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瑜
(庄河市仙人洞镇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在学习任务群中对古诗词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更有利于彰显古诗词的文化价值,让学生从古诗词中汲取古代文化精华,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小学生来说,古诗词不像现代文那样通俗易懂,其表情达意的方式也较为隐秘、晦涩,那么,教师应如何采用学习任务群的方式达成古诗词教学的育人目标呢?笔者以《卜算子·咏梅》的教学为例展开论述,《卜算子·咏梅》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日积月累”中的内容,本单元的导语是: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单元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了解“乡村生活”这一主题,理解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描写景物。教师可具体采用如下创新理念与策略实施古诗词教学,以达成育人目标。
古诗词学习的关键在于读。那如何读才是有效诵读呢?教师如果只告诉学生要有感情地读,学生就很难理解,只有在教学中明确地指导与示范,才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先根据朗读要求进行示范性朗读,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汉字规则,感受诗句的长短与平仄,之后再请学生诵读,学生就能自然地读出诗词的韵味。这才是有效的诗词诵读教学。
例如,在教授《卜算子·咏梅》时,第二个环节设置为溯源《诗经》,感受平仄的速度。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诗经》,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以“摽有梅,其实七兮”引出“梅”这一主题的同时,借助这一短句的示范诵读展示读诗的方法,学生从诗中感受到先民看到树上梅子时的喜悦之情,进而为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悟陆游的《梅花魂》,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读标红的字,尝试读出平仄之美。这样,教师将诵读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整节课,学生在学习《卜算子·咏梅》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运用学过的诵读方法,读出诗的韵味。
方法的指引在新课标的任务群学习要求中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古诗词的内容,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古诗词的学习必须以读贯穿始终。读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在理解诗词的意义之前初步体会古诗词所要传递的情感,让学生在抑扬顿挫之间与古诗词融为一体,逐渐通过语音语调感受古诗词的大意。日积月累,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将大幅提升。而古诗词中的内涵与意义,也会随着诵读让学生自然地接受并内化为良好的品格,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经过诵读得法之后,学生披文入情,能够在自主建构的文学情境中跟随教师的脚步,走进意象之美,进行审美赏析与创造。这种情更深入,能让学生明白每一个意象的含义,从而在今后的诗词学习中迁移运用。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以《诗经》中“摽有梅,其实七兮”的梅之果实起始,进而通过王安石的《梅花》,请学生感受梅之品格,又通过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请学生感受爱国之情,最终引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强调梅花的志向。通过两首《卜算子·咏梅》的对比,学生理解了诗词的意象,最终通过“唱”这一形式表达出来。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和情感之后,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带领学生齐声朗读这首古诗,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诗中的画面,把自己代入诗人的角色中,从诗人的角度看景色、听钟声,深化审美体验。
整个过程,教师设计了一个以“梅”为主题的古诗词学习任务群,在任务群中,学生通过诵读和关键词句体会情感,了解意象之美,教师则强化了对语文要素的把握,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并在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部分,实现学科德育。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诗词量的积累,只有积累一定的古诗词,才能为进一步体会诗词的美打下基础。例如,在教授《卜算子·咏梅》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想自己之前诵读过的诗,并说说为什么要学诗,然后交流和积累关于“梅”的诗词,通过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积累课内外的古诗词并将其归类;再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诗可以读、可以诵、可以念,甚至可以唱、可以舞,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就会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另外,教师也可引导学生积累诗词文化中的意象之美,此举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从而掌握古人表情达意的方法,提升核心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古代诗人常常借具体形象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形象思维,通过想象领悟诗文内容,并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进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古诗词中关于梅花的场景描写有“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教师可鼓励学生想象文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并学习其写作手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思维碰撞中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逻辑思维有助于学生追根溯源。如教学本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思考,整节课如何逐步深入梅花这一意象,对学习过程的分析能让学生感受学习方法中的逻辑。分析作者的情感与梅花的特点能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借助梅花表达特定的思想感情。此举既有助于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日后的古诗词分析提供良好的铺垫。借助以上形式,学生能加深对作品、对人生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拓宽言语实践的范围。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应局限于让学生理解与积累诗句,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表达的深层情感意蕴。例如,诗人借助梅花这一形象,表达高远的志向与高洁的品格。从这个角度看,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还要能“跳出”诗句的字面意思,善于运用整合思维,培养学生归纳、建构、迁移、组合、类比等多种能力。在开展本课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有意识地选取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同时以时间线为牵引,整合成一个学习任务群,在对比分析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虽然古诗词在统编教材中的比重已经大大增加,但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仅依靠教材内容还远远不够,只有在大量有方向、有意义阅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素养的提升。在以“梅”这一特殊意象为主题的学习任务群中,教学内容不仅涉及书本里的《卜算子·咏梅》,还涉及以前课本中王安石的《梅花》,教师可关联《诗经》中有关梅花的句子,扩大学习任务群的涵盖范围,打破教材的限制,树立开放性教育理念,积极发掘课外的诗词教学资源,推动课内外古诗词的整合,拓宽学生视野。
教师可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扩展延伸阅读,让学生围绕“梅”这一意象继续收集古诗词以及具有相同或不同含义的古诗词,然后扩展到收集与“梅”相关的名人故事;也可引入今后会学到的《梅花魂》,让学生初步了解;还可以安排学生课下收集古诗词并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方法理解这些古诗词,内化为精神品质。
例如,在本堂课之后,笔者让学生收集其他关于梅花的古诗词,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词的人文精神,同时了解作者是在何种情境中、以何种心情写下此诗,古诗词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通过这一系列的方向指引,学生能够有方向、有方法地学习更多的课外内容,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不断深化课堂传递的人文精神。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时,一名学生分享了李商隐的《忆梅》,他用动作演示出作者游玩时不见梅花的失落,还表现出不能入朝堂的怀才不遇、辗转流离的悲伤与愤恨。同时,该生又介绍了李商隐当时的境遇,使全班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人,走近诗人。这样有效的课外阅读,真正让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同样的学习方式还有很多,比如“飞花令”“古诗词大比拼”“我是小诗人”等形式都很适合竞争意识初显的小学生。在核心价值的引领下开展延伸阅读,有助于培养文化自信,同时实现文化传承。
古诗词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对优秀民族文化的总结与凝练。从小学习古诗词是新时代的育人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更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新课标指引下的古诗词学习需要学生在赏析、品味的过程中养成总结、归纳和比较的思维习惯,在核心任务的引领下提升核心素养,使教师在任务型、活动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逐步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