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档案通过其记忆属性的作用,已逐渐转变为促进现代社会公众身份认同的社会资源和精神动能。文章在论述档案资源参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的现实意义基础上,结合档案资源参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工作实际,明晰了档案资源参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需要处理的重点关系,并提出一系列实践路径,以期筑牢国家记忆工程的档案根基。
关键词:档案资源;国家记忆;传承;实践路径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建设的“新时代新成就国家记忆工程”,其实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具有深刻的价值蕴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档案资源肩负着全面记录、信实呈现国家历史真实客观面貌的历史责任,承担着记录、展示和传播伟大复兴奋斗历史的时代使命。在迈向档案强国路上,档案资源应当积极参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筑牢国家记忆工程传承的档案根基。
一、档案资源参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的现实意义
在承继档案记忆形态论、资源论以及功能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档案资源参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的实践路径”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理论意义上,档案资源参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的底层逻辑是档案记忆再生产理论,这一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将“再生产”作为档案参与社会记忆建构的新思维框架,肯定了檔案在社会记忆形成、维系、重塑、控制以及利用方面的积极作用,主张档案资源通过话语转变、内容拓展、理论深化以及思维延伸等方式对记忆能量进行再生产,这无疑对国家记忆工程传承的思维框架和问题意识转换具有思想启蒙和理论深化作用;在实践意义上,档案资源参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拓宽了国家记忆工程传承与档案资源服务社会的实践场域,为国家记忆工程传承提供了新的载体与工具,既能够推动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促进其实现转型发展和能级提升,也有利于把“国家记忆工程”的各类档案收集好、整理好、保管好以及利用好,解密文化基因,完成对民族意识的升华。
二、档案资源参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需要处理的重点关系
1.正确处理建设与开发的关系
档案资源参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过程,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工程。它随着客观世界发展的基本事实,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生产实践活动的展开,不断地产生、积累和利用,且存在并延续于国家发展的历史时空,处于社会公众的意识和认知中,往往伴随着自我与他者比较。由此可见,档案资源参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主要涉及两种活动,一是国家记忆工程档案资源的建设,涉及档案国家记忆的形成过程,是一种纯粹面向过去的历史回溯;二是国家记忆工程档案资源的开发,涉及档案国家记忆的社会化活动,是一种立足当下对过去的主观重构。所以,档案资源参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要厘清建设与开发的底层逻辑,意识到建设是基础,侧重国际记忆工程的延续、传承和建构,突出国家记忆的客观性、真实性;开发是关键,侧重国家记忆工程的重塑、再现和控制,突出国家记忆的创新性和发展性。在档案资源参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的具体实践活动中,既要树立精品意识,突出资源性与累积性,全面记录国家成立前与成立后的发展、成就和变革。此外,还不能仅满足于当前或者已有的档案资源建设开发现状,以一种时刻准备着的勇气和决心,不断反观和反思档案记忆,通过对国家记忆工程档案资源的重新组织,或对国家记忆事项的重新叙述,提供综合展现国家状态的社会行动,进一步推动国家记忆档案资源的特色开发与拓展深化,构成国家记忆档案资源再生产的运动系统。
2.正确处理开发与利用的关系
国家历史是本质的,国家记忆则是一种重塑机制,是建构的。国家记忆工程的目的就是要记载国家的荣光以及曲折,彰显国家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塑造为全体国民所共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信念。这就意味着档案资源参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不是单纯地建立档案,而是跳脱以往以信息记载与保存为导向的工作范式,对多模态国家记忆工程档案资源进行功能开发和知识聚合,探索其在经济建设、文化服务以及教育支持等方面的价值,避免国家记忆工程相关档案资源长期蒙尘、藏而不用,实现由静向动的转变延伸。
3.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国家记忆工程牵扯面大、集成性高,纵横跨度既广且深,是全局的也是整体的。国家记忆工程包括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政法、教育、医疗、文化以及改革开放等各方面的情况,既有宏大记忆又有微观记忆,既有辉煌记忆又有苦难记忆,既有地方性记忆又有集体性记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家记忆的属性和类型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但其在整体系统中却是互补的关系。比如,宏大记忆与微观记忆总是相辅相成的,宏大记忆为微观记忆提供了历史整体性的阐述框架,形成了全面、系统的历史依据,而微观记忆则能够进一步衬托宏大记忆,不至于让宏大记忆失去方向感和意义感。因此,档案资源参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要辩证性看待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坚持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局部必须服从全局的基本原则,了解散存档案资源情况,记录我国社会的发展成果,呈现重要的历史瞬间,解决不同部门在档案资源共享上的利益矛盾,促使相关档案实现条理化和系统化,确保国家记忆工程要素在来源、时间、内容以及形式等方面具备联系性。
三、档案资源参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的实践路径
1.记录伟大复兴奋斗历史 ,建设一批“特色记忆库”
“档案记忆再生产”问题作为科学命题的依据,一方面,源自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内涵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源自对档案记忆资源性质及其特征的思考。第一,档案资源参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要突出资源论,坚持档案记忆观,注重与社会历史实践关联,承认档案资源是真实、客观以及全面记录国家记忆的一种载体,切实抓好重大战略、重大会议、重大工程、重大活动以及重点领域的档案收集、管理和利用等各环节工作,拓宽重点档案归集领域,形成准确翔实的档案调查材料,搭建历史纵深感。第二,采取建构性理论方法、清晰化历史脉络思维,完善事关国家记忆工程传承的档案资源建设,凡是与国家记忆工程相关的档案,做到应收尽收、应存尽存。沿着新中国历史发展的演变脉络,深入实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记忆工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家记忆工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家记忆工程”“新时代新成就国家记忆工程”,做好各个历史阶段国家记忆档案资源的搜集与整理,做到上下贯通、整体统一,逐步形成更为完整系统的国家记忆档案资源体系。第三,要突出关系论,围绕档案资源开发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的关系以及档案资源的国家记忆属性、本质特点与内容结构,通过连续的系统性研究,吸收更丰富的知识养分,对国家记忆档案资源开发与建设实践进行重新审视、深度思考和创新行动,完成国家记忆工程档案资源的体系化叙事,促使国家记忆工程档案资源能够体现出一定的主题特色,构建具有连通与流动特征的历史叙事空间。第四,立足档案部门与实践,整合多学科、多领域以及多体系国家记忆工程档案资源,分级分类抓好国家记忆工程实施,开展国家记忆工程档案资源普查以及名录建设,搭建本地区整体国家记忆档案资源框架,推进对历史的解释和知识生产。第五,坚持鲜活灵动的历史意识,围绕国家政治记忆、国家经济记忆、国家文化记忆、国家科技记忆以及国家教育记忆等特定记忆,分单元、分主题和分体系建设“特色记忆库”,生产出更具解释力和差异化的国家记忆工程档案资源,进一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实现对历史的深刻内化。
2.坚持创新思维增活力,加快国家记忆工程档案现代化建设步伐
在数字时代,因为国家记忆常常被数据化为信息储存在网络空间里,更因为当今全新的媒介生态对国家记忆的塑造无所不在,所以,国家记忆工程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就尤其必要。
首先,充分发挥博物馆、档案部门、地方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以及公共事业单位等社会主体,在档案资源参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中的主体性作用,对外深化档案双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档案大会、世界记忆项目等对外交流项目,提升国家记忆工程的国际知名度。对内打通地方档案部门数据壁垒,采取结对子等合作措施强化主体间工作协同,发挥各自单位档案特色,借力助力,引导档案平台资源有序流通,创作出大型档案文化精品。
其次,深化档案信息化战略转型,大力实施科技兴档工程。在电子、数字媒介中,重视城市记忆工程在国家记忆工程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利用3D建模、短视频技术以及元宇宙技术等数字技术,对历史遗留的建筑遗址、自然环境、名人故居、人文故事、名人事迹、非遗艺术以及口述历史等资料拍摄记录,建立国家记忆工程大型档案信息数据库,打造“城市文化记忆库”,推动城市档案资源入库、专题开发。重视国家记忆工程档案宣传形式创新,推进“增量档案电子化”,做好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支持数字档案馆建设,打造生动的线上“记忆之场”。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结合国家记忆工程信息内容,对接数字中国、智慧城市,强化数字赋能,利用元宇宙、5G+XR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图文声像、沙盘模型场景模拟等形式,全景式还原国家记忆感官体验,促使受众通过数字档案感受国家记忆中的潮涨潮落、风啸马鸣,继而生动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瞬间,做到有场景、有温度以及有故事,进一步打造立体化、多元化的国家记忆工程数字档案作品,提升国家记忆工程档案的展示效果。同时,通过举办主题展览展示、社会活动仪式、研学教育、拍摄档案文献纪录片、开发档案文化文艺精品、图书杂志出版发行、档案馆开放日以及打造“云课堂”等多种方式,打造国家记忆工程档案文化宣传品牌,建设一批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和创新性强的国家记忆工程档案资源。
再次,建设国家记忆工程档案资源数字化平台,涵盖国家记忆档案数据共享中心、电子档案备份中心、重点档案保护中心、信息交流中心、查询利用服务中心以及创作中心等子系统,用以开展国家记忆工程档案资源的抢救、征集、建设及开发工作,掌握国家记忆工程档案资源的卷件数量、保管状况和开发利用情况,连接局部档案资源与整体档案资源、家庭档案资源与公共档案资源,推动全民参与国家记忆工程档案资源建设。
3.围绕社会发展布局,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服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活态传承成为档案资源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要义,意味着档案资源参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应当在保管、保护和展示的基础上,拓展国家记忆工程档案资源的现实功用,将学术交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辅助高校思政教学等功能引入其中。
一要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数字经济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等工作,加大国家记忆工程档案硬件投资力度与资源征集接收力度,建设国家记忆工程数字档案服务平台,提升各级档案馆档案开放率,更好地方便民众和社会各方面查档用档。
二要主动服务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自身在国家记忆档案资源挖掘与整理等方面的优势,调整档案接收进馆范围,深入挖掘档案、方志资源,提炼其中具备优秀品质、蘊含民族精神的档案文化要素。同时,加强与文艺事业之间的联系,让档案里的国家记忆与音乐、短视频以及电影等文艺载体相互碰撞,释放国家记忆档案蕴含的文化力量,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档案支持,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三要主动服务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立足群众所盼,精准把握新时代国家记忆工程传承内容标准,响应新时代社会公众对于国家记忆档案的广泛、多样的利用需求,做到“内外兼修”。加强与艺术馆、书屋、图书馆、文创企业、商超以及电影院等社会系统的协作,打造书籍、展览、讲座和专栏等系列档案文化产品,并对不同群体分层次、分专题展览,推进国家记忆档案融媒体建设,积极开展“国家记忆工程档案+文旅融合”“国家记忆工程档案+在线教育”跨界项目等实践活动,以此来传递社会记忆,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
四、结语
档案资源参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对国家记忆工程传承的思维框架和问题意识转换,具有思想启蒙和理论深化作用。同时,也为我国档案事业能级提升、国家记忆工程传承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值得注意的是,档案资源参与国家记忆工程传承,要正确处理建设与开发的关系,正确处理开发与利用的关系,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具体路径为记录伟大复兴奋斗历史 ,建设一批“特色记忆库”,生产出更具解释力和差异化的国家记忆工程档案资源。坚持创新思维增活力,加快国家记忆工程档案现代化建设步伐,建设一批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创新性强和自由流动的国家记忆工程档案资源。围绕社会发展布局,提供优质高效档案服务,发挥自身在学术交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辅助高校思政教学等方面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加小双,姚 静,张晨文,等.聚焦服务中心大局 扎实记录国家记忆——2022年中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发展报告[J].中国档案,2023(03):24-25.
[2]戴艳清,刘喜涛.基于叙事要素的档案资源叙事性开发研究——以《国家记忆》栏目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3(01):37-40.
[3]倪丽娟.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与公民国家记忆培育[J].档案学研究,2022(04):10-16.
[4]陈志生.国家记忆中博物馆文化资源新符码、新形态建构的方向分析[J].文化与传播,2021,10(05):63-67.
[5]龚新琼,邢 江.凝缩图像·记忆共同体·国家认同:理解《国家记忆》的三个关键词[J].当代电视,2021(06):78-80+105.
[6]丁华东,杨茜兰.心理需求、记忆共享与伦理约束——论档案实现身份认同功能的作用机制[J].档案学研究,2023(02):4-11.
[7]张 斌,李星玥,杨 千.档案学视域下的数字记忆研究:历史脉络、研究取向与发展进路[J].档案学研究,2023(01):18-24.
作者简介:徐姗姗(1981—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