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娜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100124
基于资源的在线教学/学习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优质的教学资源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助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国内现有的教学资源平台很难满足各专业师生的实际需求,“建设的多、规模应用的少、好用的更少”是国内教学资源中心的通病,尤其是生物技术专业领域能用、易用、好用的教学资源中心就更为匮乏。当前“线上+线下”混合多模式的教学趋势要求学院及专业教师加快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和应用。“微资源”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应用得越来越频繁,微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不仅必要,而且可行[1]。
因此,本文从方便教学和利用教学资源角度出发,分析了生物技术专业微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的研究意义、内容模型、建设模式、设计方案,探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轻量级、有试点效应、好实施、易操作的微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以期为国内其他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微教学资源中心提供参考。
微教学资源中心是一种轻资产、轻量级的资源中心,通常依托市场上成熟的移动应用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微博、今日头条等),来实现资源中心的功能。微资源中心虽然微型,但是却“五脏俱全”,可以提供全量资源服务的教学资源支撑环境。
微教学资源中心是资源中心的一种重要形式。国内高校教学资源中心大概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培养了不同的用户习惯。
第一阶段,教学资源中心以单机版资源库建设为主,资源软件以CAI 辅助软件、单机应用为主,仅满足单个用户及课题组使用。
第二阶段,基于C/S 结构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软件成为主要形式,这些大规模的多媒体资源软件能满足班级、院系等规模用户使用需求。
第三阶段,基于Web2.0 技术、B/S 模式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大规模发展,以图文、音频、视频、动画资源为专题的资源网站开始出现,成为教学资源中心的主流形式。此阶段系统已能满足全国范围超大规模用户使用需求。
第四阶段,即当前阶段,“用户自我管理”的资源平台开始涌现。一批国家级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出现,比如中国大学MOOC、人卫SPOC 慕课平台等;另外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催生了一批以超文本、短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源中心平台。当前用户已经习惯“随时调用”“小程序化”“微信化”的体验,基于微信自由穿梭于各大应用系统,这也成为用户最新升级的使用习惯。建设契合用户使用习惯的微教学资源中心是必然发展趋势[2]。
传统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是以教师为中心,侧重对教学的辅助,重视教学资料、教学资源的建设,通常以孤立分散的教学素材为主,教师向学生推送资源。学生作为教学资源的消费侧,缺乏自主选择权。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尤其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推进,资源中心开始向结构化、主题型的资源转变,逐渐开始以学生为中心,侧重对学习资源的结构塑造,面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3]。微教学资源中心注重收集学生对资源的实时反馈,注重征集学生需要的或感兴趣的学习资源,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资源的共同建设者与供给侧。
我国高校的教学资源发展态势和应用现状研究表明,教学资源明显地呈现出学科分布不均匀、教师参与不积极、学生互动不充分和应用效果不理想等问题[4]。教学资源中心的发展经历了由注重技术开发向重视资源的互动和资源的自我生成方向转变后,AI 化、智慧化的微教学资源中心已经成为教学资源中心的最新形式,而且具有明显的开放、共享、交互和智能的核心特征。
基于新媒体的微教学资源中心,因其及时有效的互动形式,可以弥补以往教学资源中心互动不足的问题,有助于调动师生积极性,让基于资源的学习有效发生。教学资源形式的不断丰富也促进了师生交互。除了传统的图片、文本、音频和视频,新型的超文本、微视频、小程序和H5 页面等成了重要的教学资源形式。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微教学资源中心很适合兼容这些新型的资源形式,便于师生访问互动和收藏学习。
21 世纪是生物医学的世纪,培养生物技术和医学人才对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高国家医学和生物科技水平至关重要。调研国内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资源中心建设情况,发现无论是国家级资源平台、商用资源网站还是新媒体资源中心,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资源中心都显得比较薄弱,在众多教学资源平台中内容所占比重相对较少。但从师生的需求调研来看,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资源中心在该专业师生日常教学和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迫切需要开展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国家“十四五”规划也强调要“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因此,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是该专业师生的责任与义务,教学资源的建设也是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5]。在此背景下,探讨基于新媒体的生物技术专业微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势在必行。
生物技术专业微教学资源中心建设,应该从“微”入手、从建设目标出发,选择一个主流的第三方移动平台。建设过程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内在逻辑关系,提供体系完整的教学资源,资源访问形式要符合师生日常使用习惯,资源建设要重视交互机制的设计,以及教学资源自增长机制的设置等[6]。
2.1.1 平台选择
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开展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生物技术专业微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7]。微信是师生日常使用的移动平台,满足用户的使用习惯,可以降低资源建设与学习成本。因此,充分结合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进行微教学资源中心的功能设置。
2.1.2 资源的呈现形式
根据资源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资源呈现形式。比如,对需要学生连续观看的系列视频资源,可以考虑设置视频合辑形式,便于学生集中收看;对需要反复观看的知识点视频,可以用短视频形式呈现,便于学生下载收看。此外,要充分考虑互动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教师收到学生发送的消息要能够及时给予反馈,保障基于资源的互动形式能有效发生。
2.1.3 资源中心内容的建设
微教学资源中心内容的建设,首先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用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分析教学资源的用途。从教师维度而言,包括课程讲授(课前、课中、课后)、考试组织出题、开展学术研究、学生论文指导等教学环节所涉及的教学资源。从学生维度来看,包括课程学习(预习、学习、复习)、准备学业考试、开展课题研究、毕业论文撰写等学习环节所涉及的学习资源。根据资源用途不同,分门别类、精确设置教学资源。其次,要考虑资源的可扩展性,设置让学生或其他用户维护资源、推荐资源的机制,扩充教学资源中心内容。最后,要重视碎片化教学资源的利用。碎片化教学资源可以从教学资源的接受度与有效性方面,提供最易让师生接受,互动效果较好,且能够体现“学生为中心”理念的碎片化教学[8]。
微资源中心的建设需要从学科类型、资源形式和资源用途这三个维度进行框架设计。生物技术专业微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要立足于为该专业师生提供服务,满足师生对资源的使用需求。相较于其他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性强,部分知识相对抽象、不易理解,不少专业课程还设置有实验课。因此,该资源中心的内容模型设计需要依赖图像、文本、动画、音频、视频等各类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国外一些精品课的视频、动画素材,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内容模型设计要重视扩展课程资源,能提供丰富的科研工具资源。
2.2.1 重视课程资源的扩展
微资源中心要提供各类课程相关资源,包括基本的专业课程、通识课程资源,以及扩展的课程资源库、考试题库等。不仅要重视日常教学过程中的练习题、思考题、期中期末考试题等试题资源的建设,还要设置学生考研、考博、出国英语考试相关的试题资源题库,为学生参加升学考试和继续深造提供便利。
2.2.2 重视科研资源的获取
生物技术专业师生由于从事基础研究,格外重视科研资源的获取。微资源中心应当提供丰富海量的学术资源,包括学术论文写作技巧、项目申报攻略等。生物技术专业研究人员从事的多数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不同学者的思想碰撞与交流对整个学科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微资源中心应当专门设置一个整理不同学者日常观点和最新研究成果的模块,促进学术交流,促进师生的学术成长。
2.2.3 重视工具资源的梳理
生物技术专业师生需要用到众多工具资源。微资源中心应当涵盖国内外优质的教学科研软件工具资源,包括常用的办公软件、教学软件、统计分析工具、数值模拟、3D 绘图、数学建模等工具,尤其要重视对于国外“卡脖子”生物计算软件替代资源的梳理,将这些优质的工具资源梳理整合方便师生使用。
微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微资源中心发展速度和层次不尽相同,建设模式也存在差异。本文所研究的生物技术专业微教学资源中心建设推荐如下两种模式。
2.3.1 “自上而下”模式
“自上而下”即从国家层面推动建设生物技术专业微教学资源中心,以满足全国高校师生的使用需求。打造集知识讲授、成果展示、观点分享、项目资讯、工具资源、考试题库、科研辅助于一体的国家级生物技术专业资源中心。具体实施可授权国内双一流大学的生命学院或医学院先牵头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中心平台,进行小范围院校试点,最后逐步扩大到全国范围应用。
2.3.2 “自下而上”模式
“自下而上”即先在高校范围内建设生物技术专业微教学资源中心,然后逐步形成学校特色的微资源中心联盟,最后扩大到全国范围应用,形成国家级教学资源中心平台。该模式下第一步是国内各高校先完成微资源中心建设,该中心可以是基于B/S 架构的资源系统,也可以是基于新媒体的微资源平台。第二步则探讨形成资源联盟机制,实现不同资源中心互联,形成资源矩阵,为下一步建设国家级微教学资源中心创造条件和提供基础。
本研究重点探索“自下而上”的生物技术专业微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和实践,提出微资源中心的设计模型——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教学资源中心的设计方案。
参考其他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实践,本研究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功能开展生物技术专业微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9]。本教学资源中心的框架设计,将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菜单、关键词回复、图文推送等功能,整体框架设计如图1 所示。
图1 生物技术专业微教学资源中心的框架设计
3.1.1 资源的使用与管理
微信公众平台素材库支持音频、视频、图片、文本、图文等多类资源入库,可以实现对资源的增、删、改、查、发布等操作,同时支持基于手机、Pad等智能终端设备进行编辑,可以让师生轻松实现对资源的使用与管理。
对生物技术专业微教学资源中心来说,最重要的是微课视频资源。微信公众平台当前支持时长1小时内的视频上传,便于课程视频资源入库操作。对于时长超过1 小时的视频,除进行剪辑拆分外,还可选择将视频上传至腾讯视频,然后通过在图文中插入视频链接来操作。平台每次发布或推送允许添加8 个以内视频素材,这就为设置系列视频资源创造了便利。当然,也可通过“阅读全文”和“关键词”设置等操作,推送第三方资源链接,从而实现对微教学资源的轻量级管理。
3.1.2 资源的分类与检索
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的“话题”“页面模板”功能可以对教学资源素材进行分类,通过公众平台的“号内搜索”功能,可以实现资源的检索。此外,可以通过“菜单”功能,实现对最新观点、精品课程、最新学术资源的导航,便于师生快速下载获取相关资源。
3.1.3 资源的推送与发布
通过“发文”功能,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学术信息的公开推送与发布。比如生物技术专业领域的最新课程资源、最新研究成果、最新学者观点、最新项目申报信息以及最新考试信息推送等。
教学资源的设置要重视互动。通过“留言”功能,跟踪资源使用情况,及时进行资源的有效互动。通过设置关键词,也可实现基于资源的互动。比如通过设置关键词可实现常见资源的查询,可建立常见的问题资源库,还可建立起教学资源内部的关联机制,实现资源的关联匹配。“话题”“页面模板”功能支持相关联的资源实现关联访问,能增强教学资源的互动性。
微信公众平台允许同时绑定25 个运营者,这就为资源中心的常态化管理创造了条件。运营人员主要负责日常教学资源的推送,资源的入库、分类和整理工作。可以选取生物技术专业的青年教师或学生担任运营人员。一方面,青年教师可通过资源中心的运营工作,更加熟练地掌握教学资源的应用;另一方面,学生可利用平台开展基于教学资源的学习,更好地使用资源。
生物技术专业微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意义重大,其建设过程要站在生物技术专业领域的高度进行审视,重点解决教学资源标准化问题,使资源中心内容具备较强的扩展性与适应性。微资源中心自身建设还需重点关注资源互动机制、资源版权保护等问题[10]。
依照国家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的相关标准和生物技术专业资源中心建设相关规范进行资源内容模型、资源分类体系的建设。具备开发能力的教师或者团队可以依照相关数据接口要求,通过技术对接实现标准化建设。
互动机制是否生效关键在于能否开展及时有效的互动。这要求教师团队拥有充分的时间,能及时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好能安排专人负责解答。对学生提出的高频次问题,能设置常见问题库,实现自动应答,从而提高互动的有效性与及时性。
微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往在局域网的情况下,一些资源使用可能不涉及版权问题,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资源中心不得不面临版权问题。所选用的资源,必须尽可能得到授权,允许在适当范围内传播,避免引发版权纠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教师团队最好是原创一些教学资源或者对一些教学资源进行适度改造,以满足学生学习的相关需求。
微教学资源中心能够实现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师生之间的资源共建与共享,能全面有效地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但每个专业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需群策群力,单独个人或课题组很难保障教学资源中心的持续建设与使用,需要各学校、各专业及师生的共同努力、共同建设、共同运营维护,以保证教学资源的共享。
微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对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至关重要,能够向师生提供全量教学资源服务的教学资源支撑环境。
本文结合生物技术专业微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的背景与意义,探讨该专业微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的内容模型和设计方案,提出微教学资源中心建设可尝试“自下而上”建设模式,注重“轻量”“易用”“好用”的设计原则,着重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生物技术专业微教学资源中心的内容模型与设计框架进行探索与实践。尽管不少学者对微教学资源中心建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实践,但“自下而上”的建设模式仍有待于时间的检验。探讨覆盖全国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微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还需要各高校进行更为广泛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