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愈,胡 欢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中医科,重庆 400050)
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为一种自身性免疫结缔组织疾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1],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晨起关节僵硬、关节肿胀、关节疼痛等,病情严重时可导致局部或全身肌肉萎缩,甚至引发肝功能产生障碍,不仅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能力受限,同时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身心健康[2]。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期间常伴有关节持续性疼痛,对关节骨质的损伤较大,且由于此种疾病的病情周期较长,复发率较高,所以治疗难度极大,给我国医学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压力。因此,类风湿性关节炎需及早发现并采取治疗手段,其中,西药作为此种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对患者的不良作用较大,且疗后病情易复发,因此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更高效的治疗手段一直以来都是医学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医免疫阴阳平衡抗风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抽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于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4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124 例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讨论组(各62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2 例,女性30 例;年龄19~71 岁,平均年龄(45.32±8.26)岁;病程11 个月~7.8 年,平均病程(4.25±1.68)年。讨论组患者中,男性31 例,女性31例;年龄20~70 岁,平均年龄(45.70±8.31)岁;病程10个月~8.0 年,平均病程(4.31±1.55)年。所有患者入院一般资料信息经核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做对比研究。本研究经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符合《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3]中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②合并血液病等慢性病者及精神病患者;③对本研究中所涉及药物过敏者。
1.2 治疗方法予以所有患者一般治疗及护理,保证患者充分休息,清除休息场所噪声源,并为患者制订针对性关节功能康复锻炼计划。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口服别嘌醇片(上海信宜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334,规格:0.1 g),根据服药量根据主治医师对患者个体的生化检查结果而定,一般情况下单次服药量为0.1 g/次,1 次/d,连续治疗42 d。
讨论组采用中医免疫阴阳平衡抗风疗法治疗,方法依据孔德忠等[4]学者在2020 年所发表文献中治疗类风湿的中医方剂配伍规律,具体配方及成分:川乌10 g,生地黄10 g,女贞子8 g,胆南星8 g,桂枝5 g,草乌5 g,乌梢蛇5 g。结合患者实际病情灵活调整药量,将所有中药置于同一容器,水煎并取药汤2 000 mL,予以患者口服,单次服药量1 000 mL,2 次d,连续用药42 d。
1.3 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压痛个数、关节肿胀个数及晨起关节僵硬时长,数值越小说明治疗效果越好。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AS)指数、中医证候积分及血尿酸水平。其中,VAS 指数遵循季子涵等[5]学者2021 年所发表文献中所提到的“类风湿关节炎疼痛评估量表”进行分数测评;中医证候积分遵循康思思等[6]学者2021 年所发表文献中所提到的“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分数测评,将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分为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主要症状包括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屈伸障碍及晨起关节僵硬等,次要症状包括雨天痛感强烈、惧怕寒冷等,根本不同病症的严重程度将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分数区间记为0~3 分,取平均值,分值越低说明治疗效果越好。③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具体包括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及免疫球蛋白G(IgG),其中,IgA 正常值参考范围为0.7~3.0 g/L;IgM 正常值参考范围为0.7~2.3 g/L;IgG 正常值参考范围为7~16 g/L;数值越接近正常值说明治疗效果越好。④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症状发生率,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期间常见并发症包括口腔溃疡、肝功能损伤、肌肉萎缩等情况,通过统计发生例数计算发生率,不良症状发生率越低说明治疗安全性越好,治疗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2.0 统计学工具做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用χ2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压痛个数等相关指标对比值治疗前,两组患者关节压痛个数、关节肿胀个数及晨起关节僵硬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降低,其中,讨论组关节压痛个数及肿胀个数更少、晨起僵硬时长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压痛个数等相关指标对比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压痛个数等相关指标对比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VAS 指数、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关节疼痛指数、中医症候积分及血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数值均降低,其中,讨论组各项指标数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VAS 指数、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VAS 指数、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对比(±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VAS: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gA、IgM 及IgG 水平均有改善,其中,讨论组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对比(g/L,±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对比(g/L,±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IgA:免疫球蛋白A;IgM:免疫球蛋白M;IgG:免疫球蛋白G。
?
2.4两组患者不良症状发生率对比讨论组不良症状共4 例,不良症状发生率6.45%,对照组不良症状例数共11例,其中口腔溃疡2 例,肝功能损伤1 例,腹泻或腹胀3 例,恶心或呕吐5 例,不良症状发生率17.74%,讨论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症状发生率对比 [例(%)]
近年来,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逐年提升,此种疾病已逐步发展为全球流行性疾病之一。随着研究人员观察其病症发现,对称性、周围组织多个关节病变关联性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典型特征之一,在中医学的视角下,此种疾病属“痹症”,发病原因多于人体气血不足所导致的伤风、伤寒所引起。就病症而言,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痛感会随着病情加剧而逐渐强烈,原因在于重症关节炎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薄弱,加之肝肾亏虚,久而久之体内便会血阻生淤,且气血供应不足,从而加剧痛感。
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期间,寒气入体致使体内阳气衰弱,故而“痹症”中的寒痹与体内阳气的盛衰有直接关系[7]。阳气的盛衰取决于肾气盈亏,肾气不足极易导致寒气入体,致使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组织或晨起关节僵硬,或关节肿胀,或关节疼痛难忍,且关节屈伸活动受限,遇凉病情更甚。因此,中医主张以驱寒补阳为主要治疗方向,川乌、生地黄、女贞子、胆南星等中药作用于人体内具有温散功效,热气游散可祛除寒气,从而达到益气活血之功效。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体内的湿邪之气主要以寒气为主,但寒气长期存于体内可化寒为热,造成“痹症”中的热痹,热痹多发生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初期,临床症状多以关节红肿、灼痛感、口干舌燥为主,对此,中医主张用以人参、麦冬、牛膝及甘草等多味中药行清热滋阴疗法,其中,滋阴在于清热过程中采用滋阴中药进行辅助治疗,防止清热而伤阴、驱邪而伤正的不良现象发生。
本试验结果显示,治疗后,讨论组患者关节压痛个数及肿胀个数更少、晨起僵硬时长更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关节疼痛指数、中医症候积分及血尿酸水平各项指标数值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讨论组患者IgA、IgM 及IgG 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另外,讨论组不良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中医免疫阴阳平衡抗风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的治疗效果较为可观,患者关节肿胀、压痛、晨起僵硬等病症得以有效缓解,且改善了患者机体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治疗期间恶心、呕吐、腹痛等不良症状发生率较低,用药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的过程中,采用中医免疫阴阳平衡抗风疗法的效果显著,可广泛地用于此种疾病的治疗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