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生态分析*

2023-10-17 07:14苏兆斌苏与晴张秋凤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3年5期
关键词:产教职业院校融合

苏兆斌,苏与晴,张秋凤

(1.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师大实验学校,广东 惠州 516083)

一、产教融合生态内涵的解读

2017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并进行了重点任务部署;2019年1月和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政策的密集出台显示了国家对产教融合的高度重视,需要众多学者继续开展深入研究,尤其是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的相关研究极其有限,需进一步丰富理论成果。当前在高职教育持续扩招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发展遇到了诸多阻滞,协同发展、机制建设、组织运行和体系保障等方面均遇到了许多困难,形成了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问题。如何构建良好的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生态环境,和运转高效、多方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保障体系,是当前相关领域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深入开展相关研究迫在眉睫。

生态学理念应用于教育领域,运用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完美诠释了教育系统内部以及外部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协同共生或异步牵制的复杂关系。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生态主要体现在校企、校政、家校等多元主体利益相关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就业等内外部环境因素间相互协同作用的自适应过程,以形成多方协作构建教学与生产相互融合的课程—技术链、专业—产业链、人才—能力链等纵横融通的教育生态系统。产教融合各利益相关方在其所处生态环境中为各自利益相互博弈、制约、协调、影响、作用。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和时间内,各利益相关方与内外部环境之间复杂交融,有机耦合形成相互制约、协同共生的生态系统。在此系统中,各参与主体基于供需合力以及内生发展的原动力,持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注重整体综合效益,彼此交融、良性互动、同步匹配,共同维护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同时也受制于外在的行为规则、组织架构的保证和监控作用,以确保系统的全面均衡、开放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

二、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生态因子

目前,将教育生态概念引入到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通过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采用仿生学原理,依据教育生态理论构建该研究逻辑框架。产教融合是一个复杂系统,存在有限理性,会遇到不确定性问题[1]。在产教融合生态圈内,主体间相互依存,通过竞合关系促进彼此融合,并最终形成动态平衡的运行体系。产教融合生态圈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资源融合。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各相关利益主体间、生态系统内要素间、主体与环境间进行交流互动和彼此融合,根据系统功能定义进行全方位多要素整合[2]。要素的整合具体表现在参与主体和资源融合,并受制于外部环境,内外部要素相互作用促进资源融合,资源融合水平决定着要素整合的程度。二是动态演进。产教融合系统处于持续动态演进之中,具有复杂的动态组织结构,因此也需要一定的规制与理念支撑。在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持续动态演进过程中,制度规范的约束起到了关键保障作用,不断调整其发展模式,以适应外部环境需要,从而达到动态平衡。三是自控运行。在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中,涉及的主体相对较多,政府、企业、学校、家庭作为利益的相关方,均包含在体系之中,这样的自组织体系需要自身的控制与维持,不但需要长期协同发展的理念作支撑,更需要内部体制机制的约束,通过规范化运作,实现生态体系内的良性循环与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生态因子划分为有形因子和无形因子。有形因子主要体现在资源融合、参与主体、外部环境等方面;无形因子主要体现在融合水平、制度规范、理念氛围等方面(如图1所示)。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生态不是由某一个因子孤立地作用于其系统中,而是所有因子作为一个整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影响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生态。

图1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生态因子分解

(一)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生态因子分解分析

1.有形因子

(1)资源融合

资源涉及资金、财物、人员、课程、人力、信息、自然、空间资源等。资源的融合首先是建立在彼此供需关系基础之上,因此找到彼此融合的契合点至关重要。找到资源融合的契合点后,各利益相关方必须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这也是营造良好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生态应秉持的意识形态。多方合作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主线展开,因此作为人力资源的师资水平起到关键性作用,尤其是体现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特点的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导师,这就需要校企融合,完善师资交流共享机制。课程则是决定人才培养导向的信息及物质资源,传统的学校单方决定课程资源状况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需要多方联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此外,作为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物质资源的设施、设备、资料以及投融资等,同样需要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介入,实现资源的融合创生。

(2)参与主体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发展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学校、行业企业、政府、家庭等社会组织,相互之间彼此制约、互相渗透。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既涉及与企业行业的融合发展,也涉及与其他院校的合作共享,因此其处于多方融合的中心,必须做好多方的联动与合作。行业组织作为本行业的组织协调机构,可以成为产教融合的中介组织,架起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与企业融通的桥梁。企业作为生产、服务的基本组织,是产业发展的关键部门,也是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的关键主体。政府作为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办学主体,通过出台系列政策和措施推进产教融合。同时,政府也是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投融资的发起者和投入者,通过多种渠道募集产教融合资金。家庭则是产教融合发展重要投入者,除了体现在经费方面,也体现在家长和学生对产教融合的需求方面,家庭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的满意度也是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外部环境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社会(经济)结构、科学技术等方面。劳动力市场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层次,因此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提出了具体的人才培养要求,只有实现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契合市场的用人需求,才能够减少结构性失业人数。社会(经济)结构尤其是区域经济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产业的合理布局是促进产教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产业布局失衡往往会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部门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这将大大阻碍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的发展。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企业的发展动力,科技因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能,拥有高新产业技术的企业才能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水平,方能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无形因子

(1)融合水平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水平决定了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浅表的合作不能消解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趋同的痼疾。产教融合受制于特定时空内的合作,尤其是创业技能的培养更需要特定的产业的深度合作,这不仅体现在实践实训层面,也体现在产教双方培养规划和课程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而且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顺应与调整,通过自调节、自适应实现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发展的动态平衡。产教融合水平需要合作机制、战略和模式等内外部调节策略共同发挥作用,以保障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生态的良性运行。

(2)制度规范

制度规范是保障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生态的引领及约束性体系及规则。作为影响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无形因子,其优化配置对于维护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活动秩序,提升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的效率和效益,激励和约束产教融合各方行为,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生态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制度规范涉及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学、投融资、实习实训、标准体系、师资、学生等方面的制约、规范、激励各利益相关方主体的政策体系及行为准则。尤其是涉及顶层设计的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规划、法律法规,往往起到关键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因此要维护产教融合制度规范的良好生态,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各职能部门和利益相关方必须依据顶层设计做好本层次的制度和规范设计,以确保制度规范链条的完整和严密。

(3)理念氛围

理念氛围是影响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生态发展的意识形态和舆论导向,因此也是形成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发展决定性的生态因子。只有整个产教融合生态体系乃至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氛围,才能以先进的理念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发展,并形成重视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发展的理念氛围。受几千年“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影响,单纯靠政府理念的引领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全社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宣扬和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发展,通过高质量的融合发展培养高级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型人才,扩大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影响力,才能转变人们已有的偏见,在全社会形成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生态优化发展的理念氛围。

(二)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生态因子作用机制分析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各影响因子既存在有形和无形的差异,也存在融合方式、融合主体、融合程度、制约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有形和无形产教融合生态因子如上文分类分析所示,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体现在基础保障和优化提升两个方面。融合方式则主要体现在资源融合和参与主体两类因子,融合主体主要体现在参与主体的融合模式,融合程度主要体现在人财物及资源、主体等的融合水平维度,制约因素则体现在外部环境、制度规范、理念氛围等生态因子上。通过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生态因子差异分类分析,可以看出其产教融合生态因子既存在差异也存在共性,彼此关联,难以割裂,相互交融协同对产教融合生态产生影响。通过激活产教主体潜能,可使之摆脱惯性思维桎梏,开放包容,协同合作,实现深度融合,推动学术资本与产业界经济资本间的转化[3]。通过差异互补,可充分发挥各项生态因子的效能。

在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不同行业和产业链条上的企业组织围绕产教融合这一核心以竞合的关系存在,各主体组成多样化关系形态,形成相互依赖、共同演进的创新及技术技能积累群体,在运行机理上具有共生、共进、依赖、竞合的特质。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程度,决定了产教融合的深度。政府的支持、激励与引导能够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优化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内部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成效。在产教融合企业责任和意识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区域产业体系的资源将会持续进行有机重组,继而呈现非线性的倍增态势[4]。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生态因子在外部环境的作用和制约下,各利益相关方(政府、学校、企业、家庭)作为参与主体,进行资源的交流与整合,互相融通共享,实现互利共赢、协同发展。政府作为教育主办方,发挥着规范制约和顶层设计职能;学校作为产教融合的核心,起到关键的连接和人才培养的主导职能;企业则作为产教融合的关键因素,制约着融合水平和协同推进的进程;家庭则是产教融合的人力资本和资源供给方及人才培养的最终受益方。各相关利益方人财物及资源、主体等的融合水平决定了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的深度,制度规范的健全程度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朝向优良生态演化,理念氛围则体现了大众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的认可及支持力度。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生态是以有形的生态因子为运行基础,通过无形的生态因子的引领和规范、激励和制约实现整个生态链的有序运行。这既有其各项因子自适应、自调整的动能,也有人为因素制约、调整、协调的机能,以此实现产教融合各项因子的和谐共生、平衡互动,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生态问题的现状

(一)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生态因子失衡问题

1.内外部环境:专业链与区域产业发展链失衡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是顺应外部环境发展,满足高新产业布局与转型升级的需要,体现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然而多地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并未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外部环境的最新趋势做出调整,专业建设和培养规划大部分沿用过去的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专业链与地区产业链不能有效衔接。专业建设缺少长期合理规划,专业设置趋同、专业结构不合理,对区域产业更新换代和外部环境缺乏敏锐洞察和及时调整,导致部分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割裂,呈现失衡状态。

2.资源融合: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学链与人才需求链失衡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延续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学科教学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沿着两条链条运行,往往是课程教学完成后再进行实践,教学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融通,资源缺乏整合同步。课堂采用密闭教学,且多元资源融合评价激励体制尚未形成,未能向社会敞开,尤其向关联企业敞开,难以实现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深度融合。同时,课堂理论知识所占比例过高,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技能则显不足。工学交替、产教融合只是停留在浅表层面,企业导师数量不足,或融入课堂教学不充分。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标准及教学方案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较少,因此导致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学链与人才需求链失衡。

3.融合水平:企业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融合水平欠佳

首先,企业的主体地位难以保证。产教融合要求企业处于主体地位,企业合作宗旨和利益诉求未能引起政府和学校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主体的重视。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仍以校方的利益为主,企业依然属于配角,企业的实际需求往往不能被满足。其次,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投资回报机制欠缺。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要付出资金、设备、基地、人力资源、时间成本、安全成本、制度建设、运营体系等综合成本,然而利益回报却无法得到保障。再者,企业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获取未来人力资源亦不能保证。企业不仅面临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短缺的困境,而且面临合作培养的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型人才流失的风险。此外,校企双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本难以通过政府投入、学杂费等事业费及校办产业等方式得到弥补,缺乏校企双赢的长效机制,双方融合水平有待提升,企业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利益链失衡。

(二)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生态机制缺失问题

1.理念氛围:产教融合协调监管的生态机制缺失

虽然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但是社会上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的理念氛围并不浓厚。尤其在具体实施和操作层面,缺少各级政府的协调和监管,尚无各层级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监管协调机构,致使产教融合浅表化、虚浮化。合作往往是单方需求并依靠人际关系来维系,尚未形成彼此融合发展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因此合作内容仅停留在实习、实训浅表层面,效果不尽如人意[5]。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理念和协调管理生态机制缺失,影响的不仅是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也造成较大影响。

2.制度规范:产教融合运行维系的生态机制匮乏

产教融合需要政府牵头并常设维系机构负责监督运行实施,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缺乏如此运行维系机制,法律、制度停留在宣贯层面,尚无具体的推进措施和保障机制。因配套实施细则及奖惩监管机制匮乏,产教融合依然停留在浅表层面,尤其体现在普通本科院校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产教融合深化及维系困难重重。

3.资源融合:产教融合经费保障的生态机制欠缺

由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的多方资源整合机制尚不健全,因此其经费保障依然是依靠自筹和政府投入。然而,政府财政投入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经费长期不足,民办院校更为突出。尚无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通常是自筹经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实习实训、聘请企业导师等均需要大量资金支撑,学校聘请的专职创业教育教师人数较少[6]。校企双方乃至多方资源融合的有效途径和有效机制尚未建立,多方供给与回报机制尚不完善,造成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经费保障生态机制欠缺。

(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多方参与的生态体系匮乏问题

体制机制的缺失导致体系的匮乏,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监管体系尚不健全,产教融合纯属双方或多方自愿行为,因此实施效果欠佳。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多方参与的配套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因此对其融合的制约和激励机制相当有限。生态学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证明,生态系统必须以多元互联结构为基础,以其优势成分为主导,才能分散风险,增强系统体系的弹性和稳定性。生态学的乘补原理证明,当组织系统功能紊乱,整体失衡时,系统中的一些强势分子会乘机攫取更多资源,进而成为主导分子,改变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发生系统体系的歧变,形成微观层面的障碍[7]。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利益均衡,体系完备的多方参与生态系统是维持双方长久合作的根基。同时要深度挖掘产教融合的内生驱动力,找到双方融合的契合点,并持续推进一体化协同发展。在产教融合生态体系中,行业组织及行业学会起到了政策引领的作用,然而其在产教融合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尚无具体的法律条文和政府部门的确认。对其权限规定也较为模糊,因此职权和义务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相关制度体系亟待补充完善。

(四)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的生态位趋同问题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位是指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区域教育生态系统中发挥的功能与作用。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各类办学主体的功能定位只有呈现异质并具有一定差异和区分度时,其自身特殊性与功效性才能有效发挥出其所在生态位的特有功能[8]。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位具有一定辨识度,政策设计是合理的。但各类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大多以院校传统学科结合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基础学科进行教学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区域产业布局特点,导致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趋同化,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这不仅反映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堂教学、人才定位方面,也反映在产教融合方面,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偏差。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生态位趋同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熵增,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仅未能坚持其独特性,反而迷失于某种共同性中[9]。我国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均衡、制度及理念缺失等生态危机,导致了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层次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办学模式及定位偏差等教育生态位问题。由此导致人才培养趋同问题,进而导致人才供求关系失衡、需求错位,结构性矛盾突出,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结构不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非生态化发展格局。为实现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各子系统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产教融合特色发展,发挥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异质生态位错位发展职能,实现其竞争优势,优化高等教育梯度错位配置,以“负熵流”维持区域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生态结构[10]。

四、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生态保障机制的举措

(一)优化内外部环境:建立基于供需导向的产教生态链保障机制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趋同要求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应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顺应产业更新升级需要,根据产业集聚发展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的系统性要求,优化内外部环境,明确专业服务指向,提升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顺应产业发展变化的人才培养能力[11]。形成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融合贯通,一体化培养路径,真正实现产与教的融合。首先,应优化内部环境体系,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均要以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为导向。外部环境方面,产业的结构调整与更新换代、转型升级对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标准提出了新要求,现代社会生产和技术的综合化需求也产生诸多不确定因素,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可迁移技能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科技发展,通过迁移提升综合知识与技能[12]。其次,可成立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联盟集团,吸纳行业、企业专家进入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规划建设组织,精准对接市场、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规划及人才培养方案,紧密对接产业未来发展需求,选定与产业前沿技术相配套的课程标准及内容[13]。通过信息共享、企业调研及行业发展预测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对于不能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及更新换代需求的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及时预警,做出相应调整与更新,增强实践特色。并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企业导师和双师型教师作用,强化学生以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达到学以致用,减少结构性失业。

(二)促进资源融合: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生态链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是由多元因素决定的,但互利共赢是内因,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促进资源融合,拓展合作领域,以企业项目为依托或结合企业优势领域,进行技术研发,借此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双方在利益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下,集成和整合校企优秀人才、先进设备、先进技术,进行项目研发和重大课题攻关,借此增进双方资源、技术和人才的交流互动,同时也能够提升师生的创新及研发水平,并将研发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进而反哺企业的付出。而企业要承担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积极介入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链,参与到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规划、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评价等全过程教育中来,促进双方资源的有效融合。

校企要通过产学研融合发展,构建多元、开放的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通过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库,实现产教全过程融通,学生可以伴随课程的进展及时参与实践生产环节,以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与融合。同时,加强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企业导师可按照课时安排定期来校任教,教师则定期去企业挂职锻炼,通过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发展最新动态及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实现结合生产实际融合教学的目标。此举也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参与企业研发的热情。通过打造校企产学研一体化链条,引企入校,形成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产教融合的深度决定了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高度,因此应通过建立仲裁、协调、评价机构,监督协调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施效果。

(三)提升资源融合水平:完善基于政校联动促融合发展的生态链保障机制

若想提升资源融合水平,就必须完善顶层设计,政府应从产业发展战略层面,以系统观、整体观化传统产与教二元关系为产教融合一体化发展,重构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的关系,形成一体化协同育人与科技研发及转化机制,重构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体系。因此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强化监督与激励约束机制,保障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各方权益,促进多方资源有效融合。政府应设立专门的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监管协调机构,发挥引领、监督、协调职能,促进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度推进。建立行会制度,以第三方身份协管产教融合事务,发挥其监管的主体功能,这同样需要政府的充分赋权。

此外,多元投融资体制是保障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水平的基础,应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吸收民间资本投身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同时,鼓励企业行业办学,企业行业既可以是办学的主体,也可以采用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方式投入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政府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水平为核心,通过招标或自由竞争,以专项资金和项目管理的方式,促进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度发展,同时加强政府部门的督导与评价,并根据绩效考核与评价结果,进行利益分配[14]。

此外,政府还可实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形成各级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并按照校企资源融合水平和效果,经评估后给予土地、信用、财政、金融等综合激励,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及附加费减免政策。通过向行业企业购买服务、荣誉表彰和企业优先进校遴选优秀毕业生等手段,提升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效能[15]。政府应健全相关经费投入机制,对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表现突出的院校,按其毕业生就业质量、产教合作教学成果、校外实践成果、科研成果及转化比例等以奖代补[16],提升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效。

(四)优化校际协同生态链:构建基于院校间协同发展生态链保障机制

高校间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生态链必须是建立在各自生态位基础上的协同共进,各类院校保持自身特色与层级类型,这主要取决于其在创新创业教育结构中的科学定位,同时与自身创新创业教育及历史文化积淀和所在区位环境有关,只有科学定位方能避免趋同化发展。依托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及行业发展趋势,打造特色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布局,增强自身辨识度,持续凸显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17],确保生态位顺应区域产业发展潮流。

高校间的协同发展建立在共享共生、兼容互补的基础之上,通过彼此协作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共享课程、师资、场地、实习实训基地及设备等方式实现全方位的协同发展,加强协作共享,促进各方在人财物方面的沟通和交流。职业院校与科研院所间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可以通过研发互补推动协作,双方存在协同发展的互补空间,可通过技术开发、研究中心等协同创新工作机构推进融合发展。综上所述,不同生态位的院校及科研机构间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诉求,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只有内部系统优良,外部系统和谐,才能实现优质生态效益,并达到整个系统的平衡运作。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期,而产教融合是顺应时代新发展,破解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困境的重要举措。产教融合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取决于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优化程度。因此有效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生态问题,利用生态调节机制提升各融合因子协同合作水平,持续改进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对于校企双方科学高效发展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产教职业院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