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新能 宣俊毅 金佳琪
义乌市中心医院 浙江义乌 322000
本研究旨在探讨清热利湿通络方联合导管接触溶栓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疗效及对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5-羟色胺(5-HT)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选自2020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急性期LEDVT患者9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8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34~75岁,平均(57.42±8.89)岁;血栓部位:左侧37例,右侧11例。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37~74 岁,平均(58.17±8.24)岁;血栓部位:左侧39例,右侧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1]关于LEDVT 标准。中医诊断:依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标准(2015年修订稿)》[2]辨证属湿热下注证,症状可见患肢明显肿胀,压痛、胀痛明显,浅静脉扩张,皮色黯红而热,伴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脉弦滑数。
1.3 纳入标准:符合LEDVT 诊断标准,辨证属湿热下注证;发病时间在7 天内;均为单侧患肢;均为首次发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存在溶栓、抗凝禁忌者;存在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心脑血管疾病者;意识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者;近3 个月有脑出血病史或活动性出血者;局部或全身存在细菌感染者;过敏体质者。
1.5 治疗方法:两组入院采取一般治疗,包括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清淡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对照组:采用导管接触溶栓治疗,取俯卧位,采用1%利多卡因麻醉后,于超声引导下选择恰当的入路安置6F鞘管,取出导管,送入带球囊的导管预扩狭窄段;再经导丝支撑将6F溶栓导管置入血栓段静脉,封闭导管头端金属芯,导管接入微量泵,给予尿激酶1.2×104U/(kg·d)脉冲式灌注,且24h 肝素维持,当纤维蛋白原(Fib)<1.5g/L 时,降低尿激酶用量;当Fib<1g/L 时或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增加3倍以上时,停止溶栓治疗,继续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清热利湿通络方,方药组成:玄参、金银花、赤芍、丹参各20g,连翘、黄芩、黄柏、当归、川芎、红花、山栀子、紫草、三棱、生甘草各10g。诸药水煎,每日1剂,每次150mL,早晚温服。两组疗程14天。
1.6 疗效标准:显效:患肢肿胀和疼痛显著缓解,且患肢侧支血管建立丰富,及相比于同健侧平面周径差<2cm;有效:患肢肿胀和疼痛缓解,且患肢侧支血管建立比较丰富,及相比于同健侧平面周径差≤3cm;无效:患肢肿胀和疼痛无改善,且患肢侧支血管建立较少,及相比于同健侧平面周径差>3cm。
1.7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 25.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率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患肢疼痛和肿胀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患肢疼痛和患肢肿胀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肢疼痛和患肢肿胀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患肢疼痛和肿胀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患肢疼痛和肿胀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患肢肿胀2.32±0.37 0.79±0.15#*2.30±0.31 1.18±0.26#组别观察组(n=48)对照组(n=48)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患肢疼痛2.17±0.34 0.64±0.17#*2.21±0.43 1.07±0.28#
2.3 两组治疗前后患肢平面周径比较:两组治疗后大腿和小腿腿径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大腿和小腿腿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患肢平面周径比较(±s,cm)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患肢平面周径比较(±s,cm)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小腿42.38±3.09 30.84±2.87#*43.12±3.45 36.41±2.61#组别观察组(n=48)对照组(n=48)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大腿57.72±2.31 48.37±2.85#*58.35±2.64 52.46±3.07#
2.4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D-二聚体和Fib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Fib(g/L)3.62±0.87 1.53±0.41#*3.54±0.76 2.12±0.52#组别观察组(n=48)对照组(n=48)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D-二聚体(μg/mL)2.68±0.31 0.78±0.17#*2.70±0.36 1.34±0.28#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IF-1α、5-HT 和ET-1 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HIF-1α、5-HT 和ET-1 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HIF-1α、5-HT 和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IF-1α、5-HT和ET-1水平比较(±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IF-1α、5-HT和ET-1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时间5-HT(ng/mL)ET-1(pg/mL)237.42±28.34 143.23±17.29#*240.08±34.51 182.36±23.15#观察组(n=48)对照组(n=48)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HIF-1α(μmol/L)7.16±0.34 2.85±0.28#*7.08±0.47 4.19±0.37#*2.87±0.21 1.96±0.16#*2.89±0.27 2.34±0.24#
中医学认为LEDVT属“瘀血流注”“脉痹”“股肿”“肿胀”范畴,主要是由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瘀血阻于脉道等造成,而以上三者互为因果导致营血回流受阻不畅,水液津血外溢,而为湿、为肿,应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治疗法则[3]。本研究应用清热利湿通络方中,玄参清热解毒,凉血化瘀;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黄芩、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赤芍、丹参、川芎通络止痛,活血行气;当归、红花活血化瘀止痛;山栀子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消肿活络;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三棱破血行气,止痛;生甘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纵观全方可奏清热利湿、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效。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急性期LEDVT 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清热利湿通络方联合导管接触溶栓可提高疗效;观察组治疗后急性期LEDVT患者患肢疼痛和患肢肿胀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清热利湿通络方联合导管接触溶栓可显著减轻患肢疼痛和患肢肿胀;观察组治疗后急性期LEDVT患者大腿和小腿腿径低于对照组,提示清热利湿通络方联合导管接触溶栓可显著降低患者大腿和小腿腿径;观察组治疗后急性期LEDVT患者D-二聚体和Fib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清热利湿通络方联合导管接触溶栓可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HIF-1α 主要是细胞处于低氧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种转录因子,其表达水平与血管新生、红细胞生成、糖酵解及细胞周期阻滞等有关。5-HT 主要为血栓形成起始阶段的一种炎症因子,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黏附于受损内皮细胞表面,可促进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或血管痉挛。内皮细胞损伤后,收缩血管因子水平上升,极大影响了血管张力产生,造成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管壁的损伤加重,促进血栓的形成。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急性期LEDVT 患者血清HIF-1α、5-HT 和ET-1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清热利湿通络方联合导管接触溶栓可降低血清HIF-1α、5-HT 和ET-1 水平,减轻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清热利湿通络方联合导管接触溶栓对急性期LEDVT 患者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肢疼痛和患肢肿胀,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血清HIF-1α、5-HT 和ET-1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