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雯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当前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攻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各治理主体间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的问题。在2022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和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共建共享。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要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资源要素,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一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多元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院校、行业、学生和其他社会组织。但政府、企业、院校、行业这类关键主体共同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治理已经成为契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经。科学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对于优质资源的利益诉求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从而使多元主体所拥有的资源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有序、合理地交易、流动和联结,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促进多元主体资源整合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
基于此,本研究以资源依赖理论为理论基础,从高等职业教育中关键的政府、企业、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中典型的代表行业协会这四大主体出发,剖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多主体间彼此资源相互依赖、相互交换过程中的现实制约瓶颈,并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对于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治理,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制的目标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资源依赖理论作为组织理论中的重要流派,资源依赖理论有着几个重要的观点。其中:资源依赖理论将组织看作一种开放的系统,组织需要与周围外部环境产生互动和联系,组织是周围不同利益主体的联合体。这些拥有不同资源但又相互影响的组织组成一个利益集合体,拥有不同资源的组织可以自主选择进入或退出集合体,这种流动关系对环境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产生了影响,所以组织为了能继续生存必须和利益集合体中的其他组织进行资源的相互交换,从中就产生了组织间资源的相互依赖性[1]。基于上述的观点,随着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多主体所拥有的资源相互供给、交易、联结不断呈现“资源相互依赖”的特征。资源依赖理论为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多主体的发展提供了契合的理论根源,可以将资源依赖理论作为分析职业教育治理多元主体中的资源依赖关系和相互利用策略的一个有效理论依据[2]。
一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多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院校、行业、学生和其他社会组织。当前,以“政、校、行、企”为代表的多元主体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契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多元的教育需求,研究也表明传统单一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回顾既往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多主体协同发展已在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学者中达成了普遍共识。刘晓等(2023)对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这一概念重新进行了系统界定,认为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是各利益相关者(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学生、教师等)在顺应我国全面现代化进程的需求下,以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建设为共同目标,通过多向度的权力互动,让各利益主体实质性参与高职院校治理,进而形成多元民主共治格局的动态发展过程。[3]张琼等(2021)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多主体参与治理的模式指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和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多主体参与高职院校的治理中[4]。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多主体拥有着不同的优势资源。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在于其拥有理论教学的能力、培养高质量人才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政府管理部门的优势资源在于能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侧重和供给以及国家财政中教育经费的投入和财政支持;行业的资源优势在于提供专业的行业信息资源和权威专业的人力资源[5];企业的优势资源在于其因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建立了专业的生产场地、设施设备和专业人才库,能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场地、设备和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资源等。由于各自拥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多主体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会因为不同的教育场域而拥有不同的话语权和在自己领域中的相应地位。对此,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多主体需要利用不同主体的优势资源进行优势互补,进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组织之间存在双向相互依赖的可能性。从资源依赖理论上来看:不同组织之间完全具有相互依赖的可能性,因为另一组织拥有着这个组织所需的重要资源,使得这个组织不得不依赖于另一个组织,但在另外一个领域中这个组织可能拥有着对另一组织意义重大的资源,后者又可能会依赖于前者[6]。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会涉及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跨区域合作办学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出现的问题,这归根结底是高等职业教育各治理主体所拥有的资源相互依赖相互整合的过程中而出现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互为交融、相互依赖的开放式无边界组织模式[7]。作为准公共性组织的高职院校与其外部的政府、企业、行业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会获得关键性的资源。与此同时,政府、企业、行业通过与其外部的高职院校互动进而获取必要的发展资源,从而实现组织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高等职业教育协同治理体系。政府、企业、行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中的主体,其所拥有的优势资源,是高等职业院校,甚至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所需要且又稀缺的,反之高等职业院校所拥有的优势资源又是其他多元主体为了发展所需要的。这就意味着政府、企业、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之间所拥有的关键、优势资源需要自由地流动,完成资源的相互供给、交易、流动和联结,通过这个过程获得异质性的资源,确保不同主体之间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主体之间资源利益共同体的形成。这种不同主体之间优质资源供给、交易、流动和联结的资源依赖过程是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的过程。
总体来说,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类型教育,高等职业院校与政府、企业、行业等外部环境与内部的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着优质资源相互依赖的关系。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行业的资源相互依赖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多主体资源相互依赖关系
组织通过与外部环境互动来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这些资源通常会包括人员、顾客、社会合法性、资金、技术以及物资投入等[8]。对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而言,要使多主体间的资源相互依赖的过程中形成利益驱动,塑造健康、良性的依赖生态。但现实中,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治理涉及不同的组织主体,在不同主体优质资源供给、交易、流动和联结这一相互依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利益相关的不同诉求,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着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对此也导致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形成。在多主体资源相互依赖的视角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如下瓶颈:
在政府大包大揽的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凭借着政府的政策优质资源和财政优质资源对政府这一主体产生过度依赖。这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种对等的相互依赖关系,而是一种非对称的资源依赖关系,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多元主体对政府的优势资源的依赖是一种索求性的依赖。但政府的优质资源供给有限,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多主体中的主角意识过强,及高等职业院校对政府这一主体过度依赖,会导致企业、行业等其他主体的低效参与,妨碍了高等职业院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主筹资和创新发展能力的提升,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主要来源于由政府控制的财政投入和学费收入,来自企业、行业的经费投入占比较低。高等职业院校对政府财政资源这一优质资源的过度依赖容易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等、靠、要”的惰性思维,不利于形成自主管理、自主筹资的自治体系,阻碍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对政府政策、财政等优质资源的严重依赖不利于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能力的提高。很多高等职业院校为了获取政府提供的各种优质资源,在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将注意力放在了政府要求的量化指标上。这种“唯指标”的建设目标使得高等职业院校忽视了自身的特色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建设目标从而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创新发展,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渠道扩大多主体间的资源供给,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制。多主体间优质资源的相互依赖是一种合作行为,在资源相互交换的过程中,他们通过为其他利益主体创造生存资源的利他行为,从中获得自身价值的实现。但是这种互利互惠的相互依赖关系需要各主体之间产生合作关系的基本动力,这种基本动力是政府、企业、行业和院校之间在优质资源充分共享和反复博弈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互利共赢。
但现实中,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作为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独立的利益主体,有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多主体相互依赖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等的资源获取关系,这造成了多主体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缺乏稳定的动力机制。在高等职业教育多主体治理中,企业作为实习场地、设备和前沿创新资源等优质资源的提供者,在输出优质资源的同时并未能立即获得经济效益的提升,影响了多主体间优质资源交换的积极性。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实质是一种开发人力资源的实践活动,其实这是一种延时收益的过程。当未来的收益不明确时,各参与主体在优势资源的投入会有所保留,避免出现投入的资源过多而造成被另一依赖主体套牢或者承担不必要的损失。这种收益不及时和未来收益不明确双重叠加时,会使多主体之间资源相互依赖关系形成缺乏动力,从而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陷入瓶颈。
不同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竞争性的互依关系,这与高等职业院校内部主体和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外部主体的资源相互依赖关系不同。一般情况下,一所高等职业院校获得越多的外部优质资源,对其发展就越有利。但从资源的稀缺性上来看,在多主体的优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所高等职业院校获得的优质资源越多,其他高职院校获得的同类优质资源就越少,这容易引发院校之间的不正当竞争,阻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多主体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关系。对此,高等职业院校之间既是合作关系又是竞争对手。高等职业院校之间为了获取优质生源、发展资源和市场资源容易陷入“商品式”的资源博弈、“互掐式”的资源争夺。这种不正当的竞争会导致优质资源高度集中在部分有竞争优势的高职院校,而那些缺乏资源、缺乏优势的院校根本无法获得优质资源,从而使得在竞争中获胜的院校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加剧了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发展差距,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均衡高质量发展。
在高等职业教育多元主体治理的过程中,针对政府、企业、行业、高等职业院校存在资源相互依赖关系的不平等发展现状,需要从高等职业院校这一关键主体的外部和内部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出发,为纾解中高等职业教育治理多元主体之间的资源依赖关系提供路径选择,使不同主体之间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形成利益驱动,塑造健康的相互依赖生态。
高等职业教育多主体资源依赖关系的构建实际上是一项多主体参与的系统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利用其职能在政策支持、管理条例、法律规则、经费投入等方面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针对在资源相互依赖过程中出现动力不足、院校之间存在恶性竞争等问题,政府作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主体,应及时转变政府的行政效能。针对高职院校对政府的资源过度依赖现象,政府应改变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歧视的认知偏见,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治理理念由“管控”转向“引导服务”,转变其在与政府部门在资源交换过程中的“非对称”“依附性”地位。在必要时,政府部门要利用其行政权利来协调优质资源在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中的牵拉和引导。
政府需要在各方面保证企业、行业、高等职业院校的资源诉求,要发挥管理和引导的责任。针对多主体间构成相互依赖关系的动力不足的问题,政府需要制定政策,以更加稳定的契约关系明确政府、企业、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之间广泛认同的战略目标和责任,创造价值认同的基础,从而推进各主体优资相互资源交换的持续性和协助性,保障各主体资源相互依赖动力机制的形成。
组织之间的资源交换、资源共享需要相应的补偿机制来驱动,使组织之间形成利益驱动,因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利益[9]。在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的过程中,行政力量的介入有助于形成有效的资源补偿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与高等职业教育各主体资源投入共担的补偿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建立健全企业、行业优质资源投入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的成本补偿机制,促进主体间优质资源投入组织基础的形成。由政府牵头以成本补偿这一形式来调适高等职业教育治理各主体在优质资源交易中出现的利益分歧,可平衡各主体因自身发展而需要优质资源投入的诉求,从而增强多元主体投入优质资源的积极性,进而重塑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不同主体之间的依赖生态。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组织可以加强自身挖掘替代性资源的能力,从而降低组织对其他组织优质资源的依赖程度。替代性资源的获取可以改变组织对原来同类资源供应者的依赖程度。对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关键主体高职院校来说,应加强自身挖掘其发展所需的替代性资源的能力,增强其自身的独立性,从而减少对政府这单一主体的过度依赖。政府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法律制定、行政权利行使等无形资源和资金、人力、物力等物质资源。由于政府提供的资源的多样性,政策法律制定、行政权利行使等无形资源在当前的体制机制下只能通过政府提供,但是资金、人力、物力等物质资源和技术、数据、媒体等信息资源则不同。通过加强高职院校和其他组织如企业、慈善机构等公益组织以及起引领作用的“双高”高职院校的联系,可以挖掘更多可替代资源,同时为自身资源创造更高价值。企业业务骨干、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属于企业的核心资源。高职院校可以探索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特岗计划,制定职业教育教师、职业教育人才引进计划、认定制度,同时坚持“育训”相结合,注重培育教师和培训教师相结合,打造专业能力强的高质量教师团队,减少对于编制内人员的过度依赖。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处理组织间相互依赖关系的路径之一是共同决策,通过加强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联来修正组织原来的目标[10]。高等职业教育的多主体资源相互依赖关系协调需要运用各种共同决策来增加优质资源,降低资源依赖的不确定性[11]。从而提高多主体形成资源依赖关系的积极性。通过共同决策的建构,共享各主体的边界资源,提升各主体之间的资源相互依赖水平,使各优势资源在多边主体之间双向流动,实现各主体间的有序分工和合作,从而提高各主体的积极性[12]。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涉及政府、高职院校、企业、行业、社会等众多利益主体,但存在多主体间优质资源交换的积极性不足,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调和困难的问题,要实现健康的相互依赖生态,需要在各主体、各部门之间要提供更多共同决策的机会,通过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主体之间的关联,接纳不同主体共同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论证决策,减少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阻碍。同时还需要在多主体间寻找组织关系网络的解释者和沟通者,加强多主体资源交易中的关联,推动资源相互依赖合作模式的形成。通过一种媒介组织,例如理事会等中介组织,他们在组织的周围活动,通过外界环境来搜索信息,使高等职业院校与外部环境进行联系,发挥监管和交换的作用,从而拓展多主体间资源交易问题的沟通渠道,使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的沟通,有利于多主体间相互依赖关系的稳定化。此外,还可以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联盟,“双高”院校和其他高职院校共同发展联盟利用其利益目标一致,形成以高质量的“双高”院校引领和其他高职院校协同发展的发展新机制,以带动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为了应对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之间为了获取优质生源、发展资源和市场资源而陷入“商品式”的资源博弈、“互掐式”的不正当竞争,导致优质资源高度集中在部分有竞争优势的院校,各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其多主体参与办学的特征,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和能力,加强自身资源整合的能力,结合未来市场实际,深度挖掘学生、用人单位、社会的需求,赋能自身进行特色化办学,形成差异化的办学模式创新。高职院校要厘清院校的办学模式、专业建设、就业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校园文化培育等不同层面和不同路径培育自身的办学定位,形成不同高职院校之间差异化、个性化的特色化办学发展战略。高职院校这一主体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将所获的优势资源重新聚焦、优化和重组,着重向特色化办学发展,解决各高职院校因资源共享不对称而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匀的瓶颈。
同时,应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区域内经济发展需要。各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区域内人才需求平台,利用这一平台来加强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建设,从而使其核心竞争力增强[13]。为了人才培养能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须依托人才需求平台分析不同高职院校的地方支柱产业和急需产业,依据数据识别产业需求人才的变化趋势,重点建设和发展适用性强、针对性高和区域社会急需的专业,打造自身的特色专业,减少资源相互依赖各优势资源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高职院校通过走特色化办学的路径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能避免同质化发展而造成高职院校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进而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中各主体之间资源相互依赖关系的平衡。
从资源依赖理论中各主体间资源相互依赖的视角来分析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依赖于外部环境众多主体优势资源的有机融合,而且这种依赖关系是相互的。使不同主体之间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资源共享,共生共长形成利益共同体是维系这种关系的根本驱动力。但在这种互惠式相互依赖关系中面临对单一主体优质资源过度依赖的发展瓶颈时,既要发挥政府职能重塑相互依赖主体之间的价值认同和组织基础,又要加强自身挖掘替代性资源的能力,实现自我的突围;面临多主体间构成相互依赖关系的动力不足的瓶颈时,需要依托共同决策策略,共享各主体的边界资源来保障各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在应对院校之间的不正当竞争时,高职院校需要注重特色化办学发展战略的制定,利用自身资源将所获的优势资源重新聚焦、优化和重组,着重向特色化办学发展,办出特色,寻求发展。
总之,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看,单一主体不可能在竞争的市场下单独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治理,政府企业高职院校行业之间的资源相互依赖关系持续存在并不断深化,需要各主体间形成价值认同,建构合作基础,寻找替代性资源和彰显特色等方式不断自我突破,以寻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