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漯河市牢固树立自下而上的耕地保护观念,坚持“五动并举”,推动“五力共用”,着力在全社会营造严格保护耕地、依法依规用地的浓厚氛围,切实提升自然资源管理水平,实现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工作连续14个月“清零”,涌现出全国十大“最美自然守护者”张辉等一大批先进工作者。
高位推动,传导压力。漯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管理“一网两长”制建设,先后组织召开市委常委会、市委深改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不断健全责任体系,明确任务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全市明确市级田长12名,县级田长71名,乡级田长159名,村级田长1288名,各级网格员1530名,形成“总田长+田长+网格员”的市、县、乡、村四级全方位网格化监管体系,构建资源整合、责任明确、运转高效的审批、监管、执法“三融合”网格化管理新格局。同时,明确市、县、乡、村四级田长和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确保每个环节上有部门领导、下有专人负责,并将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评范围,建立联席会议、督查考核问责等制度,全面夯实各级田长和各职能部门责任。制定“村级发现、乡镇制止,部门联动、共同惩戒”工作机制,利用“天眼”工程、全天候遥感监测数据,实现对网格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监管,实现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
部门联动,凝聚合力。根据全市耕地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漯河市全面梳理,分类制定措施,调配充实人员,下沉工作力量,迅速展开工作。各级田长把职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定期开展巡查,有效解决“看得见的无人管、管得了的看不见”等问题。2022年以来,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违规占地315宗面积814.92亩,调解纠纷30多起,全市各类违法违规案件同比下降85%以上。与此同时,整合“河
长、田长、林长”管理权责,以土地为依托,以行政区域为网格,实现田长、林长、河长“三长合一”。目前,市、县党政负责人、制度机制、“三长”公示牌已顺利实现“三长合一”,并实现信息共通、资源共享,有效改变了“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只管护田”局面,增强了治理的整体性与协同性,有效减轻了人员、财政负担和基层压力。
机制带动,永葆活力。漯河市着力健全长效机制,推动监管从“人治”变为“法治”,从“短治”变为“长治”。建立田长巡查制度。实行市、县级田长每季度至少巡查一次,乡级田长每月至少巡查一次,村级田长每周至少巡查一次。今年以来,各级田长开展巡查7000余人次。建立督查巡查机制。实行月巡查、季督查制度,每季度组织一次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立即交办整改,营造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氛围。建立评比考核机制。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问责”,将各县(区)自然资源管理“一网两长”制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评,实行过程管理,半年观摩讲评,年底总结验收,推动田长制各项工作落地生根、长效常治。
责任驱动,保持动力。在遏制新增上,漯河市从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三个方面着手,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管理“一网两长”制工作的动力。坚持源头严防,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监管网络,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上下联动”的自然资源管理共同责任体系;坚持过程严管,逐级压实县、乡、村级主体责任,落实部门执法监管职责,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耕地保护体系。坚持后果严惩。每月对各县(区)新增情况、整改情况进行对比,对落后县(区)通报批评;建立周通报、月评估机制,连续3个月在《漯河日报》上对耕地保护工作进行评估排序通报;对涉及监管不力、未能及时发现制止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新增违法行为的16名相关责任人进行党纪政纪处理。
宣传发动,发挥威力。工作中,漯河市注重发动群众,把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和监督者,实现全民共治共享。广泛宣传动员。利用墙体标语、宣传版面、宣传册、新媒体等形式,市、县、乡、村广泛动员,使自然资源管理“一网两长”制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戶晓,营造人人关心、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主动接受监督。通过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向社会公告各级田长名单,在主要路(地)段设立田长公示牌1391个,标明监管范围、监管职责、田长信息、举报电话等内容,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推进村民共治。发挥农村老干部、老党员等热心公益、敢抓敢管、社会声望高的优势,搭建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平台,聘请热心公益人员监督田长管护工作,确保田长制工作取得扎实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