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帆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西安 710300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国家、社会经济的迫切需要[1]。2015 年5月4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加强组织领导三部分[1],为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引。
近年来,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教育部实施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建基地、办大赛、强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效[2]。例如,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功举办了9届。“互联网+”大赛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实验平台,这项大赛为学生开设了一堂最大的拓展创新思维的课堂,成功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培养并造就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大赛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最大的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和实验平台[3-4]。
尽管有这些有利的政策和举措指引,但是,我国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上,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政用产学研”这一系统工程,建设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促进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和孵化的实验平台,能够促进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
对几所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和教材、学生的项目和成果等情况进行调研,发现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非常突出,如图1 所示。
图1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的民办高校设有专门的机构,例如,有的高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创新创业中心等专门的机构来管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归属在教务处、就业部、团委、学生处或是科研处等部门,未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这样的组织架构,其初衷是希望其他业务能够带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极高的专业性,需要一套完整的、独立的教育体系来支撑并推动它的改革和发展,并不是仅有其他业务带动就能完全发展起来的。
有的民办高校,即使设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但是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五花八门”,有教务处、科研处、就业中心、学生处、人事处等行政部门的行政人员,有辅导员,也有其他专业的专职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本身未受到创新创业训练、未受到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执教培训,却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师。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欠缺,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经调研发现,有的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有的高校把学生的实习基地当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验平台,有的把大学生在学校的实习、实训,当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创新源于实践,创业要面向市场和用户。再好的课程和课本,都不能够让学生真正拥有创新、创业的思维和素养,与实践脱节,产出的项目或成果,往往没有应用价值。脱离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
针对国家各层面的各种创新创业类大赛,很多民办高校学生的项目或成果大都是为了参赛,临时找指导教师,临时想出来或做出来的,没有经过专业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和实践。另外,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例如国家设有创业担保贷款;国办文件已明确提出“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很多高校并不关注这些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没有专门的教师或机构对创新创业的学生进行政策上的指引、指导和帮扶。
很多民办高校在课程设置、教材、教育方法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政、用、产、学、研是一种创新合作的系统工程,是学习、科学研究、生产、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5]。政用产学研是对产、学、研结合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更进一步的深化,进一步强调通过政府推动的开放创新、实验平台的搭建以及用户体验与创新;强调面向实践应用的价值实现,凸显创新2.0 时代的开放和创新的特征,突出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需求和趋向[6-7]。
本文提出基于“政用产学研”这一系统工程,立足于社会、行业和企业需求,在民办高校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平台,包括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实验平台、政校合作共建“双创”项目孵化实验平台、校地合作共建“双创”项目培育实验平台、校企合作共建“双创”项目培育实验平台、校企合作共建“双创”人才培育实验平台,能够有效解决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促进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提高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基于“政用产学研”系统工程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平台总体框架如图2 所示。
图2 基于政用产学研系统工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平台总体框架图
“双创”教育服务实验平台可以是高校成立的一个独立的机构,也可以是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部门的一个实验附属科室,其具有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政策解读、指导、指引、帮扶等功能,实验平台的人员应熟知并持续研究国家各层面及所在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
2.2.1 政策解读
“双创”教育服务实验平台可及时将国家和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对学生进行答疑、宣讲,政府部门人员参与进来,为创新创业学生进行政策解读。
2.2.2 创业资金申请
学生创业需要资金,“双创”教育服务实验平台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以下渠道来申请资金:
1)国家设有创业担保贷款,额度为10 万元,实验平台可帮助或指导创业的学生申请国家资金;
2)如果高校获当地政府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创业学生可通过“双创”教育服务实验平台进行申请;
3)“双创”教育服务实验平台可帮助、指导学生通过市场融资、吸引天使资金、分析投资等获取社会资本支持。
2.2.3 学籍服务
国办文件已明确提出“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创新教育服务实验平台可按照这项政策实施要求,对有需求的创新创业学生进行学业、学籍方面的帮扶。
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不管是为了参加相关竞赛,还是为了产业化,或是孵化,都应该进行循序渐进的培育。
企业中有需要创新的管理、设计、生产的流程、工艺或技术,在规章制度、体制机制、理论知识、方法手段、工艺流程和技术技能等方面,均可进行创新。高校与企业合作,可以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与某一特定行业领域的企业创建创新项目,并培育实验、实践平台。在此平台中,教师可带领学生与企业合作,共同参与、研究此行业领域的创新项目。
不管是以高校为主体,还是以企业为主体创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实验平台,以企业的需求为立足点而产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更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而且,在校企合作的实验平台中,更容易触发和培育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思维。
随着近期我国不断走向转型化进程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创业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职业选择方式。大学生作为我国的年轻高级知识人群,有着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充满激情,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但是,大学生也欠缺了一定的创造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创业在初期就自行夭折。
所以,以学校为主体,搭建校、政合作创业项目培育、孵化实验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起着主导、推动作用,高校、企业起引导、指导作用,能够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一系列的帮扶。
2.4.1 创业项目的培育
在此实验平台上,对已有创业计划的项目进行选拔、引导、指导,并进行培育,学生的创业项目应建立在社会或行业需求上,使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创业计划能够在实验平台的帮扶下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2.4.2 创业项目的孵化
很多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有较完善的计划,却在落地时困难重重,甚至不知道如何落地。有的项目在落地时,因在管理、法务、财务、市场营销等多方面因素的经验不足而失败。
实验平台对于计划成熟的创业项目,在政府的推动、主导,企业和高校的支持、指导下可以进行孵化,并服务地方或社会行业经济。在创业初期的企业管理,实验平台可以给予培训、帮扶,使创业项目能够有效落地,并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创新创业思维不是短期就能够培育出来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局限在开一个小店的层面上。高校与地方政府或企业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实验平台,可完成如下功能。
2.5.1 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
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做出顶层设计,是民办高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改革,是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并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改革。
这项改革重在从师生到校级领导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其根本目的是提升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造就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
2.5.2 实践与理论结合,搭建实验、实践基地
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不能脱离实验、实践。高校可以结合地方行业企业需求,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搭建相关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工程中心等,在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上,能够做到项目式教学,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必定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2.5.3 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打破传统的书本教学法,企业工程师、企业家能够将真实的创新、创业的经验经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创新或创业时少走弯路,在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上,事半功倍。
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教学方法,它与高校的内涵发展、社会经济和行业领域的发展息息相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根据其办学特色,立足国家、社会及行业经济需求,要与政府、企业、用户或科研院所联合;而且,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不能一成不变,应随着高校、国家、社会的发展而改革、与时俱进,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