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词的艺术特色

2023-10-16 03:27欧阳明亮
中华瑰宝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词作欧阳修创作

欧阳修虽以诗文名世,但在词的创作上亦为大家。他的词作题材内容丰富多彩,艺术风格纷繁多姿,并在小令之外兼擅慢词,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在中国词史上,宋词无疑是最光辉灿烂的一页,而在宋词的发展历程中,欧阳修是举足轻重的角色。虽然欧阳修一生视诗文为正统,以词为“小技”,但在实际创作中,欧阳修对词表现出了足够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从25岁初入仕途,到66岁病逝颍州,欧阳修在参与朝政、著书立说、革新诗文的同时,也一直在从事词的创作,并在词作中注入了更为细腻温婉、更为私人化的思想情感,由此展现出其精神世界中的另一面。他的词作在艺术上的开拓与成就,包括题材的丰富多彩、风格的纷繁多姿以及小令慢词兼擅并重等多个方面,足以使其跻身宋词大家之列。

题材内容的丰富多彩

与五代词人及晏殊、张先等同辈词人的创作相比,欧阳修词作的题材是最为丰富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男女恋情、山水景物、咏物咏史和时令节序等几类,其中描写男女恋情、闺怨相思的作品所占比例最大。

自南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观念已经定型。欧阳修承袭南唐五代的遗风,创作了一批描写男女恋情、闺怨相思的作品。这些作品深情绵婉,意幽思深,尤其在心理刻画方面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如《诉衷情·眉意》一词描写女子画眉的场景,其中“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一句,巧妙地传达出女子的痴情与无奈。又如《踏莎行(候馆梅残)》一词描写两地相思,上阕写行人,下阕写思妇,丝丝相扣,章法井然,尾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描写思妇对行人漂泊无踪的想象,为整首词作增添了一层朦胧凄恻之美。

除了恋情词,欧阳修还创作了不少歌咏山水自然、描写游赏之乐的词作,特别是在经历宦海沉浮后,欧阳修在词作中对山水自然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如作于镇阳的《浪淘沙(今日北池游)》、作于滁州的《渔家傲(一派潺湲流碧涨)》等,尤其是作于颍州(治今安徽阜阳)的组词《采桑子》十首,全方位地描写颍州西湖不同时节、不同天气下的风光景色,有春,有夏,有晴,有雨,有黄昏,有月夜,有独赏,有同游,有太守之乐,也有百姓之欢,“无一重复之意”。

咏物之作在欧阳修词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咏荔枝、咏筝、咏菊、咏荷、咏蝶、咏柳、咏石榴、咏琵琶、咏草等,这些词作往往通过贴切的比拟来写貌摄神。如以“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生查子(含羞整翠鬟)》)描写筝音的婉转,以“绛纱囊里水晶丸”(《浪淘沙(五岭麦秋残)》)形容荔枝的外观,以“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望江南(江南蝶)》)点出蝴蝶的特征,以“雨笔露笺匀彩画,日炉风炭薰兰麝”(《渔家傲(叶重如将青玉亚)》)描绘荷花的天然之美。這些词中的事物无不涉笔成趣,如在目前。

此外,在欧阳修的咏物词中,部分作品也带有咏史的成分。如《浪淘沙(五岭麦秋残)》下阕:“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此处,欧阳修化用了杜牧的绝句《过华清宫》,但与杜牧不同的是,他是以后朝人的身份审视前朝历史,将荔枝与唐朝由盛而衰、最终土崩瓦解的结局联系起来,流露出对“古今治乱之原”(欧阳修《颁贡举条制敕》)的思考。

欧阳修词中还有许多描写时令节序的作品,这也是他在题材开拓方面的一个重要表现,其中以《渔家傲》十二月联章鼓子词为代表。与前人以思妇闺怨为主题而创作的十二月歌词不同,欧阳修的十二月鼓子词从更为开阔的视角,鲜活而细微地记录了一年四季的天象、物候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世生活场景。如其中的“十一月”词:

十一月新阳排寿宴,黄钟应管添宫线。猎猎寒威云不卷,风头转,时看雪霰吹人面。

南至迎长知漏箭,书云纪候冰生研。腊近探春春尚远,闲庭院,梅花落尽千千片。

北宋时期,农历十一月的冬至日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首《渔家傲》中提及的“排寿宴”“黄钟应管”“添宫线”“南至迎长”“书云纪候”等,都是《四民月令》《礼记》《荆楚岁时记》《易纬通卦验》等各类文献所记载的月令时俗及相关人事活动。欧阳修这种以天象、物候以及人事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写法,将更广阔的世界纳入词体之中,扩大了词的承载容量,也提升了词的文化品格。

艺术风格的纷繁多姿

除了题材内容的丰富多彩,欧阳修词作的艺术风格也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或深婉蕴藉,或清新明秀,或豪隽疏快,或浅俗直白。

欧阳修词作的深婉蕴藉是最为历代词家所称道的,他在继承南唐五代词风的同时,进一步在“深”字上用力。其词作的“深”,并非表现在辞藻的繁缛精工,而主要表现在情感的深致曲折。如《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一词: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词作描写闺思,语言平易,毫无藻饰,但极尽曲折之意,如唐圭璋先生在《唐宋词简释》中所评:“两句一意,次第显然。分别是一恨。无书是一恨。夜间风竹,又搅起一番离恨。而梦中难寻,恨更深矣。层层深入,句句沉着。”

欧阳修也创作了一批清丽明秀的作品,尤其是十首《渔家傲》采莲词,用轻松自然的笔调和带有戏剧性的情节,塑造了健康活泼、天真烂漫的女子形象,描写了极具生活气息的恋爱场景和日常趣事。如《渔家傲(一夜越溪秋水满)》:

一夜越溪秋水满,荷花开过溪南岸。贪采嫩香星眼慢,疏回眄,郎船不觉来身畔。

罢采金英收玉腕,回身急打船头转。荷叶又浓波又浅,无方便,教人只得抬娇面。

词作描写一名专心采莲的女子猛然发现心上人悄悄靠近,顿时害羞不已,她急打船头,想要回避,但在慌乱之中被浓密的荷叶阻挡了去路,只好鼓起勇气,抬头面对这位闯入自己内心世界的男子。

欧阳修对词体风格的突破,还在于他创作了一批豪隽疏快的作品。虽然欧阳修多数时候是在歌儿舞女拍按香檀的环境中倚声填词,但在运笔挥毫之时,其胸怀的理趣亦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从而展现出开阔疏朗的意境和疏隽旷逸的风韵。如《朝中措·平山堂》: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词作上阕化用王维诗句“山色有无中”,描写自己当年平山堂上放眼群山所见的开阔景色,下阕用“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赞美友人刘敞的博学多才与豪情逸气,并鼓励对方积极地追求人生的快乐。整首词作流露出豪逸疏隽的精神气度,可以将其视为日后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的先声。

欧阳修词中还有一部分浅俗直白的作品,这些作品多采用《系裙腰》《醉蓬莱》《盐角儿》《蕙香囊》等俗调,用民间的口语与俗语,较为直白地描写男女之情。如《怨春郎(为伊家)》:

为伊家,终日闷。受尽凄惶谁问。不知不觉上心头,悄一霎身心顿也没处顿。

恼愁肠,成寸寸。已恁莫把人萦损。奈每每人前道着伊,空把相思泪眼和衣揾。

这说明欧阳修并没有局限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是对当时“以柳永为代表的世俗化创作倾向采取了相当宽容的态度”(王水照《〈醉翁琴趣外篇〉的真伪与欧词的历史定位》),这也对之后黄庭坚等人的俗词创作产生了影响。

小令之外兼擅慢词

在词史上,欧阳修历来被视为精擅小令的代表,但在创作小令的同时,他也没有排斥慢词。在当时,士大夫词人对慢词创作还没有产生普遍兴趣,但欧阳修却主动选择慢词,创作出一批成熟的作品。

欧阳修的慢词创作有一个特点,即以时间为线索,刻画人物一系列具体的行为举止和情绪反应。如《踏莎行慢》:

独自上孤舟,倚危樯目断。难成暮雨,更朝云散。凉劲残叶乱。新月照、澄波浅。今夜里,厌厌离绪难销遣。

强来就枕,灯残漏永,合相思眼。分明梦见如花面。依前是、旧庭院。新月照,罗幕挂,珠帘卷。渐向晓,脉然睡觉如天远。

整首词作的时间脉络十分清晰,一直从夜晚延续到天明。主人公的一系列活动也在这段时间里依次展开:他在一个秋天的夜晚登上远行的孤舟,举目四望,残叶、新月、澄波,凄清的景色与离别的情绪让他倍感孤独。无可奈何的他只好上床就寝,并在残灯的掩映下进入梦中,日间的思念也随之化为夜间的梦境。在梦境中,他回到故乡,与心上人欢聚缠绵,直到突然惊醒,才发现天已转明,梦中的一切瞬间消失,只留下更深的愁绪。

欧阳修慢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动态描写和戏剧性效果的追求。如《醉蓬莱(见羞容敛翠)》:

见羞容敛翠,嫩脸匀红,素腰袅娜。红药阑边,恼不教伊过。半掩娇羞,语声低颤,问道有人知么。强整罗裙,偷回波眼,佯行佯坐。

更问假如,事还成后,乱了云鬟,被娘猜破。我且归家,你而今休呵。更为娘行,有些针线,诮未曾收啰。却待更阑,庭花影下,重来则个。

词作描写一位女子私自与情人幽会的场景。这位女子既激动又紧张,她希望和情人尽情厮守,但理智又告诉她这种行为存在巨大风险,矛盾的心理让她坐立不安。她不断询问自己的情人是否有人知道他们的会面,更害怕欢愉之后因为衣巾不整而被母亲识破,于是她决定先忍耐一下,暫时回家将未完的针线活收拾好,以便等到夜深人静、更加安全的时候,再与情人缠绵花下。词人通过“半掩娇羞,低声颤问”“偷回波眼,佯行佯坐”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细腻入微地描摹出这位偷期密会的女子强作镇定、欲拒还迎的复杂心理与思想斗争过程,从而造成了一种戏剧性的延宕效果。

总之,欧阳修的慢词大多以明确的时间顺序延展成篇,描绘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完整事件,层层铺排,情节生动,内在的情思脉络连绵不断。这种更符合慢词体制特征的创作手法,与当时以小令作法写慢词的张先不同,而与流连于青楼歌馆的柳永相互呼应,因此这不但是欧阳修慢词的艺术特色,也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欧阳明亮,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词作欧阳修创作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画眉鸟
欧阳修快马追字
《一墙之隔》创作谈
勤奋的欧阳修
创作随笔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创作心得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