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德喜,伍 杰,赵明震
(贵港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广西 贵港 537100)
内耳性眩晕症是以膜迷路积水为特征的内耳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眩晕发作[1]。目前,内耳性眩晕症的诱因、发病机制等尚未完全探明,患者适用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对症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与中医治疗等。西医治疗常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与治疗进展进行决策,疾病发作时多采用一般治疗方案,即静卧、限制饮食,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选择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对症治疗药物。对一般治疗未取得明显效果的患者,考虑病症持续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心理应激反应等多种问题,并伴有内耳结构破坏风险,在有效权衡风险、收益的情况下,部分患者会使用外科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临床实践中,西医治疗的整体效果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患者遵医用药后并未获得预期疗效。中医疗法是近年来内耳性眩晕症治疗的研究热点,该病属于中医“眩晕”范畴,根据既往中医诊疗经验,患者发病多与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有关,病机多与脏腑虚损、肝火上扰、脑失所养等有关。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选择有助于改善患者主证、次证的治疗方法,与常规西医疗法发挥协同作用,理论上可增强疾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吴茱萸热熨包传承自中医“烫熨疗法”,兼有热力作用与穴位刺激等多种功效,可发挥温经通络、散热止痛等作用;苓桂术甘汤为中医常用祛湿剂,在健脾利湿、温阳化饮等方面有良好效果。本研究对苓桂术甘汤联合吴茱萸热熨包的辅助治疗价值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内耳性眩晕症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今后本病中医疗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贵港市中医医院入院治疗的90 例入院的内耳性眩晕症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5 例;年龄27~54 岁,平均年龄(45.82±4.63)岁;其他症状表现:心悸27 例,眼震21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9 例,女性26 例;年龄29~56 岁,平均(46.17±4.25)岁;其他症状表现:心悸25 例,眼震2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贵港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眩晕症的相关诊断指南[2];②入院时伴有耳鸣、呕吐、眩晕等典型症状;③治疗期间的依从性良好;④积极配合完成复查与生活质量调查等;⑤与本研究相关的临床资料较完整。排除标准:①其他内科疾病导致眩晕者;②伴小脑、脑干阻塞者;③存在其他严重疾病者,如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等;④存在认知障碍或沟通障碍,或既往有精神疾病史者;⑤随访过程中失联。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①甘露醇注射液(湖北天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4101,规格:250 mL∶50 g)125 mL+ 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国药准字H41023062,汇禹远和(海南)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 mL∶5 mg]1 mL+5%葡萄糖注射液(佛山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13100,规格:500 mL∶25 g)500 mL,静脉滴注,1 次/d;②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规格:6 mg]治疗,口服方式给药,6 mg/次,3 次/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用苓桂术甘汤联合吴茱萸热熨包辅助治疗,具体方法如下。苓桂术甘汤治疗:组方为茯苓30 g,泽泻20 g,白术15 g,桂枝、天麻、川芎、丹参、法半夏各10 g,甘草6 g;气虚者,加人参、黄芪;心悸失眠者,加龙骨、炒枣仁;呕吐重者,加砂仁、陈皮、丁香。水煎煮1 剂,分早晚2 次服用。以7 d 为1 个疗程。吴茱萸热熨包治疗:吴茱萸颗粒、粗盐各250 g,装入自制布袋中;经微波炉高火加热约3~5 min,测量温度,以60 ℃左右为宜;药熨风池穴,10~15 min/次,2 次/d,以7 d 为1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评价标准[3]:治疗1 个疗程后,相关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听力恢复,为显效;治疗1~2 个疗程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听力有明显改善,为有效;治疗2 个疗程后,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为无效。②另对两组以下指标进行比较:治疗前、治疗7 d 后中医主证、次证积分[4],主证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 分,次证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 分。③治疗7 d 后,采用电话、微信随访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详细记录主要症状的持续时间,并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44/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44%(38/4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主证、次证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 后,两组主证积分、次证积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0.05。
?
2.3两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观察组耳鸣、呕吐、眩晕症状的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d,±s)
表3 两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d,±s)
?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5]。眩晕症在耳鼻咽喉科门诊较为常见,涉及多个学科。根据引起眩晕症状的病因,临床将眩晕症分为真性与假性2 种类型,前者多与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有关,典型特征为外物或自身旋转感较明显;后者多由心脑血管疾病、贫血等疾病引起,转动感相对较弱。内耳性眩晕症是比较常见的眩晕类型,主要特征为旋转性眩晕,病症发作时多无先兆,患者常伴随自发性眼震、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眩晕发作前后耳鸣,部分患者可出现间歇性听力受损。既往研究发现,本病有一定的致残性、家族聚集性和种族差异性[6]。考虑内耳性眩晕症给患者生活、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对疑似患者进行前庭功能检查、听力检查后,应根据患者的诊断结论,给予对症治疗。本病病理改变的主要特征为膜迷路积水,虚证多与气血亏虚、清窍失养等有关,随病情变化,可出现乏力、纳差等问题,治疗时除给予止晕,还需选择具有益气、养血等功效的中药汤剂或中医疗法。而从既往研究看,针对内耳性眩晕症患者的综合治疗,国内学者积极探索中医治疗与常规西医疗法结合应用的可能性。张会杰等[7]研究发现,本病证型以脾虚痰湿证、风痰证、胆郁痰扰证等为主,中医药治疗的方法以化痰、止咳、利水、补虚等为主,相关研究提出的治疗方法与疗效评估数据,为内耳性眩晕症患者综合治疗方案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本研究对苓桂术甘汤联合吴茱萸热熨包辅助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该辅助治疗方法可提升整体疗效,在改善症状方面的效果较为显著。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主证积分、次证积分低于对照组,耳鸣、呕吐、眩晕症状的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苓桂术甘汤与吴茱萸热熨包联合应用可显著改善内耳性眩晕症患者的症状,缩短症状持续时间。中医认为,内耳性眩晕症属于“眩晕”范畴,相关症状的出现,多可归因于脏腑功能失调,在饮食不节、劳倦失血等因素的刺激作用下,可出现清窍失养、风火上扰等问题,继而引发眩晕表现。针对内耳性眩晕症的中医药治疗,历代名家有较丰富的认识,如《景岳全书》中提出的以治虚为主,《丹溪心法·头眩》中记载的“治痰为先”等,均为中医药治疗内耳性眩晕症提供了参考。本研究采用苓桂术甘汤,方中茯苓、白术均有良好的祛痰效果,对内耳性眩晕症患者的迷路水肿、内耳积水等问题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可助症状缓解;桂枝有化气利水等功效,白钰等[8]研究证实,其对内耳循环障碍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泽泻可利水渗湿,法半夏可燥湿化痰,对痰厥头痛、痰饮眩悸等病症有良好的调理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祛痰、健脾之功,且可对患者的内耳循环障碍、眩晕症状表现产生积极影响。上述药理作用可能是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更低、症状持续时间更短的主要原因,同时,吴茱萸热熨包提供的辅助治疗作用,对患者病症的改善也有一定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考虑联合治疗可发挥协同作用。吴茱萸热熨是依照中医精髓“烫熨疗法”的方法及经验,对吴茱萸及适当敷料进行加热并局部热熨的外治疗法,具有活血行气、祛瘀消肿等作用。风池穴有祛风明目、通利宫窍等多种作用,既往常用于改善眼、耳、脑部疾患的相关症状。以吴茱萸热熨风池穴方式治疗内耳性眩晕症,能够依靠热力、药力的双重作用,达到祛瘀、温经、通络等功效,对调理局部气血运行以及改善相关不适症状也有重要价值。从本研究结果看,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苓桂术甘汤+吴茱萸热熨包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实际疗效,提升总有效率。此外,既往研究[9]结果看,内耳性眩晕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难治性病例,病症的长期持续及手术治疗等因素,均有导致生活质量大幅下降的可能性。积极探索内耳性眩晕症患者的保守治疗方法,治疗期间关注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进一步分析内耳性眩晕症生活质量下降的原因,症状持续给患者造成的生理不适,以及持续治疗后未见明显改善,均可能不同程度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诱发负面情绪、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考虑该中医疗法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积极影响,但缺乏相关数据,后续可围绕苓桂术甘汤联合吴茱萸热熨包在其他方面的获益情况展开讨论,为该治疗方法的推广提供参考。但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未能根据入组患者的证型讨论辅助治疗方案对不同患者的疗效差异;纳入分析的样本数量相对不足,且采用回顾性分析,在病例筛选及结论分析过程中,存有偏倚风险;采用的辅助治疗方案均基于既往的中医诊治经验,未就辅助治疗改善实际疗效的具体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等。
综上所述,内耳性眩晕症患者的病情相对复杂,生活质量受负面影响的现象普遍,应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的效果较局限;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遵循辨证论治原则,积极应用苓桂术甘汤联合吴茱萸热熨包辅助治疗,可改善内耳性眩晕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际疗效,缩短各类症状的持续时间,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从综合治疗角度考虑,后续有必要围绕患者适用的中医疗法进行分析,逐步摸索能够进一步改善各类证型内耳性眩晕症患者实际疗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并就其具体作用机制、安全性等进行深入分析,为临床治疗方案的更新提供可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