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贵盛 王红梅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杭州 310018
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强调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内在德行与修养,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1]。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自2014 年提出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在教育部与各省教育主管部门的协同推进下,各高校纷纷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和课程思政实践工作,涌现出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西南石油大学周翊[2]以兼具理工科特色的地学学科为例,围绕传统文化、职业操守、学科发展史、时事热点和职业精神等方面深挖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资源,并采取直接导入式、案例分析式、问题导向式、互联网+教学和实践体验式等思政教学方式,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作用。
河海大学吴宝海[3]针对目前高校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在教育实践中将工科专业课程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途径,提出高校工科院系应以课程思政为出发点,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标准化教学引领、党建引领的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着手,大力培养有思想、有情怀、专业强的新工科人才。
上海理工大学张晓东等[4]针对环境工程专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工程德育”和“工程伦理教育”贯穿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
东北大学孙秋野[5]通过分析工科专业涉及的科学、技术、工程的国界属性,充分挖掘基于工科专业课程的培养模式与思政元素,构建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通过分析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在课程中的辩证关系,针对六项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将工科专业课解构为五个典型教学环节,提出十类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中的融入策略,以期为我国工科专业的人才全方位培养提供参考。
课程思政该做什么?怎么做?对于广大工科专业一线教师,尤其是刚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来说,由于教学经验缺乏、政治素养不高,开展课程思政往往会感觉无从下手、力不从心、词不达意。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为工科类专业任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降低了课程思政实施的难度,值得研究与探索。
通过调研和查阅文献资源,笔者发现当前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多数教师依靠教材开展课程教学,但是很少有教材包含有课程思政内容。这就需要专业任课教师自行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对于专业课任课教师而言,尽管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但是对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由于缺乏经验,授课时往往会感觉力不从心。有些教师不清楚所任教课程需要达到的育人目标,有些教师挖掘不出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有些教师选择的思政育人案例千篇一律,有些教师选择的思政育人案例牵强附会,有些教师所选择的思政育人案例甚至还会造成反作用,影响育人效果。
思政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做人问题,而专业教育是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做事的问题。部分专业课教师由于自身政治素养不高,对思政教育的内涵把握不足,很难将思政元素引入课程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过程中。有些教师由于自身语言表达问题,在将思政元素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生搬硬套现象,学生难以消化吸收,达不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效果。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甚至只会在课堂上喊几句口号,采用说教方式,起不到任何育人效果。
由于大学教师工作存在个体性和独立性等特点,其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理解能力,遵照自己的意愿独立开发课程资源,独立完成教学任务,而很少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这就造成了教师间交流意识淡薄和合作精神缺失。另外在新的绩效考核评价体制下,教师间的竞争关系愈演愈烈,影响了教师间的资源共享欲望,很少有教师愿意将自己辛苦开发出来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供大家共享共用。
针对以上问题,面向不同工科类专业课程,组建校内课程团队,建设校校联合虚拟教研室,建立课程开发共同体,集体挖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集中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供团队成员共享共用,是解决当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施困难问题的重要途径。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指的是根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对思政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并按照思政主题分门别类建设的一组思政教学案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为专业任课教师更好地达成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提供了必要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得越好,专业任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越便利、越灵活。做这项工作不能随心所欲,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思政案例的选择要符合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正能量。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等重点选择思政案例。
思政案例的选择要以培养学生的某种素质为导向,跟课程思政目标与思政主题相对应。其中思政目标是方向,思政主题是靶心,思政案例则是箭头。只有三者一致,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思政案例一定要多选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经典案例。这类案例对于解读和引导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思政案例的选择要进行统筹谋划,合理布局,避免出现一个案例多次讲的尴尬局面,同时也能够避免出现课程某个育人目标无相关案例对应的情况。
思政案例的选择要贴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式,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学生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思政案例的选择要体现时代性与时效性,紧跟时代热点、学生的关注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案例库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进行及时动态更新。
为了方便交流,促进资源共享,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的编写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与规范。一门课程可对应一个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及一个思政教学案例库。当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有多项时,可以由多个思政教学案例进行支撑,也可以由一个案例进行支撑。每个思政教学案例的编写至少需要包括课程教学内容、思政案例主题、思政育人元素、思政融入方法等四项基本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载体。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以章节式结构进行简要阐述,也可以以项目制形式简要列出项目名称,而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在编写案例库时则可忽略。
思政案例主题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标题。思政案例主题要求能够准确表达和概括出思政教学案例的主要内容,语句简洁明了,字数一般不超过30。
思政育人元素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核心。根据不同课程教学目标,思政育人元素一般包括人生观、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个自信、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科学思维、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多方面内容。
思政融入方法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主体。根据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某个知识点,通过问题式、情景式、启发式、类比法、讲故事等多种方式,合理引入某个思政育人元素,在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思政教学案例要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得益彰,避免引入生硬突兀。
电气控制与PLC 课程是工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原理、用途、型号及选用方法,基本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常见故障分析与解决方法;掌握PLC 的工作原理与系统构成、PLC 指令系统、编程方法、控制系统设计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应用PLC 技术设计电气控制系统的能力。
通过课程的教与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职业道德素养,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两课堂融合、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联动、教学做练测评六步骤协同”的项目制教学方法,通过20 个项目的理实融合教学,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达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课程教学目标。表1 列出了电气控制与PLC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部分案例,表2 针对项目1 中主题1 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案例描述。
表1 电气控制与PLC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部分)
表2 电气控制与PLC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样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有利于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共享,有利于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减轻了教师备课的工作量,对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和育人能力,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和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在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提升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课程教学团队长期探索、交流与同享,思政教学案例库才会越来越完善,并最终发挥其协同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