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旗鞋的形制演变特征探析

2023-10-16 02:56邹莎莎初晓玲李艾真
丝绸 2023年10期
关键词:鞋头鞋身鞋底

邹莎莎, 初晓玲, 李艾真

(青岛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青岛 266071)

足服文化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艺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层面内涵,意义深远。清代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在满族统治下呈现多民族融合特征,其服饰精美且极具民族特色。同时,清代留存至今的图像、实物资料也较为丰富,为本文提供了充足的研究样本。旗鞋作为清代女鞋的典型代表,吸引了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主要集中于基本概述与制作工艺[1]、形制特点与影响因素[2-3]、起源学说与文化内涵[4-5]等方面。而关于旗鞋形制艺术特征的梳理不够系统,对旗鞋的起源、演变也需进一步考证。基于此,本文以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中国国家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等旗鞋实物藏品图像作为研究样本,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旗鞋的造型、色彩、纹样、工艺等,总结其形制艺术特征,并梳理其演变过程与发展规律。

1 旗鞋的形制划分

旗鞋,通常指清代满族女子所穿着的鞋子,作为旗女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不论是宫廷后妃,抑或民间女子皆可穿着。旗鞋主要由鞋身和鞋底两部分构成,鞋身装饰纹样题材广泛,且赋予美好寓意。旗鞋鞋底则极具特色,如《听雨丛谈》载“八旗妇人履底厚三四寸”[6],《御香缥缈录》载“大概这截木跟的高度,总在三寸至五寸之间”[7]。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旗鞋的鞋底尺寸最高的可达20 cm以上,矮底也有3~4 cm之高,结合现今故宫博物院藏品的测量数据也可证实这点。此外,鞋跟材质多为木质,外裱白布一层,与百纳布底相缝。

《清稗类钞》载:“八旗妇女皆天足,鞋之底以木为之,其法于木底之中部(即足之重心处)。凿其两端,为马蹄形,故呼曰马蹄底。”[8]《旧京琐记》载:“旗下妇装……履底高至四、五寸,上宽而下圆,俗谓之花盆底。”[9]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旗鞋的名称通常以鞋底的形似造型命名,主要分为平底(除民间绣花鞋外,其余平底也并非低矮,更多是“厚底”形态)、高底两类,常见的旗鞋有尖底、船底、花盆底、元宝底、马蹄底等样式。但实际在后续的研究中,对于旗鞋名称并无具体的细致划分,存在将“花盆底”与“马蹄底”“花盆底”与“高底”“马蹄底”与“高底”“元宝底”与“高底”“平底”与“高底”混称的情况。虽上述名称多为包含或近似关系,混称也无误,但为了更加客观、清晰地进行研究本文依据不同形制旗鞋的相关记载并结合图像资料的呈现,选取了较为代表性的鞋型进行了重新梳理(表1)。

2 旗鞋的形制沿革

2.1 入关前满族女子鞋式

从历史维度来看,满族女子鞋式可以按照入关前后的时间进行划分。受自然环境及满族传统民俗的影响,入关前满族女子为“天足”且鞋式多与男子相同,民间有着“父子不同姓,男女一双鞋”[10]的俗语。根据相关书籍及文献记载,入关前男女共穿的鞋式主要分为两类:“靰鞡”与靴鞋,女子穿着的为木底鞋。结合现存图像分析可以看出,上述三种鞋式与入关后的旗鞋有一定关联性,也是梳理整个旗鞋演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根据相关文献辅证,本文将造型、材质及特征进行梳理(表2)。

表2 入关前满族女子鞋式分析Tab.2 Analysis of Manchu women’s shoe styles before entering the customs

根据上述梳理分析发现:一是入关前满族女子的鞋式以实用性为主,无论是皮质鞋面、还是木制鞋底,都有着便于骑射、劳作,防寒保暖、防止蚊虫叮咬等功能,这也与旗鞋的起源学说较为一致。二是尖头靴、皂靴与入关后的尖底鞋、皂鞋的造型、色彩、纹样都极为相似,最大的区别为有无靴靿,由此也可以推断出靴鞋与旗鞋有一定的联系(表3)。三是不论入关前后,绣花木底鞋的使用一直为满族女子所穿用的鞋式,与满族“削木为履”的习俗符合。

表3 尖底靴、皂靴与尖底鞋、皂鞋的对比Tab.3 Comparison of pointed sole boots and Zao boots with pointed sole shoes and Zao shoes

2.2 入关后满族女子鞋式

入关后在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的背景影响下,满族女子的鞋式产生了新的变化。根据资料的考证及旗鞋实物藏品图像分类,推测出入关后的满族女子鞋式主要分为平底与高底两大类,平底旗鞋主要出现于清代早期,清代中期开始有了高底旗鞋的身影,清代中晚期则为高底旗鞋发展的顶峰时期。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入关后满族女子的鞋式主要为尖底鞋、皂鞋、花盆底鞋、元宝底鞋及马蹄底鞋。通过对不同时期旗鞋的形制艺术特征分析,梳理出旗鞋的形制演变过程。

2.2.1 清代早期尖底鞋、皂鞋

尖底鞋是指一种鞋底前端较尖的鞋型,与尖底靴的鞋式较为相似。以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中尖底鞋藏品作为样本,统计分析得出尖底鞋主要分布在清代康熙时期,雍正、乾隆时期仅有少量藏品,并将其形制进行分析,如表4所示。尖底鞋的外部造型特征为鞋头尖而微翘,鞋底厚且平直,鞋尾缝有马蹄形的小部件,方便穿脱;鞋底与鞋身连接处有线条装饰多为绿色与香色,鞋梁、鞋口、鞋尾部件缘边处均有饰条与鞋身色彩搭配。鞋面装饰纹样以云纹、花卉纹、凤纹、蝴蝶纹为主,线条简单、造型生动。尖底鞋主要使用的颜色有石青色、香色、绿色、青色等,整体色彩饱和度低,古朴素雅。鞋底为木制,鞋身材质为缎,局部也使用绫、绒等;其制作工艺有打籽绣、缉线绣、满绣、锁绣、钉绣、补绣等,还有串米珠珊瑚珠、立体造型等其他装饰手法。

皂鞋是指一种鞋头前端为方形且翘起、鞋底较厚的鞋型,与皂靴的鞋式较为相似。以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中皂鞋的藏品作为样本,统计分析得出皂鞋主要分布在康熙时期,雍正、乾隆时期仅有少量藏品,并将其形制进行分析,如表5所示。皂鞋的外部造型特征为鞋头方而上翘,鞋底厚且前端包裹鞋身,呈“船形”;鞋尾缝有马蹄形的小部件,方便穿脱;鞋底与鞋身连接处有线条装饰多为绿色与香色,鞋口、鞋尾部件缘边处有饰条与鞋身色彩呼应。鞋面装饰纹样以花卉纹、花蝶纹、蝴蝶纹、莲花纹为主,线条简洁、结合巧妙、有趣味性,部分鞋面有不同色块拼接,富有层次感。皂鞋主要使用的颜色有石青色、香色、绿色、杏黄色等,整体色彩饱和度低,结合色彩明快的纹饰,整体素雅又不失活泼。鞋底为木制,鞋身材质以缎为主,个别还出现了编藤材质;其制作工艺有缉线绣、锁绣、网绣、平金绣、锁边绣、盘绦绣等,还有穿米珠、钉米珠、立体装饰等其他装饰手法。

表5 皂鞋形制分析Tab.5 Shape analysis of Zao shoes

2.2.2 清代中期花盆底鞋

目前学界大都推测高底旗鞋的出现时间为清代中期前后,笔者进一步考证后对此表示赞成。此外,笔者认为清代中期出现的高底旗鞋与清代早期的鞋式形态有着一定的联系或受其影响,主要体现为三点:第一,据上文分析清代早期尖底鞋与皂鞋已经出现较高底的形态;第二,清代早期汉族女子已出现高底的鞋式形态;第三,康熙时期出现的高底皂靴已经具备高底的形态,如图1所示。

图1 绛色缎头绣花卉纹皂靴Fig.1 Red satin embroidered flower pattern Zao boot

花盆底鞋是指一种鞋底高且形似“花盆”的鞋型,其特征为鞋底上部宽下部圆,前后两侧的弧度较为近似,呈倒梯形。以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沈阳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院等花盆底鞋的藏品作为样本,统计分析得出花盆底鞋主要分布在乾隆、道光、光绪三个时期,如表6所示。依据鞋底高度可大致分为高底与较高底(集中于光绪时期)两类。花盆底鞋的外部造型特征为鞋头偏圆,多为双梁;鞋底高且近似倒梯形;鞋尾缝有小部件,便于穿脱;鞋底与鞋身连接处有线条装饰多为棕色与绿色,鞋梁、鞋口、鞋尾部件缘边处有饰条与鞋身色彩对比映衬。鞋面装饰纹样以花卉纹、蝶菊纹(清代中期),花卉纹、墨竹纹(清代晚期)为主,还出现了文字纹搭配花卉纹的形式,纹样的整体布局较为均匀、画面饱满。清代中期出现的花盆底鞋主要以红色为主,也有蓝色、黄色等,整体色彩较为明亮鲜艳,整体喜庆活泼。清代晚期则与元宝底、马蹄底鞋用色较为相似,在此不再赘述。鞋底为木制,鞋身材质为缎;其制作工艺有缎绣、彩绣、打籽绣等。

表6 花盆底鞋形制分析Tab.6 Analysis shape of flower pot sole shoes

2.2.3 清代中晚期元宝底鞋、马蹄底鞋

元宝底鞋是指一种鞋底较高且形似“元宝”的鞋型,其特征为鞋底上部与鞋身长度大致相同,下部收窄,前部留白较多。元宝底鞋的实物藏品较为丰富,仅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中元宝底鞋的藏品数量就有200余双,但都集中于光绪时期。本文依据现存藏品图像,分析元宝底鞋的装饰特征,如表7所示。元宝底鞋鞋头以圆头为主,也有部分尖头,鞋底前部倾斜角度小于后部;鞋身部分鞋头处有圆形缎饰,也有部分鞋梁处有所装饰,并有“单梁”“双梁”等样式;鞋口处多镶以金线盘成的曲水纹绦边,鞋底与鞋身连接处有线条装饰多为黑色、绿色,部分还与鞋面分割饰条一致。元宝底鞋装饰纹样种类较为丰富,部分鞋底也出现了纹样装饰。除了常见的动植物纹样外,还出现了人物纹、文字纹及神异纹等,其中以花卉纹、花蝶纹、兰花纹、金鱼纹居多,构思巧妙,意蕴深厚。关于色彩方面,主要以雪灰色、湖色、品月色、红色为主,集中于蓝紫色系及绿色系,色彩丰富且搭配巧妙。鞋底为木制,鞋身材质为缎,鞋掌处缝百纳布;其制作工艺有缎绣、缉线绣等,还有贴绫、串料珠、钉料珠、立体装饰等其他装饰手法。

表7 元宝底鞋形制分析Tab.7 Shape analysis of Yuanbao sole shoes

马蹄底鞋是指一种鞋底较高且形似“马蹄”的鞋型,其特征为鞋底位于鞋身中部位置,中间收窄下部宽,后部的弧度略大于前。马蹄底鞋的分析样本更为丰富,除旧时影像资料中的身影,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中的实物藏品数量就有200余双,但大多集中于光绪时期。本文依据现存藏品图像,分析马蹄底鞋的装饰特征,如表8所示。马蹄底鞋鞋头有尖、圆两类,鞋底高度并不统一,两侧向中间凹,呈圆弧形曲线;鞋身部分鞋头处有圆形缎饰,也有部分鞋梁处有所装饰,并有“单梁”“双梁”等样式;部分鞋口处还有镶以金线盘成的曲水纹绦边,鞋底与鞋身连接处有线条装饰多为黑色,部分还与鞋面分割饰条一致。马蹄底鞋装饰纹样种类较为丰富,有植物纹、动物纹、几何纹、天象纹、人物纹、叙事纹等,其中以花卉纹、花蝶纹、菊花纹、葡萄纹居多,部分鞋底也出现了由宝石组成的纹样装饰,整体细节精致、画面和谐。关于色彩方面,主要以湖色、雪灰色、月白色为主,集中于绿色系及蓝紫色系,色彩丰富且搭配讲究。鞋底为木制,鞋身材质为缎,鞋掌处缝百纳布;其制作工艺锁绣、缎绣、钉绣、平金绣、打籽绣、缉线绣等,还有盘绦穿珠、钉料珠、嵌料珠、穿玻璃珠等其他装饰手法,以及丝球、流苏等立体装饰。

表8 马蹄底鞋形制分析Tab.8 Shape analysis of horseshoe sole shoes

3 旗鞋的形制艺术演变特征

根据前文旗鞋的形制沿革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不同时期的旗鞋形制也有所改变,整体呈现由简洁至复杂、由淡雅至华丽的特征。旗鞋从实用性发展至审美性的演变过程中,具体表现在造型、纹样、色彩、工艺四个方面。

3.1 “低矮平缓”转入“陡高弧形”

旗鞋的形制演变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为鞋型的变化。以造型角度划分,鞋身部分清代早期与清代中晚期的旗鞋差异主要体现在鞋头与鞋尾,早期的鞋式鞋头特征较为突出,鞋尾处缝有布件,而中晚期的鞋头形状大多为偏圆弧形,鞋尾没有其他装饰。从鞋底侧形外观视觉的横向图来看,旗鞋均为厚底,但清代中期鞋底的高度陡然增加,至中晚期鞋底的造型依据弧度、高度等变化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如图2所示。依据上述分析得出,在旗鞋的演变的过程中造型重点有所改变,这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受政治、文化、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早期旗鞋注重实用性,鞋底平直较为平稳,皂鞋鞋头上翘并包裹至鞋身,一定程度上也可增加其耐磨性。而中晚期旗鞋的发展更注重追求社会审美风尚,实用性不再作为其首要考虑因素。二是以人体工学角度来看,若鞋头上翘包裹鞋身的造型与高底结合,那么穿着者的重心将有所偏离,不便行走。但高底旗鞋的出现也是对人体的一种束缚,后来愈加增高、变细的鞋跟更是使其达到顶端,其中体现出当时人们追求流行的较为极端的心理[11]。综观造型的演变过程,也可以看出旗鞋鞋底的造型一直偏高且为木底,与满族“削木为履”的习俗有关。

图2 清代旗鞋造型演变直观示意Fig.2 Visual diagram of the evolution of Qixie in the Qing Dynasty

3.2 “抽象统一”融入“具象多样”

朴趾源在《热河日记》中描述途中所遇满族女子“足下穿一对靴子,绣得草花蜂蝶”[12],由此可见,清代中期靴鞋的装饰纹样已经十分出色了,而旗鞋则更为精美。依据样本分析得出,旗鞋的装饰纹样多以天然植物纹样为主、动物纹样为辅,花卉纹居多且在宫廷中根据服用时令使用,并多用写实手法进行表现。依据此角度可以体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受萨满文化影响,满族崇尚自然,服饰纹样多为大自然实物。二是满族女子对花的喜爱,不仅生活中养花、发式上插花,服饰上也绣花,这些习俗源自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及对花朵驱邪作用的虔诚信奉[13]。关于旗鞋纹样的演变主要分为纹样题材的增加与表现手法的变化。清代早期旗鞋的纹样题材大致为植物纹、动物纹、天象纹、神异纹等,而发展至清代晚期,旗鞋的装饰纹样题材已极为丰富(表9),不仅出现更多动植物形象,还出现了人物纹、几何纹及汉瓦纹等的其他纹样。其中,如梅、兰、竹、菊、蝙蝠及一些叙事纹样等多为汉族传统纹样,有着吉祥的寓意。

表9 清代中晚期旗鞋的装饰纹样题材分类Tab.9 Classification of decorative patterns of Qixi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

从纹样的表现上看,旗鞋的同一装饰纹样在不同时期呈现的风格、布局较为不同。以花卉纹为例,清代早期的线条、图案都较为简洁,注重花卉外轮廓的提取,作图形简化处理,如表10所示。纹样的布局大多集中于鞋头单独使用或呈带状沿鞋头边缘对称使用。清代中期线条更偏圆润,仍有抽象化的处理,但已趋近写实风格。在整体布局大多不以单独纹样的形式出现,通常配以枝蔓、蝴蝶、文字等纹样,各纹样大小均匀,画面丰富,较有特色。清代晚期线条就更为细致,从内到外注重细节的描绘,注重层次感,力求花卉的写实还原,呈现风格也更为雅致。

表10 清代不同时期花卉纹的线稿提取Tab.10 Extraction of flower patterns from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Qing Dynasty

此外,从纹样运用的表现手法来看,清代早期的纹样大多为对称、组合运用等,至中晚期更是出现留白、叙事、视错觉等现代艺术表现手法,足以体现出古人的巧思与智慧,如表11所示。花蝶纹皂鞋中的花蝶纹不仅运用了对称的手法,还将花卉形态代替蝴蝶的翅膀、花蕊代替蝶翼上的斑点,巧妙生动。雪灰色缎绣花盆底女棉鞋的画面中运用了留白的手法,将花卉纹布局两侧,蝴蝶纹放置左侧,右侧仅出现一片蝶翼,仿佛藏匿于花草之间,呈现丛中蝶舞的生动景象。这一手法的运用与中国花鸟画在清代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物纹花盆底鞋中运用叙事手法描绘了旗人女子放风筝的场景,整体刻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萱草纹元宝底女夹鞋中萱草纹的描绘富有工笔画的意蕴,细腻典雅。而湖色缎钉绣花盆底女夹鞋、品月色缎绣花卉纹元宝底夹鞋运用了视错觉的表现手法,利用人们知觉的整体性,将鱼放置两侧,同时正面也呈现鱼头的形象;而花卉的倒置则呈现蝴蝶的形态,构思之巧妙令人大为震撼。

3.3 “淡雅清丽”渐入“浓墨重彩”

色彩的变化在旗鞋的形制演变过程中也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色彩明度、饱和度的变化及色彩种类的丰富化。笔者以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中的旗鞋作为研究样本,根据图片提供的时期,将旗鞋图片大致分为“早期”和“中晚期”,以此对旗鞋色彩发展趋势进行分类。清代早期旗鞋色彩主要为石青色、香色、绿色、青色、杏黄色;中晚期色彩主要为雪灰色、湖色、品月色、红色、月白色。以上颜色均为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同一种颜色在表现上会有深浅之别,因此,对于每种颜色选取3~10种典型色彩,并使用Affinity Designer获取每种颜色的HSL(Hue,Saturation,Lightness)值,即色相、饱和度、明度。整理并选取62种色彩并测量其饱和度、明度,如图3、图4所示。在饱和度分析柱状图中,横坐标表示色彩名称,纵坐标表示色彩的饱和度值,为0~100%。在明度分析柱状图中,横坐标表示色彩名称,纵坐标表示色彩的明度值,为0~100%。

图4 旗鞋色彩明度分析Fig.4 Analysis of the color lightness of Qixie

从色彩统计可以看出,旗鞋色彩的明度与饱和度在清代早期、中晚期有较大的差别,早期的饱和度/明度明显低于中晚期的饱和度/明度。然后使用描述统计的方法,计算旗鞋早期、中晚期在饱和度和明度上的不同。经计算,旗鞋早期的饱和度(34.8)小于中晚期(45.1);同样地,旗鞋早期的明度(39.2)也明显小于中晚期(52.7)。且根据数据得到的趋势线也表明,在色彩上旗鞋的演变呈现明度和饱和度逐渐上升的趋势,是一个由古朴淡雅转至鲜艳明快的过程。

综观旗鞋色彩的运用,其艺术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色彩搭配和谐,二是喜用色彩渐变过渡。从色彩搭配角度来看,旗鞋鞋身、鞋身与纹样、纹样间的配色组合大致可归为邻近色搭配、色相对比搭配、色调对比搭配三类,如表12所示。邻近色搭配在清代早期的使用更为常见,主要以青蓝色调、蓝绿色调的搭配为主,灰黑色调、蓝紫色调等搭配直至中晚期仍有出现,整体和谐雅致。色相对比的搭配出现在清代中晚期更为常见,主要以红与蓝青色系、绿色系的搭配,整体搭配娇艳中不失淡雅,通常以鞋身与纹样的搭配形式呈现,纹样色彩的占比也进一步增加。色调对比的搭配不仅体现在鞋身与纹样之间,鞋身间部分的拼接色彩也有所体现,主要以黑白色调与红、蓝、青绿等色调组合,整体色彩搭配富有层次感,和谐之中不失亮点。

表12 旗鞋常见色彩搭配Tab.12 Common color combinations of Qixie

此外,从旗鞋的纹样配色看,色彩渐变的形式使用较广,大致可归为同色系的渐变与冷色与暖色色相的渐变两类,如图5所示。清代早期鞋饰纹样常以两至三股同色系的线,依据由浅入深的色彩依次描绘,呈现立体的形态。清代中期鞋饰纹样的色彩渐变更为细致,常为整个图案的色彩渐变,如图5(b)中花瓣色彩主要是由红色至粉色、橙色至黄色的过渡,色彩呈邻近色对比,而蝴蝶的翅膀是由暖色系的粉色渐变至冷色系的蓝色,翅膀边缘明度较暗,与花卉共同点缀着鞋饰,整体画面活泼生动。清代晚期鞋饰纹样色彩更为艳丽,如图5(c)中花瓣、叶子均由底部至顶部呈浅色至深色的渐变,层次感明确。

图5 旗鞋纹样配色Fig.5 Colr matching of Qixie’s pattern

3.4 “简单素雅”转向“繁复华丽”

旗鞋的工艺之精美,是其一大特色,从繁缛华丽的装饰中读出清代晚期的奢华与悲凉。依据样本分析,旗鞋的主要材质为缎,偶有绫、编藤、棉布等,根据服用季节,冬季旗鞋则用皮质、夹棉等。旗鞋的刺绣针法丰富,呈现的特点不尽相同,主要刺绣技法有补绣、缉线绣、钉绣、锁绣、齐针绣、平金绣、打籽绣、满绣、网绣、堆绫、串米珠绣等。从样本分析中得出,清代早期旗鞋纹样的主要刺绣技法为补绣和缉线绣,如图6所示。早期补绣技法常与绒质搭配,模仿虎皮毛发,突出纹样肌理感,晚期多以堆绫手法出现,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缉线绣技法在清代早期的使用频率颇高,其特点是只用硬的包梗线圈钉出花纹的轮廓线,而不用丝线绣出花纹内部,这与前文提到早期旗鞋纹饰常注重轮廓描绘的特征相呼应。清代中晚期纹饰的表现更为写实、细腻,运用齐针技法将五彩丝线平行地绣在红色缎料上,描绘出花卉的细节,其针脚排列紧密,绣面匀称平整。平金绣也是描绘宫廷纹饰的一种常见技法,用金线在绣面上盘出花卉的图案,整体平整光亮、华丽精美。服用平金绣制成的旗鞋,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此外,晚期旗鞋鞋口处常镶以金线盘成的曲水纹绦边,做工精美。

旗鞋上装饰品的演变是较为鲜明的,清代早期常以米珠、珊瑚珠作为装饰,与纹饰进行搭配使用,整体简约素雅,并不突出饰品本身。而清代晚期旗鞋上的装饰则品种类繁多,璀璨夺目,甚至将宝石用于鞋底的装饰。德龄在《御香缥缈录》中提到慈禧穿的旗鞋可以说是清宫最为尊贵的,其用料非常奢侈。旗鞋面多用上好的贡缎来制作,饰品非常丰富,“珍珠,宝石,璞玉,翡翠等,一应宝贵的饰物,可说是应有尽有”[7]。由此可见,在慈禧掌权时期,更是达到旗鞋发展的巅峰。如图7(a)所示,清代早期米珠、珊瑚珠除了用于点缀纹样外,也可单独组成纹样使用,小颗米珠细密排列组成蝴蝶图案,并以珊瑚珠作为细节处描绘点缀,整体风格简约雅致。清代晚期出现的料珠装饰,形状有花朵、叶子、圆柱等形状,常用于鞋面、鞋底或编织成珠帘垂于鞋身。如图7(b)所示,鞋底由料珠组成的蝴蝶形态与鞋身纹饰相呼应,并配以花朵形态料珠,色彩鲜艳,彰显华丽。而流苏装饰常与纹样搭配用于鞋头处(图7(c)),也偶有鞋身四周全饰使用,灵动飘逸。丝球装饰则多色彩鲜艳,常用于鞋头处(图7(d)),丝球表面还绘有图案,富有趣味性。

图7 旗鞋常见装饰品Fig.7 Common decoration of Qixie

4 结 论

旗鞋的演变与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受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本文根据时期发展的先后顺序,从形制角度对清代入关前满族的女子鞋式进行梳理,并发掘出其与入关后旗鞋的关联性。从造型、纹样、色彩、工艺等方面,挖掘了旗鞋的形制艺术特征及演变规律。研究得出,入关前后满族女子鞋式均为木底,入关后靴鞋形制与尖底鞋、皂鞋仅为有无靴靿区别。清代中期开始出现高底旗鞋,并与清代早期的鞋式形态有着一定的联系或受其影响。旗鞋的形制演变呈现如下规律:1) 造型上呈现鞋底高度增加、形式逐渐多样化的特征;2) 纹样上呈现题材内容增多、图样艺术化增强的特征;3) 色彩上呈现饱和度增加、用色趋于多元化的特征;4) 工艺上呈现装饰品增多、制作更加复杂化的特征。基于此,本文不仅能够将旗鞋的形制艺术特征进行剖析,同时总结其各时期形制演变特点也侧面佐证旗鞋各鞋式出现的时期,为旗鞋和其文化内涵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今后将进一步深挖旗鞋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期为中国传统足服文化的发展弘扬助力。

《丝绸》官网下载

中国知网下载

猜你喜欢
鞋头鞋身鞋底
自由街头
翘头履
踩出新轻盈
画与理
左脚野性,右脚卡哇伊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可拆卸的环保鞋
玻璃鞋
鞋底防滑
尖锐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