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文杰,孙晓东,李萍
安丘市中医院院感科,山东潍坊 262100
医院感染也被称之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此类感染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安全问题[1]。发生医院感染会影响患者病情恢复,较为严重者还会增加患者的治疗负担,同时也会导致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会影响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2-3]。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会发现,护理人员作为患者的主要接触人以及医疗设备的首要接触者,是感染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护理人员具体的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工作的成效[4-5]。作为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能最先发现临床中存在的感染管理问题,开展以护理人员为主体的感染管理工作有望能进一步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本研究探讨2020 年5 月—2021 年5 月山东潍坊安丘市中医院院感科护理人员为主体的强化感染管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以本院院感科12 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2019年1 月—2020 年1 月期间进行常规管理,为对照组;2020 年5 月—2021 年5 月进行强化感染管理,为研究组。12 名护理人员人员未发生工作变动,其中男2 名,女10 名;年龄25~45 岁,平均(35.26±3.45)岁;工作年限5~20 年,平均(13.2±0.45)年;职称:初级5名,中级7 名;学历:大专4 名,本科8 名。并采集不同管理阶段相关工作指标。
1.2.1 对照组 常规管理遵循科室规章制度开展工作,根据医院管理制度开展医疗服务;由医院感染负责人员负责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与感染防护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定期检查医院卫生感染发生情况,抽查各科室护理人员手卫生及无菌操作情况,针对各级检查存在的问题进行质量改进。
1.2.2 研究组 开展以护理人员为主体的强化感染管理,具体内容有:①设立感染管理护理团队:由专业管理人员组成,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进行感染管理片区划分并由专职人员负责,布置防控网络,主要实施者为护理人员。对参与研究的感染管理护理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培训内容以感染管理为主,并系统化,主要包括环境物体表面卫生清洁、医疗废物管理、多重耐药菌的防控管理、各类传染病管理、手卫生及检查等,明确岗位职责,相关指标的数据收集和日常监督均由专门的人员负责,月底对各自管理的部分进行自查,及时对感染病例进行上报,并做好防护管理工作。②医院信息系统管理:设置护理人员臂卡开通报警功能,对护理人员进入、离开床单位在一定距离处,后台管理系统对洗手液触发系统是否运行予以记录,对接触或离开床单元警戒区且装置红外线感应设备快速手消毒液分化系统未被触发者,会有警报声响起提示护理人员进行洗手,此外还会在手术室、病房、药品操作间等设置电子摄像头,对洗手操作自动进行拍照并每日进行上传,便于感染护理人员及时查询当日护理工作者手卫生执行情况,同时也可借助电子摄像头对合理放置医疗废弃物等操作进行观察。统计每月巡查次数,严格执行院感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加强对护理人员手卫生以及科室工作清洁、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医疗废物处理等情况。全程加强网络监督管理,便于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与解决。③ABC 分类绩效管理法: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将建立考核指标及评分细则根据分值设为3类,A 类包括手术室、感染科、介入治疗室等,B 类是指重点科室以外的临床科室,C 类主要包括医技科室,考核内容包括院感培训参加率、考评成绩、院感考核结果等以此来颁发不同奖项奖金,激发工作人员的感染管理意识。④感染管理持续改进:通过对每月上报的相关感染管理工作质量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针对每个季度护理单元感染控制督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针对问题需通过各个数据库、互联网络等多种获得信息途径加以利用,将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本院情况相结合,进而制订出可行性高、科学性强的改进措施,还需对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追查,不断实现良好的优质循环管理,有助于提高整体医院感染管理效果。
①感染防控执行力:对比观察两组手卫生执行率、无菌物品检查执行率、环境卫生监测执行率、合理放置医疗废弃物执行率的差异。
②护理质量:评估使用本院自制护理质量调查表,由护士长进行评估,评价内容包括有形性、响应性、保证性等5 个维度,每个维度20 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人员护理质量高。
数据资料全部以SPSS 2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和百分数(%)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手卫生、无菌物品检查、环境卫生监测、合理放置医疗废弃物的感染防控执行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人员感染防控执行力比较
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12)研究组(n=12)t 值P 值响应性14.95±1.29 18.66±0.91 8.141<0.001保证性17.21±0.36 18.69±0.92 5.190<0.001有形性17.08±0.85 18.49±1.27 3.196<0.001有效性16.54±0.82 19.53±0.43 11.187<0.001移情性17.22±0.36 18.66±0.72 6.197<0.001
当下社会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而医院感染作为公共卫生领域一项重要内容,其管理质量水平与医院整体护理服务水平息息相关,且还会影响患者的治疗质量,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加重患者的身心负担[6-7]。因此加强院感有效管理,减少医院感染成为医院重要管理内容之一。医院感染工作涉及面广、环节多、跨多学科,发生因素多,贯穿患者整个诊疗过程,而护理人员在感染管理工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能有效构建临床与患者之间联系,因此设立感染控制护理人员是一项有效推进医院感染控制的方法[8]。
造成医院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医务人员感染防控执行力是重要因素,护理人员是否能理解并熟知上级意图,并采取有效的医务行为完成预定目标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关键性因素,而当下医院感染管理中会发现,整体防控执行力偏低,包括手卫生依从性差、无菌物品检查不合格等,其会直接影响医院感染管理效果,为此如何提高防控执行力需要引起重视。设立感染控制护理团队,熟练掌握感染控制知识,能及时在执行护理干预措施过程中准确发现临床上存在的感染管理问题,进而采取有效干预对策能降低感染发生率。注重对感染护理人员加强相关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与考核,提升感染管理护理人员自身感染管理水平,便于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利用自身技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在感染管理工作中,重视经手传播而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诱因,对其加强控制,利用各种电子设备监测及管理系统对手卫生清洁消毒、无菌物品管理、废弃物处理起到提醒作用,进一步提升手卫生依从性,最大程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9-10]。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管理模式应用后,在护理人员进行手卫生、无菌物品检查、环境卫生监测、合理放置医疗废弃物的感染防控执行力方面,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结果还显示,经不同管理模式干预后,研究组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较对照组有显著提升(P<0.05),表示以护理人员为主体的感染管理工作能有效提高整体护理工作质量。强调感染管理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通过设立相关职位、工作制度以及管理流程等,整合有限的管理资源,有助于提升医疗质量。开展ABC 分类绩效管理法,抓住医院感染众科室中医院感染发生比重高的科室为关键点,分清主次,实行差异性管理,确保监测重点,同时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对重点部门实施重点监测,便于感染管理的准确性,让护理工作者有章可循,规范医院感染防控行为,提升并加强感染防控意识,提高防控执行力,进而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且每月对上报的相关感染管理工作质量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管理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持续质量化感染管理改进,能不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能降低感染风险,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减轻患者治疗痛苦和经济负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11-12]。
综上所述,采取以护理人员为主体的感染管理,可提高护理工作者感染防控执行力度,极大程度上使住院患者感染发生率降低,提高护理人员对管理的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