照后,分离的关键在于认识变易的维度;类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规律;融合帮助学生把所学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建立对所学内容的完整性认识[9]。它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能促进迁移学习的发生,最终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最后,变易理论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提供情感价值。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态度影响其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对教育改革充满热情,认同教育改革,他们才愿意主动接受新的观念。抽象的教学理论对教师来说具有挑战性,加之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处在相对边缘位置,导致有些教师对教育改革出现抵触情绪。变易理论的学习不仅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觉醒,也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工具,引领教师在课堂中落实教育改革目标,并解决长期困扰自己的难题。教育行为的改变也使教师对新的教育观念充满积极的情感,愿意接受并践行新的教育观念。

三、变易理论视域下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可为之径

(一)在观念启蒙中强调“转识成智”

变易理论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启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对待学生、如何看待教学与学习等,逐步改进教育观念,形成实践智慧。首先,以变易理论的视角审视知识的价值。变易理论以现象图析学为基础,现象图析学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是主客观的统一,主张非二元论[10]。依据现象图析学,知识具有相关性和整体性,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加以整合与调整,建立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以不同的方式体验和理解的知识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应认识到知识并非绝对真理,教材也并非唯一的学习资源,要顺应学生发展、教育发展和时代发展创新教学内容。其次,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观。变易理论既不主张教师中心论,也不主张学生中心论,而是认为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审辨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把握学习内容的前提。教师的责任是创造审辨的前提条件,使每位学生都有相同的机会体验学习内容。变易理论基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认为学习结果具有差异性。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视角来理解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将學生的个体差异看作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学习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最后,重视学习内容的教学观。变易理论首先关注学习内容,将它看作学习的对象。依据变易理论的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关注“教什么”,即教学内容。因为教什么是怎么教的前提条件,离开了教什么,怎么教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制订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必须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变易理论厘清了教什么与怎么教之间的关系,帮助教师重新理解与建构课堂教学,并强调教师在教学前,不能按部就班地照搬教材内容,而应根据学生需求分析所教内容,创设有益于学生审辨学习内容的教学情境。

(二)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行以致知”

“行以致知”是指以行动促进个体认知客观世界与自我意义[11]。变易理论给教师提供了行动研究的路径,让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有助于促成教师反思性学习,落实课程与教育改革[4]61。沃尔在论述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时提及,教师只有反思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互补的力量伴随反思型实践,没有教学行动,反思只是一个思维训练,它的有效性不能被检测[12]。变易理论为教师提供教育研究的机会,让教育研究扎根在教师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计划、行动、反思、改进等环节,不断深化对学科教学的认识,从而提高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

由于变易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学习内容,因此,在运用变易理论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任务是处理好所学内容,并设计变易图式,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变易。教师首先要分析“教什么”,包括分析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变易理论指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教师的预期不同,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课前访谈和前测调查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其次,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变易图式工具,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部分,教师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学设计的原则。基于变易图式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层次性和主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即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展开;主体性原则,指在教学设计时关注学生,让学生有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教学设计的要素。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变易为核心,明确什么内容变,什么内容不变,让学生能够聚焦于所学内容,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再次,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教学实施是对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的检验,也为课后的反思与改进提供方向。最后是对学生进行后测,检验学生学习成效。变易理论提到学习内容具有可变性,具有三种状态,分别是预期的学习内容、实施的学习内容和体验的学习内容[5]22。教师依据三种不同状态的学习内容,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效。教师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反思教学并加以改善,有效提升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能力。

(三)在教师学习中实现“由学而能”

在知识社会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还要实现“由学而能”,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要提高才能,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和应对时代的飞速发展。因此,教师拥有学会学习的能力非常关键,既要有学习的意识,也要发展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

变易理论重视生产性学习,生产性学习的价值在于,经历的事件或学过的概念可以帮助人应对其他情境,更快地习得新的概念或技能。这启示教师要学会迁移,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教学情境中,解决教学问题。教师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积累,关键是要学以致用,用其指导教学实践。变易理论作为教师学习的理论基石,既是更新教师观念的思想基础,又是促进教师行动自觉的动力源泉,因而它是实现教师观念转变的重要和必要途径。众多研究表明,很多教师在学习理论后,仍然无法对其运用自如。因此,教师学习的内容应更多地考虑其实用性,而不是把重点仅仅放在理论的认识层面。变易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学习同教师行动紧密结合,探索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路径。变易理论为教师行动研究提供具体方法,强化教师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行动研究的过程,是理论内化的过程、认识深化的过程、“由学而能”的过程。

参考文献:

[1]F MARTON, S BOOTH. Learning and awareness[M].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1997:98.

[2]王静.变易理论教学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13.

[3]卢敏玲.变易理论和优化课堂教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40.

[4]郑志强.课堂学习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5] F MARTON, A B M TSUI. Classroom discourse and the space of learning[M].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2004.

[6]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2):6.

[7]卢敏玲,庞永欣,植佩敏.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

[8]张霄.课堂学习研究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当代教师教育,2017,10(1):74.

[9]朱香.变易理论视域下“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3:19.

[10]王伟宾,丁邦平.现象图析学及其理论基础——兼谈与其他质性研究方法的异同[J].比较教育研究,2021,43(6):98.

[11]王素云,代建军.真实性学习:一种隐喻“具身实践”的学习样态[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4(4):64.

[12]沈偉.作为探究型实践者的教师:发展内涵与路径——凯特·沃尔教授专访[J].教师发展研究,2019,3(1):63.

责任编辑:杨孝如

收稿日期:2023-03-07

作者简介:汪佳佳,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安瑞霞,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