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学生有效阅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涉及课内外的有效阅读,我们需要思考“怎么读”这一核心问题。实践“怎么读”,要充分考虑学生如何借助阅读材料,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积累与发展语言,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运用比较阅读实现高效能阅读,教师要以阅读策略的有效指导来增强阅读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获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阅读目标的描述依然是一个复杂的、多角度的系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并对不同阅读材料合理使用,是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阅读提出的高层次要求。叶圣陶曾在《精读指导举隅》中主张学生阅读时应“参读相关文章”,并指出“必须多多比较,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1]比较阅读是一种研究性阅读,目前已经得到广泛使用,而且已经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进行比较阅读的读物涉猎广,按照由浅入深的阶梯递进,注重阅读的层次性,让学生的阅读视野不断开放,同时实现广阔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推荐学生阅读高尔基的《童年》,如果进行有关“童年”主题的比较阅读,将《童年》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进行比较阅读,可以从言语表达的角度积累儿童视角与双视角的不同写法;萧红的《呼兰河传》和《童年》有一个相似的童年的“秘密花园”,可以从表达内容的角度对这两本书进行比较,感悟作者的成长;也可以比较鲁迅的《朝花夕拾》和《童年》中作者的成长经历与语言风格。当然,这种比较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点愈明确,学生愈容易吸收,效果愈好。教师要能筛选出最能体现教学目标、最能深入挖掘文本、最有探究价值的比较点,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获得高效的语言积累。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课外阅读数量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的阅读体系和阅读序列,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比较阅读既可构建配套比较系列拓展课程,形成比较阅读体系的课内阅读,又可构建课外阅读系列课程。在比较阅读中,教师比较点的选择很重要,选比较点时既要符合课程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好比较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比较的范围、角度是由阅读的目标决定的,阅读的目标不同,比较的形式也就不同。
比较是人的基本思维能力,学生在比较、分析中运用联想、想象,辨别阅读材料的优劣、是非、变化,可以有效实施认知建构。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这样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2]比较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不仅要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更要关注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化,注重让学生用思辨的方式去阅读、思考。通过比较,学生将关于某一问题的阅读材料集中阅读、思考,横向或纵向地探究问题,阅读目的性增强,能够有效地实现自主阅读,提升思维品质。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三篇经典童话都充满着奇妙的想象,在表达方式上各有特点。《宝葫芦的秘密》的奇妙之处在于普通的少先队员王葆与宝葫芦之间发生了故事。《巨人的花园》中的“巨人”除了身形巨大以外,并没有写到超能力,它的奇妙在于营造了一个奇幻的花园。《海的女儿》通篇充满着奇幻的想象和诗意的氛围。三篇童话可以通过比较“奇妙的现象”,同中求异,让学生品读语言,感受文本中丰富的想象与人物的特点;还可以异中求同,让学生认识到文本的个性化差异,从而丰富学生语言表达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教师可以通过相同文体比较,单元整组比较,让学生抓住某一个比较点深度比较阅读,不宜求全求广。
比较阅读从阅读思维入手,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拓展思维、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方法。内容的选择上要具有可比性,具有一定的关联度和契合度,学生通过相似联想和接近联想,掌握比较方法,提高阅读水平、鉴赏水平。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显性表现在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并进行适切的反思与改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3]布鲁纳也认为,发现未曾认识的观念间的关系和相似的规律,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自信。比较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它是由阅读方法、阅读调控和元认知等构成的策略性知识学习,指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发现阅读的规律。
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时,通过《古人谈读书》《忆讀书》的古今文章比较,学生不仅可获得阅读方法的感悟,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也对孔子、朱熹、冰心在表达观点时的逻辑与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通过充分的比较、发现加深认识,走向深度探究。又如四年级上册“神话故事”单元,进行中外神话故事的比较阅读,学生能够发现中外神话在创世和人类起源方面具有相似性,有异曲同工的悲壮色彩,也有天壤之别。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导读卡”从不同角度比较中国神话故事和希腊神话故事的异同点,开展比较阅读的反思,为学生提供反思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回顾阅读过程,交流阅读策略和经验,在下一个学习目标中主动建构与运用。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就阅读而言,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是阅读教学关注的根本性问题。教师通过带领学生比较阅读文字材料,补充认识,纠正偏见,弄清是非,引导学生识别事物的异同,经过推理、归纳,最后形成综合的认识。比较阅读中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对所学知识意义主动建构,从而达成有效的结构认知。
不同类型文章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深入地理解文章的特点及内容;同类文章写法的比较分析,可以通过异同的比较取长补短;同一题材不同作者文章的比较,可以探究作者思想、态度、价值、风格的区别。比较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归纳出几点异同,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比较阅读的反思,在链接、交叉、渗透中,帮助学生深度阅读与智慧表达。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历史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练习简要复述故事和拓展阅读历史故事。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是在本册习作单元“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基础上的延伸,既巩固“写清楚事情经过”的方法,又将“写清楚当时的感受”作为新的训练点,不断提高学生把事情写清楚的能力。本单元开展比较阅读,指导学生读故事、说故事、写故事,课文展现历史人物的风采,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的故事,习作则是写自己的故事,分散落实语文要素并迁移运用。语文要素在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教学中落地,形成了比较、发现和运用的一个序列,在实践运用中把方法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有了新的想法和启示,让他们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可以加深他们的阅读印象,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人们常说“读”“写”不分家,比较阅读以教材为核心,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内容中找出相关比较点,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学生的视野在无形之中开拓了,思路广阔了,阅读兴趣与习作兴趣互相激发,进而爱上阅读,享受习作。
在实用主义的背景下,一些教师在课内外阅读中只强调阅读的认知性、实用性特点。在比较阅读中聚焦文化,绝不能仅把阅读中的文学与文化归结为几种表现技巧和手法,再以繁重的习题操练,破坏学生阅读的兴趣。比较阅读要关注培养学生知、情、意多方面发展,以文化育人,滋养学生的心灵。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词三首》,选取了三首有“动静结合”表达特点的经典古诗词。《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枫桥夜泊》是张继的一首七言绝句,《长相思》是纳兰性德的一首词。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这三首诗词中的静态和动态描写所传递的,不单单是描写的方法,还有在观察生活时,如何多角度地看,持续地看,细致地看,去发现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特点,尤其要关注景物的动态特征,体会自然之趣。让学生搜集含有“动静结合”表达特点的古诗词,团队交流欣赏,指导学生掌握“诵韵、赏画、悟境”的古诗词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领悟力,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文学修养。古诗词阅读中有效运用比较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也是学生涵养情思、丰富语言、敏锐语感、升格情怀的过程。
阅读是智力、情感、审美多向生长的过程,是人對生活经验的唤醒与拓宽的过程。比较阅读能使文化传承保持相当的活力,从母语的角度而言,在比较中发现、积累、转化、运用,这种高效能阅读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精神家园的归宿感,并对另一种可能的美好生活前景生动眺望。※
参考文献:
[1]陈元芬.语文比较教学[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7:12.
[2]余芳,张少娟.小学语文比较阅读微格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6.
[3]邓彤.整本书阅读的六项核心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65.
(陈林静,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南京市江宁区教育科学研究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