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黎阳
摘要:针对隧道断层破碎带涌水突泥地质灾害问题,进行灾害处治技术的研究。在明确工程概况与涌水突泥灾害过程后,通过管棚预支护结构设计、管棚施工、径向注浆加固,实现地质灾害处治。通过支护加固后的沉降分析可知,应用新的处治技术,能够有效避免破碎带涌水突泥地质灾害发生,满足工程施工需求,对类似工程项目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破碎带;地质灾害;突泥;涌水;断层
0 引言
隧道工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化工程,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涌水突泥灾害,从而给隧道施工带来极大的风险[1]。因受地质作用的综合影响,隧道断层破碎带会产生地质迁移,其中可能存在着一些软弱的夹层。如果在这一区域内降水较多,或地下水十分丰富,那么此在该区域开展隧道挖掘施工,就很容易发生涌水、突泥等突发性地质灾害[2]。
隧道断层破碎带破裂引发的灾害很难精确预报。针对此灾害,如果未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灾害处理,可能影响到隧道的正常运营,给周围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3]。以日本惠纳山公路隧道为例,由于断层破碎带的存在,使得隧道在使用中发生了很大变形,严重影响了隧道的正常使用[4]。本文以某隧道工程为例,对地质灾害的处治展开设计与研究。
1 工程涌水突泥灾害状况
某隧道工程项目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对此隧道从进口方向开始施工,施工过程中,隧道标高号EK18+215位置出现异常爆破事故,随即出现了大规模的隧道涌水突泥事故[5]。大量的淤泥从出土路左边斜坡上的一个临时排水渠,流入到出土路排水渠中,淤泥在出土路约1m厚,从出土路上冒出超过15000m3。随着时间的推进,施工中的一些机械设备、材料被泥浆浸泡[6],灾害现场状况见图1。
发生此灾害后,第2日上午安排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发现隧道边坡位置已经出现了漏斗状的塌陷,错台结构、过道位置已经出现了裂纹,对现场反馈的各种灾害事故图像进行汇总,如图2所示。
2 隧道断层破碎带涌水突泥地质灾害处治
2.1 管棚预支护结构设计
为了避免隧道断层破碎带发生涌水突泥地质灾害问题,引入管棚预支护技术,对其进行处治。对于管棚预支护结构设计,确定钢管的长度、管径、钢管配置间距、水平搭接长度等参数[7]。随着支护长度的增大,管棚施工的辅助时间逐渐减少。若使用隧道式钻机进行管棚施工,则会受到钻孔工艺、钻机设备等因素的限制。
若管棚支护长度较长,则会使钢管产生挠曲,进而影响管棚施工质量[8]。同时,管棚支护长度不宜太短,否则将导致每次施工都要重新布置一个管棚工作室,从而增加造价,并影响工程进度。一般情况下,管棚的支护长度应控制在10~40m范围内,管棚钢管的横截面直径应当控制在40~180mm范围内。
2.2 管棚施工
2.2.1 注浆准备
在完成对管棚预支护结构设计并确定各项参数后,开始进行管棚施工。在断裂带地质情况下,隧道内管棚施工前必须先对掌子面进行注浆,以保证施工面的稳定性。在工作面后方一定距离处设置管棚施工工作室,管棚施工工作室区域的开挖半径应大于正常开挖半径1m。
使用水平注浆方式,注浆材料取水灰比0.6:1~3:1(质量比),注浆压力为0.5~1.0MPa,根据现场的试验测试来确定浆液配合比和注浆压力。將套拱作为施作管棚的固定端,套拱采用C25混凝土,必要时可适当加入早强剂。为了保证管棚施工过程中套拱的稳定性,需要增加一些临时支撑结构。
2.2.2 钻孔
在施工过程中,将平台的支撑点安装到地面上,并确保其连接牢固、稳固,以避免施钻时出现不均匀沉陷、摇摆、偏移等现象,从而影响到钻孔的质量。调整井架高度,使井架与井架方向平行。采用钻杆导向、经纬仪与吊绳相结合的方法,对钻杆进行持续地调节,以确保钻孔管径与钻杆直径相一致。
将钻具置于导向筒内,使钻杆、固定转杆的旋转轴与导向筒处于一条直线上。初钻时钻头为止水式,待钻深到一定程度后,切断水压,拔出钻头,再接上钻头继续钻。钻孔时,要定时测量钻孔位置,通过钻进情况来判断成孔质量。每钻进5m,要复查钻孔角度,保证钻孔方向正确。如果井眼向下倾斜过大,可以用水泥砂浆对倾斜部位进行填实,然后在倾斜部位重新钻孔;如果是朝上倾斜,可以更换特制的合金钻头进行二次钻孔。
2.2.3 下管并注浆
下管时,相同断面位置上接头的数目不能超过50%,一孔钻完后就顶进一根大管棚。可采用钢花管跟进的方法,一段一段地跟进到设计深度。用丝扣将每节管棚连接起来,确保相邻接头错开,搭接长度不能超过1m。在导向管与管棚间用CS灰浆堵好。注浆时,应从两端管棚钢管进行跳孔灌浆,先采用较低的浆液浓度,再逐步增加到设计浓度。为了确保注水压力、注水效果、注水体积、注水流量,需要进行注水试验。
2.3 径向注浆加固处理
在完成管棚施工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施工安全性,在隧道开挖之前需要进行径向注浆加固处理。加固的范围是整个隧洞初期支护的外轮廓,采用长度为440cm、规格为φ42mm×4mm的钢花管,纵向间隔距离为150cm,环向间隔距离为60cm,倾斜角度为上倾斜60°。在实施全面灌浆前,必须先进行现场测试。在此基础上,对灌浆过程中的灌浆效果进行测试,确定灌浆过程中的灌浆范围,进而对灌浆压力等进行调节。
3 支护加固后的沉降分析
完成上述处治后,对灾害的处治效果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现场监测与测试,反映出处治后围岩的稳定性与支护应力的状态,并基于动态角度,对变形动态信息进行认识,以此判定设计与施工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3.1 现场监测
3.1.1 监测目的
通过在处治现场监控的量测,可以从数据中反映出围岩的受力状态、稳定性及其变化趋势,进而对隧道的变形和受力进行动态监测,以确保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监测测量结果能有效地检验围护结构的加固效果,并可用于指导维护方案及加固参数的调整。
3.1.2 监测内容
隧道的监控量测内容主要包括洞内外观测、周边位移及拱顶沉降测量。除了上述3种监测项目之外,还应做好对隧道拱顶、地表沉降的监测。由于隧道位于断层破碎带的深埋区,在涌水突泥后,坍塌的位置比较稳定,污水已经排出,前面出现涌水突泥的概率很低,墙面坍塌的概率也很低,所以对断层破碎带进行监测的内容主要为拱顶下沉等。
3.1.3 主要监测参数确定
在隧道开挖后,由于隧道围岩的自重应力和开挖后的应力重新分布,会使隧道拱顶产生下移。通常情况下,将拱顶的绝对沉降量称作下沉值,将单位时间的沉降量称作拱的沉降率。通过对拱顶沉陷的监测,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拱顶沉陷的实际情况,对设计进行校核,对实际工程进行指导,同时它也是对灾害处治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评估的基础。
3.2 数据采集与分析
明确监测项目后,以隧道某断面为例,对其进行拱顶下沉量测数据的统计与汇总。对量测的数据进行汇总与统计分析,得到处治后隧道拱顶下沉时间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下沉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4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隧道断面开挖施工1~9d内,拱顶的累加下沉值增长较快,可以达到10.83mm,占隧道拱顶总下沉值的83%。在隧道断面开挖施工9d以后,拱顶的累加下沉值增长变慢,整体下沉趋近于稳定,最终累计下沉值约为12mm。
从图4可以看出,隧道断面开挖施工1~4d内,其位移变形呈现急剧增长阶段,隧道断面开挖施工5~11d天内,其位移变形呈现缓慢趋势。在隧道断面开挖施工12d天后,位移变化量基本可以控制在0.15mm/d以内,说明在此时拱顶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4 结束语
隧道工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化工程,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涌水突泥灾害,从而给隧道施工带来极大的风险。隧道断层破碎带破裂引发的灾害很难精确预报。针对此灾害,如果未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灾害处理,可能影响到隧道的正常运营,给周围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明确工程概况与涌水突泥灾害过程后,通过管棚预支护结构设计、管棚施工、径向注浆加固,实现地质灾害处治。通过支护加固后的沉降分析可知,应用新的处治技术,能够有效避免破碎带涌水突泥地质灾害发生。隧道经过加固、支护后,虽然存在一定的拱顶沉降,但根据现场实测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拱顶沉降总值较低,不会影响隧道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本次所提出的灾害处治技术应用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林海山,刘少明,王辰晨,等.在役公路隧道涌水突泥与渗漏水成因分析及处治对策[J].甘肃科技,2022,38(20):18-22.
[2] 陈俊武,李国锋,王明江,等.云南南景高速阿比村隧道加宽带突泥涌水原因分析与处治技术[J].现代隧道技术,2022,59(S1):858-865.
[3] 党亮.水平袖阀管束辅助高压注浆技术在大型突泥处治中的应用研究[J].施工技术(中英文),2022,51(13):112-117.
[4] 吴蔚然.浅析水平旋喷技术在广西大浦高速平田隧道涌水突泥处治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2,45(5):139-141.
[5] 韦盛力.高速公路特长隧道涌水突泥处治施工技术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1(10):88-90.
[6] 何山玉,郭守儆.折多山隧道涌水突泥处治工程效果定量评价[J].山西建筑,2021,47(19):119-121.
[7] 陈明辉,许汉华,韦广磊,等.深长隧道突泥涌水原因及处治对策探讨:以登楼山隧道2~#斜井为例[J].江西建材,2021(8):116-117+119.
[8] 唐銳,李世琦,王俊,等.富水断裂带隧道涌水突泥灾害机制及处治技术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1,17(4):1264-1272+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