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植物红宝石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

2023-10-17 03:43伍茗唐映红罗璐郑伊倩谢丹妮何奕奕
关键词:红宝石外植体琼脂

伍茗,唐映红,2,罗璐,郑伊倩,谢丹妮,何奕奕

(1. 湖南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常德,415000;2. 常德市农业生物大分子研究中心,湖南常德,415000)

近年来,多肉植物在市场中掀起一股热潮,成为现代家庭绿化的新宠。景天科是多肉植物中重要科之一,在园艺应用中较为广泛[1]。多肉植物红宝石(Sedeveria'Pink Ruby')为景天科拟石莲花属植物,是小型多肉品种,由韩国引入国内。其叶片光滑,为细长匙状,前端较肥厚、斜尖,呈莲花状紧密排列,整体呈包裹状,秋冬季节变红或者夏天变绿的时候观赏价值都很高,是大众非常喜爱的品种[2]。

红宝石繁殖主要以枝插法和叶插法为主,繁殖率较低,增殖速度较慢; 红宝石喜爱阳光充足、凉爽和干燥的环境,夏季高温时,处于休眠期,生长缓慢或完全停止,在冷凉季节才处于生长期,因此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植物组织培养可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而使其快速生长,性状稳定遗传。目前已有景天科“初恋”(Echeveria cv. Huthspinke)、“白牡丹”(Graptoveria Titubans)、“冬美人”(Pachyveria Pachytoides)[3]、松塔景天(Sedum reflexum)和粗壮景天(Sedum spectabilecv.Meteor)[4]、玉露(Haworthia cooperi)[5]、劳尔(Sedum clavatum)[6]、大和锦(Echeveria purpusorumBerger)[7]、黄丽(Sedum‘Golden Glow’)[8]、石台景天(Sedum shitaienseYan Zheng et D. C. Zhang)[9]、青锁龙(Crassula muscosaL.)[10]、八宝景天(Sedum spectabile‘StarDust’)[11]等多肉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不同品种多肉植组织培养方案不同[12],目前有关以红宝石叶片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的文献报道不多,且已有的培养红宝石的培养基诱导率不高[13]。因此,本研究以红宝石为材料,建立红宝石无菌快速繁殖体系,为红宝石的工厂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红宝石购自湖南省常德市丹洲多肉植物园(图1A),本试验以幼嫩红宝石叶片(图1B)为外植体。

图1 红宝石

1.2 试验方法

1.2.1 外植体消毒

在超净工作台上先用75%乙醇浸泡30 s,再用2%次氯酸钠浸泡10 min,然后使用无菌蒸馏水快速洗3–4 次,最后使用滤纸吸干外植体表面水分,备用。接入培养基7 d 后观察污染情况,并计算污染率,污染率(%)=污染叶数/接种总叶数×100%。

1.2.2 增殖分化培养

将已经消毒的外植体接入增殖分化培养基中,每瓶接种2 个叶,重复2 次。增殖分化培养基设计3因素3 水平的正交实验(见表1)。其中培养基中含琼脂(7 g·L-1),蔗糖(30 g·L-1),pH 值为5.8。培养60 d后记录红宝石叶的增殖分化情况,统计叶增殖分化出芽的个数,计算增殖系数,增殖系数=增殖后芽数/接种外植体数。

表1 增殖分化培养基组成成分

1.2.3 生根培养

生根培养基选择正交表L8(4×24)的正交实验(见表2)。其中培养基中含琼脂(8 g·L-1),蔗糖(30 g·L-1),pH值为5.8。每瓶接种5 个叶和芽,重复2 次。培养60 d后记录红宝石叶和芽的生根情况,统计每个处理组的生根叶和芽数。生根率(%)=生根芽数/接种芽数×100%。

表2 生根培养基组成成分

1.2.4 培养条件

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6±1)℃,光照时间白天/黑夜为12 h/12 h,光照强度为2 000 Lx。

1.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用高清相机拍摄红宝石各个培养阶段形态及发生情况。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 进行数据整理,采用SPSS 26.0 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新复极差法),采用Photoshop 2019 处理图片。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的消毒效果

外植体叶经消毒处理培养7 d 后,染菌率为13.89%,说明该消毒方法对红宝石叶的消毒效果较好。

2.2 不同基本培养基、6-BA 和NAA 及其组合培养基对叶增殖分化的影响

表3 为基本培养基、6-BA 和NAA 对叶增殖分化的方差分析,由表3 可知,基本培养基、6-BA 和NAA 对叶增殖分化影响均极显著,且存在互作效应。

表3 基本培养基、6-BA 和NAA 对叶增殖分化的方差分析

表4 为基本培养基、6-BA 和NAA 分别对叶增殖分化的影响,通过多重比较可知,不同基本培养基之间增殖分化差异显著,以MS 的增殖分化效果最好,每个叶可增殖分化出约5.75 个芽,显著高于其他基本培养基。6-BA各水平之间,随着浓度的增加叶增殖分化出的芽数先增加后降低,且各水平之间差异显著,以3 mg·L-1的增殖分化效果最好,每个叶可增殖分化出约4.67 个芽。NAA 各水平之间,随着浓度增加叶增殖分化出的芽数持续升高,以0.8 mg·L-1为宜,显著高于其他水平。

表4 基本培养基、6-BA 和NAA 分别对叶增殖分化的影响(培养60 d)

基本培养基、6-BA 和NAA 不同组合间产生互作效应使得增殖分化效率升高(见表5),以培养基2增殖分化效率最高,培养60 d 后每个叶可增殖分化出约10.75 个芽,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且叶表面及底部都形成大量愈伤组织,增殖明显(见图2A),继续培养至100 d,可形成35 个芽(见图2B); 其次为培养基3,每个叶可增殖分化出约5.5 个芽,与其他培养基存在显著差异,叶底部也形成愈伤组织,增殖明显,丛生芽较小(见图2C); 不同浓度配比间产生负互作效应使得增殖分化效率下降,培养基1 和6 增殖系数为1,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综上所述,适合红宝石叶增殖分化的培养基为:MS+6-BA(3 mg·L-1)+NAA(0.8 mg·L-1)。

表5 不同培养基对叶增殖分化的影响(培养60 d)

图2 增殖培养情况

2.3 不同基本培养基、IBA、NAA 和KT 及其组合培养基对叶和芽生根的影响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6),各因子的主次效应为NAA>IBA>基本培养基>KT,其中仅NAA 对叶和芽生根影响极显著。通过多重比较可知,NAA 各水平之间,随着浓度的增加生根率也显著升高,以2 mg·L-1的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达到80%。基本培养基、IBA、NAA 和KT 不同组合间产生互作效应使得生根效率提高,以培养基4 和6 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达到10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见表7)。综上所述,获得最优红宝石叶和芽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IBA(2 mg·L-1)+NAA(2 mg·L-1+KT(4 mg·L-1)和MS+IBA(4 mg·L-1)+NAA(2 mg·L-1)+KT(0.4 mg·L-1)。将红宝石芽和叶接入生根培养基中,培养15 d 左右,叶片开始膨大; 培养30 d 左右,叶和芽表面和底部形成少量根、根较细长(约3 cm)(见图3A),生根率达到80%; 培养60 d 左右,形成大量根,生根率达到100%(见图3B)。

表6 基本培养基、IBA、NAA 和KT 对叶生根的方差分析

表7 不同培养基对叶生根的影响(培养60 d)

图3 叶和芽生根培养(A.叶生根;B.芽生根)

3 讨论

不同激素浓度对植物愈伤组织诱导、生根、分化的影响不同[13–14],本研究可证明含有细胞分裂素(如6-BA)的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如NAA)能促进多肉植物红宝石不定芽的形成。

本研究红宝石叶增殖分化最优培养基为MS+6-BA(3 mg·L-1)+NAA(0.8 mg·L-1),培养22 d 的红宝石底部已长出绿色小芽,增殖率为100%,与陈伟研究使用MS 的增殖率(培养25 d 分化率66.67%)相比有明显优势。本研究最优培养基仅使用基本培养基添加6-BA 和NAA,相比于陈伟等[15]研究中培养基成分更简单,大大减少了繁育成本,还能在较短的时间获得大量红宝石丛生芽。

本研究最适生根培养基使培养30 d 的红宝石叶片和芽形成大量根,生根率达到80%,与陈伟研究使用1/2MS+ 活性炭(2.0 g·L-1)的生根率(培养30 d 生根率为50%)相比有明显优势。

4 结论

本研究获得的最优培养基分别为: 无菌叶增殖分化培养基MS+6-BA(3 mg·L-1)+NAA(0.8 mg·L-1)+ 琼脂(7 g·L-1)+ 蔗糖(30 g·L-1),无菌叶和芽生根培养基1/2MS +IBA(2 mg·L-1)+NAA(2 mg·L-1)+KT(4 mg·L-1)+ 琼脂(8 g·L-1)+ 蔗糖(30 g·L-1)和MS + IBA(4 mg·L-1)+ NAA(2 mg·L-1)+ KT(0.4 mg·L-1)+ 琼脂(8 g·L-1)+ 蔗糖(30 g·L-1)。研究结果可大大减少繁育成本,快速获得大量优质红宝石组培苗,为红宝石的组培快繁和新品种培育提供技术支持,为工厂化育苗提供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红宝石外植体琼脂
马传染性贫血琼扩试验中琼脂配比浓度及温度因素对琼脂板制作的影响
不同激素配比对紫花苜蓿幼苗4种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影响
小樱桃
丢失的红宝石项链
濒危植物单性木兰外植体启动培养
丢失的红宝石项链
欧盟食品安全局重新评估琼脂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解决苹果矮化砧M9外植体褐化现象的研究
建构数学模型领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氧化琼脂的合成及性能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