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辨析逻辑错误,指导阅读

2023-10-17 04:03邓美玲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3年37期
关键词:鱼之乐惠子晏子

邓美玲

入乎其内

逻辑是思维的形式,体现了思维的路径。逻辑错误即是思维形式的错误。辨析逻辑错误,有助于我们理清文本概念、文本思路,提升思维品质。那么,有哪些常见的逻辑错误?如何辨析这些逻辑错误呢?

一、常见的逻辑错误

1.违背同一律。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活动中的每一个概念或判断都要明确一致,不能混淆或偷换概念、转移或偷换话题。如庄子和惠子的濠梁之辩,就是违背同一律的典型事例。

莊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惠子说的“安知鱼之乐”中的“安”是疑问副词,意为“怎么”,但庄子故意把它解读为疑问代词,意为“哪里”。在两人的对话中,“安”的概念不一致。

2.违背矛盾律。

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活动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否则就会自相矛盾。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等语句表明他无话可说,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等语句表明他有话要说。前后说法不一致,违背了矛盾律,但这种矛盾的说法充分展现了鲁迅悲愤的心情。

3.违背排中律。

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活动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否则就会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如《坚瓠续集》中有则关于蝙蝠的寓言故事,大意是:凤凰过生日,百鸟都去贺寿,但蝙蝠没去。事后凤凰责问时,蝙蝠说:“我有脚,能走,是兽,不归你管,所以我不必为你祝寿。”不久,麒麟过生日,百兽都去贺寿,但蝙蝠又没去。事后麒麟责问时,蝙蝠说:“我有翼,能飞,是鸟,不归你管,所以我不必为你祝寿。”蝙蝠在凤凰面前否定自己是鸟,在麒麟面前否定自己是兽,也就是说它既不是鸟也不是兽,这个说法就违背了排中律。

4.违背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是指要用充分真实的理由进行合理判断,否则就会出现“没有理由”“虚假理由”“推不出来”等逻辑错误。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中孟子用小孩跌入井里时人们的表现来论证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因此推论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人不是人,这一结论缺少论据支撑,显得武断,违背了充足理由律。

二、辨析逻辑错误指导阅读

1.了解逻辑常识,熟悉基本逻辑规律。

逻辑是认识的工具,了解逻辑常识,熟悉基本逻辑规律,就会拥有理性思维,有助于我们快速辨析逻辑错误,获取真知。

2.熟读文本,把握概念内涵。

概念是逻辑的起点,只有准确把握概念内涵,才能快速辨析逻辑错误。要注意的是,同一个概念的内涵不一定相同,因此,我们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概念在语境中的具体内涵,否则就可能歪曲文意。比如,有些同学把《<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翻译为“早上听闻了道理,晚上死去也愿意”,这里的“道”,意为“真理”,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3.整理论据,去伪存真,去粗存精。

论据是逻辑推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而,我们要仔细甄别论据的真实性、关联度和典型性。如果论据不真实、关联度不高,不够典型,就会违背充足理由律,不能有力地支撑论点。

4.梳理文脉,分析推理逻辑。

常见的逻辑错误除了概念混淆外,还可能是推理不当。同学们需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思考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否得当,结论是否合理。

出乎其外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探寻古文中的逻辑思维,

发现别样的趣味

朱于国

一提到语文知识,大家就想到语、修、逻、文四个方面。印象中,语、修、文一直都在,逻辑似乎在教材中消失已久了。于是,社会上要求语文教材恢复逻辑知识的声音很高。实际上,除显性的逻辑知识缺位外,逻辑的运用实际一直都在教材里,只不过我们有时候不去挖掘或者说有时候意识不到而已。有些课文如果从逻辑的角度分析,也许会发现一种别样的趣味,对课文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或许还会有些新奇的发现。

机智的人都善于使用逻辑这个工具,最典型的莫过于晏子。《晏子使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篇课文,说的是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让晏子出丑,于是命手下绑着一个盗贼前来。楚王问:“这个人是谁呀?”手下回答:“这是个齐国人,因盗窃被捕。”于是楚王得意洋洋地对晏子说:“齐国人素来善于盗窃吗?”将前一个表示个体概念的“齐国人”,偷换为表示集体概念的“齐国人”(后一个),就由对一个齐国人的评价上升为对整个齐国的蔑视,无异于赤裸裸的挑衅。硬扛是不理智的,只能迂回反击。晏子以橘为喻,指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原因在于“水土异也”。接着话锋一转,回归本题:“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同样的道理,难道是因为“楚之水土使民善盗”吗?晏子用的是类比归谬法,以橘生淮北而化为枳,与清白的齐人入楚为盗作比,推出一个显然荒谬的结论,可以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成功地将球踢回给了楚王,既揭示了楚王逻辑的荒谬性,驳斥了他的无理,又成功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当然,类比推理通常并不可靠,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或然的,在证明观点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使用;但用于批驳对方观点,却常常犀利无比。

再如《道旁苦李》一文,诸小儿见到道旁李树,“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他的理由是:“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里就隐含着一个假言推理:如果一棵道旁李树的果实不是苦的(往往会被路人摘走),就不会“多子折枝”;现在李树“多子折枝”(即并没有人去摘),那么,树上的李子一定是苦的。这个推理,属于否定后件式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从形式上看是正确的,实际的结果也证实了王戎的判断,一个“必”字体现出他的自信。但这个推理并非完美无瑕,它的大前提和小前提都存在漏洞,大前提所述的只是一般的经验,小前提成立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也许是别的人都很守规矩,也许是李树有主不能摘),因而,由不可靠的前提推出的结论只能是或然的,未见得可靠。王戎之所以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且能被事实证明,也许是他在综合当时的各种情况并排除其他选项后的判断。这更见出他的观察细致和肯动脑筋。当然,也有可能只是蒙对了。因为文字的俭省、场景的缺失,对此我们已无从考证。

所谓“言多必失”,夸夸其谈的人有时候会不自觉地陷入逻辑的矛盾中。像寓言《自相矛盾》中的那个楚国人,夸起自己的商品来无所不用其极。一会儿夸自己的盾,“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一会儿又夸自己的矛,“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夸盾的话语暗含着“任何的矛都不能刺穿这个盾牌”这一判断,夸矛的话语,则暗含着“这支矛能刺穿任何盾牌”这一判断。显然这两个判断是矛盾的,不可能同时为真,楚国人的话语不合逻辑,违背了矛盾律,因而当旁人要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时,他不可避免地陷入两难境地。

逻辑是思维的体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四个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而言,逻辑的训练不可或缺。知识固然重要,可以增强运用的自觉,但日常语言、寻常课文中即蕴藏着逻辑的内容,细心体察,善于分析,可以更有效地增强我们思维的准确性和敏锐性。

(选自《中国教育报》2021年2月7日)

1.《自相矛盾》中楚国人的话语违背了矛盾律,那么《晏子使楚》中楚王的推论和《道旁苦李》中王戎的论断分别违背了哪些逻辑规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常语言、寻常课文中即蕴藏着逻辑的内容,细心体察,善于分析,可以更有效地增强我们思维的准确性和敏锐性。”请举例说明你所发现的逻辑错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鱼之乐惠子晏子
儵鱼出游从容,“鱼之乐”庆有余
美食无国界品味有共鸣
时间,遗失了什么
可乐
晏子不辱使命
晏子使楚
惠子巧辩庄子
郑合惠子:率真Lady
Pour une puissance culturelle chinoise
晏子使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