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丽丽
南通开放大学 江苏南通 226006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重视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更加重视提升教学质量”[1]。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思维,以构建全员、全课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的形式,将价值元素、思想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教育体系。其中所指的课程,是指所有的非思政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没有具体课程形态的隐性课程;所指的体系,是指思政教育目标、手段、方法及内容等。
专业课程是推动课程思政的着力点。与人文社科类课程相比,理工科专业课程以自然知识为对象,研究事物本体的自然规律和运行机理,并不具备与思政教育直接的、显性的关联因素,但是依然在教学主体、课程目标、实施效果等方面要达高度、有温度、延深度,这对理工科专业教师而言,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挑战。
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目前学校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现状。问卷主要包括专业教学情况以及课程思政实施现状两大部分。以此为统计,可以看出目前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存在一些问题,如图1 显示,没有融入课程思政之前,高达41.14%的学生认为当前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数控能力培养。
图1 当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数控能力的培养
1.2.1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实施不当
理工类学科其实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蕴含着大量的学科人文素养,内嵌情感、理念和价值观的育人元素,但是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模糊,专业教师思政意识缺乏,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并未系统化、体系化,导致思政与专业之间“两张皮”,只是单纯“教书”,没有彰显“育人”,导致无法提升课堂育人质量。数控技术是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综合实践性很强。而一些教师在讲课时,习惯于“一份电子课件+一支翻页笔+一张嘴”讲授书本内容。教学中,没有挖掘数控专业知识背后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没有结合当前政策形势、职业精神进行数控知识的传授,呈现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引导、重群体轻差异的现象,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出现“断层”和“鸿沟”,制约了课堂教学育人功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1.2.2 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不足
课程大纲、课程教材等课程教学资源是课程思政顺利展开的保证,同时也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传统的课程教学大纲都明确了专业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专业要求等,却没有明确思政教学方式和思政育人目标,致使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缺少有效的方向性指导和保障。在教材建设方面,缺少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同步配套的专业课程教材,不利于教师思政教育思路和内容的拓宽,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时情感道德的培养和价值观念的引导[2]。
数控技术作为一门机电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对接学生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的关键。目前所用的教材大多是对教材专业知识的注解,缺少对数控技术发展前沿技术的了解、对时事热点及相关政治形势的关注以及对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等相关职业精神的融合,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数控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无法提升课堂育人质量。
1.2.3 课程思政教学考核方式不完善
完善的课程思政考核方式是落实课程思政育人育德目标的重要保证。传统的考核方式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单一评价,未形成多主体相互交互、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同时,由于缺乏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思政育人成效的评价与考核,造成教师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时在线时离线的随性状态[3],没有充分发挥其内在潜力。数控课程多采用“平时成绩(60%)+期末考试(40%)”的考核形式,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等,而期末考试仅通过一张试卷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这样的考核方式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过于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政治素养、创新精神、道德情感等方面的考查[4]。
在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是知识的传授者、科研的指导者和价值的引领者。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信息修养,努力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特色,结合思政课程的教学规律,把无形的思政魂注入有形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传递科学思维、学术思维和工程思维的同时,浸润爱国主义、思想品德、“三观”教育、理想信念及就业创新教育[5],促进专业课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最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如图2 所示。
图2 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方式
如学校机电教研室利用党员活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等,领会讲话精神,交流心得体会。先后开展了“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观看专题教育片《我和我的祖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三部曲”“研读《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大家一起备数控课”等主题鲜明、意义重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鼓励、要求专业教师多读书、多积累,进而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教育需要准确把握教学理念的“角度”、教学目标的“准度”、教学资源的“温度”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度”之间的关系。落实思政教学理念,精心编排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方案,推动各渠道、各层次、各环节要素协同发展,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如图3 所示。
图3 课程思政育人方法
2.2.1 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专业课程教师首先要在理念上转变对专业课程与思政的惯性认识,改变认为思政教育只是思政教师任务的想法。专业课程教师亦要通过挖掘课程内涵,发挥学科蕴藏的价值,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教学始终。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课程授课的具体内容,实施结构化教学,循序渐进,合理地融入思政思想,科学地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认真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彰显课程育人功能。
2.2.2 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当今社会,素质教育日益深入,高校的工科专业需要逐渐树立起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本身的知识点,将专业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相结合,达到“三全育人”的根本目的。数控技术课程除了要实现让学生掌握数控理论知识和具备数控操作能力的目标外,还要实现其思政目标。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培育严谨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使其最终能够成为一名德才俱优的高素质工程复合型人才。
2.2.3 整合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在落实教育理念之后,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突出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一方面挖掘学科育人资源。理工专业课程需要从学科的定位与特征出发,选择能够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的价值坐标,深入挖掘学科中蕴含的育人资源,将课程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挖掘教材育人资源。在目前所用教材思政元素欠缺的情况下,可以编写新教材,根据不同课程,将职业道德、行业精神等内容加入专业课教材,使课程与思政形成联动育人。
数控技术课程在发挥专业课程自身特色的基础之上,结合当下数控技术时事热点,提炼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如表1 所示,“基因式”融入专业课程知识教学中,拓展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度[6]。
表1 数控技术课程内容思政元素的融入
此外,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外,第二课堂作为时间自由、形式多样、范围更广的新型思政学习活动,为第一课堂的延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定期邀请文化学者、企业家开设讲座与专题会,邀请杰出校友回到校园与在校生交流进行思政创设,潜移默化地塑造学校的思政环境、营造思政氛围。
2.2.4 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1)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既要考虑当前年龄段学生的普遍性特征,又要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既要分析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情况,又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进行考查。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以启发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2)以实践教学为提升。理工类专业课程大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
理工科实践是专业课程思政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加完善,如表2 所示。应构建以应用型、双师型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利用案例、仿真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通过车间实训或校企合作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亲身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体会、领悟、提升。
表2 第6 章第1 节“数控车床编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教师应该建立科学健全的多元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展开多个层面、多个层级的合理评价,使之可以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激励,促进学生在相应阶段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7],合理运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给予教师相应的激励奖励,鼓励课程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学校自开展数控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效果也明显提升。2018 级机电专业学生“数控车工中级”考证通过率达100%,较往年有了明显进步。2017 级毕业生对职业发展具有明确的规划,具备了突出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就业率达到100%。
本文针对工科专业课程,提出教学过程中要紧抓发展与文化两个课程思政建设关键点,从提升教师思政素质与水平、更新课程内容与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通过挖掘各门课程的价值意蕴,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广泛开展,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教书育人这一核心要求,完成全面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