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雯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 盐城 224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1]。据调查显示[2],2018 年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数近1 亿,40 岁以上中老年者患病率约为13.7%,2020 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将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第3 位。现阶段临床上尚未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确切病因,但多数学者认为该疾病是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作用于肺部及其引起肺部的异常炎症反应共同作用下所导致的年龄、肺生长发育等因素也是促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与恶化的因素[3]。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抵抗力比较低,容易引起细菌进入,所以易合并肺部感染。国内外指南和大量的临床研究文献均提到,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炎的主要原因是细菌感染,抗菌药物为该疾病重要治疗手段之一[4]。但由于该疾病病机复杂,疾病迁延难愈,长时间服用抗菌药物,易产生耐药性导致药效下降,不利于患者恢复,所以使用何种方式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以促进规范用药成为临床讨论热点[5]。本研究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炎的痰培养菌种分布及耐药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2 年1 月至2023 年2 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5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63例,女性32 例;年龄55~80 岁,平均年龄(67.52±3.96)岁;身体质量指数(BMI)20.00~26.69 kg/m2,平均BMI(23.35±2.10)kg/m2;病程2~6 年,平均病程(4.16±0.52)年。本研究经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2021 年修订版)》[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炎诊断标准;②病历资料完整;③具有慢性咳嗽、咳痰,渐进性呼吸困难等症状。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肾疾病;②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③生命体征不平稳;④精神存在异常。
1.2 研究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安图实验仪器(郑州)有限公司,豫械注准:20182400196,型号:Autof ms 10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奥林巴斯生物显微镜国食药监械(进)字2008 第2403657 号,规格:WalkAway-40 plus]及药敏分析系统[贝登医疗股份有限公司,闽械注准20192220068,型号:Panthera C];质谱样本预处理试剂[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豫郑械备20200139 号]
1.2.2 痰标本采集和病原菌培养 留取痰液时,先漱口,取清晨第二口痰液。合格痰标本的判断标准:白细胞的数目大于25 个,鳞状细胞小于10 个,鳞状细胞/白细胞小于1∶2.5。对于痰液浓稠不易咳出者,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引流排痰,具体操作:将纤维支气管镜防止病灶处,使用防污染样本毛刷对痰标本进行采集;对于痰少患者,使用生理盐水来进行雾化吸入,将痰液稀释,从而促进其排出。合格痰培养标本应立即送检,在2 h 内进行痰液培养。对于确实无法及时送达或待处理的标本应置于4 ℃的冰箱保存,但不得超过24 h。将痰标本放入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以合格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和巧克力平板两种培养基,必要时加用选择性培养基或其他培养基,置培养箱中37 ℃培养24 h,进行病原菌分离。
1.2.3 药敏试验 使用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对分离病原菌进行鉴定。使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药敏试验。
1.3 观察指标对痰液培养标本中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记录、对菌群耐药情况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痰液培养标本中病原菌分布情况95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炎患者痰液标本经培养后,共分离出30 株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18 株(60.00%),其中铜绿假单胞菌6 株(20.00%),肺炎克雷伯菌7 株(23.33%),鲍曼不动杆菌5 株(16.67%);革兰氏阳性菌12 株(40.0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 株(26.67%),其他4 株(13.33%)。
2.2 痰标本中主要革兰氏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革兰氏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100.00%),对头孢唑林耐药率>50%,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0.00%),见表1。
表1 痰标本中主要革兰氏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2.3 痰标本中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100.00%),对克林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50%,对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25.00%,见表2。
表2 痰标本中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在我国有近1 亿患者中,居我国居民死因排序第3 位,已经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慢性疾病[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内科一种高发病,严重危害到了患者的健康,由于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比较弱,常合并多个器官功能减弱,导致患者出现咳嗽及排痰的能力下降,痰液积聚在肺内,易引发肺部感染。
感染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炎的最主要诱因,通过使用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患者呼吸道内细菌、病毒负荷,对疾病进展产生抑制作用,有助于预防继发性感染;有助于根除病原菌,打破患者反复感染的恶性循环,减少呼吸道的反复损伤与复发次数[8]。虽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炎的抗菌药物应用指征还存在争议,但目前国内临床上存在抗菌药物过度使用等现象,导致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广泛而迅速的耐药性,使耐药菌株随之增加,使毒性反应、过敏性反应等不良反应增多。石秀芳等[9]研究发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炎患者未获得病原学结果前,可根据细菌的分层情况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有助于将上呼吸道细菌负荷降低到最低水平,延缓疾病发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95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炎患者痰液标本经培养后,共分离出30 株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18 株(60.00%),其中铜绿假单胞菌6 株(20.00%),肺炎克雷伯菌7 株(23.33%),鲍曼不动杆菌5 株(16.67%);革兰氏阳性菌12 株(40.0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26.67%),其他4 株(13.33%)。这说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炎主要的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因此治疗应选用具有良好抗革兰氏阴性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细菌培养有助于明确标本的致病菌,从而更好地对疾病作出判断。细菌培养多与药敏试验同步进行,可明确致病菌及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意义重大。有学者研究发现[10],革兰氏阳性杆菌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炎中也占据较为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引起该疾病的病原菌具有多样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炎是由多种病菌混合感染造成的,现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新药的研制速度远远跟不上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速度,长期经验性使用抗生素会引起B 族维生素或维生素K 缺乏,还可能引起菌群失调症与病原菌异变。本研究结果显示,革兰氏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100.00%),对头孢唑林耐药率>50%,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0.00%)。分析原因:氨苄西林是青霉素家族中的一种抗生素,是同类抗生素中最早对多种细菌起作用的抗生素之一,自1961 年开始使用,由于氨苄西林的广泛应用,许多细菌对氨苄西林产生了耐药性;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炎患者多为老年人,机体抵抗能力较差,合并疾病较多,头孢唑林药物可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多种疾病,患者长时间服用可使敏感菌被消灭;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药物(如阿米卡星等药物)比较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临床可作为首选用药。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100.00%),对克林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50%,对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25.00%。分析原因:在多数情况下葡萄球菌可以被青霉素杀死,但是极少数葡萄球菌可以生存下来,并继续繁殖,这些细菌可适应青霉素存在的环境,从而表现出耐药性。通常情况下,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有以下两种生化表现:①产β-内酰胺酶。葡萄球菌与青霉素多次接触后,可以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从而表现出耐药性。②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性质的改变。PBPs 是青霉素的作用靶位,葡萄球菌可以改变PBPs 的性质,从而大大降低其与青霉素的亲和力,从而表现出耐药性,且这种耐药机制一旦产生,葡萄球菌可以对几乎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耐药。复方磺胺甲噁唑、左氧氟沙星、利福平为临床常用药物,使用频率高,现已有一定耐药性。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炎主要的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阴性菌中,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革兰氏阳性菌中,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