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韵悠长的南音

2023-10-18 08:06程应峰
文史春秋 2023年6期
关键词:洞箫南曲拍板

程应峰

提到“南音”,熟知南音者自然而然会想到由“余音绕梁”演化而来的“南音绕梁”,喻指音乐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不绝一样。南音就是这样一种艺术,柔婉曼妙,细腻可人,予人以无穷无尽的回味和想象,“看百鸟归巢,银河舞金翼……”

南音,亦称“南曲”“南乐”“弦管”“泉州南音”,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是中国古老乐种之一。它发端于唐,形成于宋元,繁荣于明清,是一个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精华、吸收了元曲等曲种特长、最终与闽南民间音乐融为一体的乐种,其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1000多年来,南音一直在泉州一带的闽南方言地区流传,并随着泉州人的迁移,传播到东南亚。

南音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汉、晋、唐、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南管的演奏也保留唐宋时期的特色。“南曲”“南乐”是就流传地域而言的,“弦管”系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的演奏乐器。

南音与唐代及唐之前的音乐有关联。南音中保留了唐以前的同名曲牌,有《子夜歌》《清平乐》《后庭花》《汉宫秋》《阳关曲》等。宋代,随着宗室南移,泉州作为陪都,商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交流和发展。据记载,当时泉州乐户入册的有千余家,每家三五人不等。宋元以来,在浙江、福建流行的南戏对南音也有一定的影响,南音中保留了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琵琶记》等剧目。

南音在明代已成型。明代嘉靖年间,惠安崇武人郑佑晚年编纂整理了一本《南音曲集》。清代,南音进一步发展,南曲馆林立,闽南一带千家万户丝竹管弦,盛况空前。有心的文人学士对南音进行了规模整理。

融于闽南泉州的南音称为“南曲”,由于南音乐队编制中有管乐和弦乐两大类乐器,因此,闽南老一辈艺人有称南音为“弦管”;厦门、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多称为“南乐”;南音爱好者互称为“弦友”。亮相2023年春晚的《百鸟归巢》,是泉州南音“四大名谱”之一,演奏技法特殊,曲调婉约,借“宿鸟归飞”的音乐意境,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对故国家园无限的怀念和深深眷恋之情。

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丝竹相和,执拍者歌”,在室内,琵琶、三弦居右,洞箫、二弦居左,唱者执拍板居中。在室外,同样是唱者执拍板居中,琵琶、三弦在左,洞箫、二弦居右。这与汉代“丝竹相和,执节者歌”的唱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的遗存。横抱演奏的曲颈琵琶、十目九节的洞箫、二弦、三弦击拍板等,也都因袭古乐器遗制。

南音由“指套”“散曲”“大谱”三大部分组成,称“指”“曲”“谱”,既有用于歌唱的声乐曲,又有用于演奏的器乐曲,达2000余首,蕴含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樂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内容。

“指套”即“套曲”,通常只用于演奏,少用于歌唱;“散曲”有谱、有词,一般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四件主要乐器伴奏,由歌唱者执拍板坐唱,也可以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大谱”即纯器乐曲,有标题、曲谱和琵琶弹奏法,没有曲词,以琵琶、洞箫及二弦、三弦为主奏乐器。“指”“曲”“谱”形成内容丰富完整的音乐体系。

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南曲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南音正规演唱必先吹奏指套,然后唱散曲。唱曲是南音的主要内容,一人唱完把拍板恭敬地递给第二人,逐首接连地唱下去,最后以奏大谱结束。

南音主要指泉州南音。不知何时开始,在福建泉州地区,民间流传着用闽南语演唱弦管曲调的音乐,随着泉州人移居异乡,又将这种地域性强的音乐带到居住地,成为泉州籍人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由于影响日渐扩大,而泉州又是其发祥地,故称之为“泉州南音”。

相传,这种演唱流传源于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八月,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进入泉州,以泉州为据点,招兵买马,统一福建。这支军队从中原带来了唐代大曲在民间传播,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融合,形成别具一格的“南曲”。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泉州南音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横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约60厘米)。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林素梅长期从事南音展演、教学、演唱(奏)、录制与交流活动,被誉为“南音传承使者”。她认为南音自成章法,千百年来没有“听众”,只有参与者,需要慢下来体会其精华。在如水流过的时光里,她从马来西亚到中国,从台湾到福建,在中国各地乃至海外传播南音。为了让人听懂南音,林素梅不遗余力地展示组成南音的乐队:以五人制为例,正中间者手执打击乐器拍板,如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那般演奏,负责乐队的指挥。参与者合奏发出中国五声音调中的“宫、商、角、徵、羽”,还对应五行,顺序为“土、金、木、火、水”。起调后,管弦共鸣,各乐器在骨干音的基础上丰富“血肉”,在看似简单的五音中演奏出参与者的心怀,自成一番气象。

南音不单是一种表演形式,还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南音已然融人泉州人的烟火生活中。泉州人按照南音独特的指、曲、谱分类撰写传习书卷,使之定腔定板,有规可循;拍板、唐横琵琶、南音洞箫等乐器的“长、幼”更是界定有序;最后,借助群唱、合奏的娱乐方式使南音落地生根。

南音曲词的传播已遍及闽南。时至今日,闽南人外乡热聚,同好小坐,吹弹清歌是常有之事,这惬意的生活情趣,传承着古人的情感交流方式,意味深长。在与宝岛台湾音乐血脉遥相对话的同时,南音像一个巢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闽南人心中的家乡情愫,使之南去而后北归。

猜你喜欢
洞箫南曲拍板
论《南曲九宫正始》的崇古与尚今
我国古代“琴箫合奏”组合的形成溯源与嬗变初研
沈璟《南曲全谱》版本系统考论
敦煌古代乐舞乐器微探
长阳南曲浅谈
洞箫陪伴一生何求
——访南音洞箫制作师李志瑜
龙郁的诗
契丹
——辽拍板探微
浅谈中韩“洞箫”的历史脉络以及交流和影响
对五峰南曲传承现状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