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钰曦,钟诗婷,梁烨彤,黄赞印,黄 洁,2
(1.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2.广东医科大学卫生法制与政策研究所 广东 东莞 523808)
截至2020 年底,全国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健管专业”)的院校共120 余所,其中大部分为医学(包括医药、中医药)类院校,其次多为理工类、体育类及综合类院校[1]。由于是新开设的专业,很多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经验不足、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突出,继而出现社会需求不明显、就业率不高,导致大学生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认同感下降。本文将从学生认同感、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就业方向、未来发展等方面论述国内健管专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专业认同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与接纳程度[2]。专业认同感的高低可决定学生对该专业学习的热情、未来从事相关职业的概率,间接影响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事实证明,当代大学生选择专业时可能会受社会风气、家长意见、热门专业的影响,在对自己兴趣爱好认知不明的情况下,盲目跟风或选择被调剂,所选专业极大可能与预期不符,导致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降低,失去学习热情。
前期研究显示,健管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相对较高。因是新办专业,大多数有意愿的学生会去仔细了解,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相对较高。但也有部分学生入学之后发现现实与预期不符,认为该专业不适合自己,选择转专业或者服兵役,也从侧面体现出学生的自我认知不明确。自主选择该专业为第一志愿的学生,会比被调剂的学生专业认同度高,但是愿意选择健管专业作为第一志愿的学生明显占比不高,说明学生对健管专业的了解程度只是相对较高,基于多种因素学生首选这个专业的人数较低。
①培养目标。主要让学生掌握健康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作为未来从事相关行业的知识基础,要求学生具备收集健康信息并依此进行健康评估与干预的技能,让学生未来面对客户可以从容地实施健康管理服务。未来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接受客户进行健康咨询,并针对客户的问题提供健康方案,实施健康服务。
②课程设置。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采用I、II 类学分结合实践的课程模式,I类学分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环节及短学期等校内课程;II 类学分包括校内外比赛、职业资格证书、科研项目、社会调研等;同时实施“大一暑期社会实践、大二暑期临床见习、大三暑期专业见习、大四毕业实习”的实践模式。
③课程内容。主干课程分为医学类、管理类、技术类三个大类,医学类课程包括临床医学概论、行为医学、预防医学概论、中医养生保健与“治未病”等课程,课程内容并不深入,主要是让学生对医学有基本的认识;管理类课程包括健康管理学、医学统计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课程,是要让学生具备健康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类课程包括健康检测技术与实训、健康评估技术与实训、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技术与实训等,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熟练进行健康管理服务,从事健康管理相关行业。还硬性规定了II 类学分,要求学生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参加各种活动来提高个人能力,如服务性学习、学科竞赛、学术成果、职业资格认证、社会实践。
①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为学生在已掌握医学基础知识的条件下,能够熟练运用健康风险评估及干预的技能,为客户解决健康问题;还注重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在未来就业过程中能够自然地与客户沟通交流,成为客户的倾诉对象[4]。
②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医学方面的内容更详细且专业。文献显示[5],临床医学类课程普遍是中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和全科医学,但是基础医学概论开设的比例相对较少,而行业却对健管人才的基础医学知识水平要求较高,造成知识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情况;绝大部分医药院校都开设有预防医学类课程。很多大学并没有开设中医养生学、营养学、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慢病管理等老年医学课程,而中国社会老龄化严重,这与庞大的老龄市场需求不相符;中医药大学同时还开设有特色课程,例如贵阳中医药大学开设苗医基础、苗医与苗药制剂系列课程;陕西中医药大学开设了音乐治疗学课程。
①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健康服务和智慧健康两个方向的人才。健康服务方向主要培养具备医学知识的服务型技术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主要为健康管理师、医生助理和健康产品营销员。智慧健康方向主要培养具备计算机知识,具备运营互联网平台技能的技术人员,工作内容主要是运营和维护智慧健康网站,或是进行智慧健康产品的销售。
②课程设置。高职院校的健康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平台+模块”的结构进行设计。在公共必修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管理知识、创新创业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如大学生健康管理、健康人文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0 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目前中国已经呈现出人口老龄化结构的趋势,60 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8.70%;有19.7%的全国老人得到赡养,与2010 年比较提高了7.80%。随着老龄化人口数量增长,老年人的健康服务是最紧缺的。可见,老龄化社会需要大量的健康服务与管理类人才。
当下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庞大,且趋于年轻化,导致我国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压力骤增。我国慢性病多发的原因主要是患者作息不良,生活方式不健康,日积月累,酿成大病。因此社会需要更多的专业健康管理人才,对这些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甚至是在还没患病的情况下,改善其不良生活方式,从根源上减少患病的概率,将这些可以预防的病例扼杀在摇篮里,这样,国家的医疗资源就可以专用于疑难杂症。
由于经济生活水平提高,公众对健康产品及健康服务的需求、自身的健康观念与意识、对于疾病的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不再认为疾病即患病,而认为亚健康的状态也是患病的前提和基础,因而更加注重健康、运动和保养,社会上各个层次的健康服务与管理机构也应运而生,健康管理专业人才针对全人群实施健康管理,进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目前,我国健康管理行业有从属于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中心、健康管理公司这四种基本健康管理模式。第一种主要是附属于大型医院的健康管理中心或体检中心,在专科医生的权威指导和健康管理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对患者反映的健康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主要工作内容是以咨询为主,了解患者真正的需求,依据患者体检得来的健康信息进行评估与干预,提供健康管理方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针对慢性病参保居民面临的健康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以及健康管理方案,健康信息收集、健康指导等服务,保障居民健康。专业体检中心主要设立于医院、疗养院或门诊部,由全科医生或专科医生主诊,联合健康管理师的健康咨询服务以及护士的护理服务,进行健康体检、检后健康指导与教育,并开展健康风险评估以及针对性的健康管理,体检结果若超出体检中心处理范围则需转诊专科医院。健康管理公司是非专业型健康管理机构,对医学知识水平要求不高,但是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计算机基本知识,能够熟练运营健康网站或公众号等平台,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未来可从事互联网平台运营与维护或开发设计健康软件,也可以从事健康服务产品的销售以及健身指导等。
我国传统中医学以“治未病”为理论核心,强调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与健康管理的预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健康管理可以结合中医学理论来进行。充分利用中医理论的望、闻、问、切以及现代医学技术,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家庭环境、情绪心情进行初步了解,然后通过收集这些健康信息,对患者的致病因素进行判断,进而针对患者的健康问题设计健康管理方案。
通过成熟的互联网体系,在信息收集方面,健康服务业实现了健康信息自动化管理,方便工作人员整理居民健康档案,了解患者病史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在医疗体系上,实现了线上预约就诊,免排队、免挂号,如遇突发情况急需转诊,庞大的数据库也能快速联系到相应合适的专科医院。快速便捷的信息传递,使就医、转诊问题能得到快速解决;在个性化需求上,健康服务业借助“互联网+”模式为人们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的个性化健康产品,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人们的需求;在教学形式上,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普及智慧医疗、健康大数据等概念及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健康服务能力。
校企合作可以使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来明确培养目标,制订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还可以设立合理的人才评价和信息反馈机制,实施定制化培养,为用人单位输出适配的人才;学校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设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定期让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了解流程、熟悉运作,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有效提高就业率。
总而言之,未来健康管理专业建设应该持续关注以下方面,并作出规划和调整:第一,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和基本国情,制订助力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我国社会的老龄化愈加严重,养老与养生逐渐引起了民众的关注,把医养产业、养生保健产业的课程纳入学生的理论学习中,考虑向“医养结合”“长期照护”等方面发展。第二,聚焦学校现有资源、自身优势和地区特点,敲定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定位,开设特色方向性模块课程,例如中医服务方向、健康产业管理、老年健康管理等。最后,在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方面,学生在掌握基础医学知识的前提下,兼备公共卫生学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具备健康监测、风险评估和实施干预技能,以及良好的共情和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