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夏莉
(会宁县头寨子镇中心幼儿园 甘肃 会宁 730727)
由于幼儿语言能力正处于成型时期,因此在早期教育中,语言教学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开展多类形式的语言教学活动,就有利于丰富幼儿教学内容,并向其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在幼儿园语言教学环节中,教师有效反馈是提高幼儿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够保障高效课堂。对此,在幼儿园语言教学实践环节中,要求教师必须为幼儿营造良好环境,并给予有效反馈,以不断提高幼儿自身语言表达水平。
一般情况下,课堂反馈主要是指在特定学习情境下,为提高学习者学习能力,而对其学习情况所作出的回应。但部分学者则认为反馈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学生所回答内容准确性所作出的评价与判断。因此,反馈行为不仅可以对学生言语及行为加以描述,同时还能够评价学生行为。教师通过反馈行为及时性评价学生所作出的回答,以引发学生关注与思考。[1]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反馈行为可划分为两类:一种是教师与幼儿在互动期间,幼儿以发起者身份向教师提出问题时教师所作出的答复;另外一种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发起者身份向幼儿提出问题时,结合幼儿实际表现或回答而做出的语言或非语言反应,是教师与幼儿间重要互动表现形式。此外,反馈行为也可认为是在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中,教师对幼儿回答问题、完成作业、遵守纪律等言语或体态语言上的判断,因此教师反馈行为不仅包含教师对幼儿回答所进行的简单答复与评价,还涉及教师态度及行为等多种教学行为。
一方面,会对幼儿行为产生影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幼儿需积极采取相应行为模式,但由于幼儿年纪较小,并不具备较强规则意识,并且行为比较随意,经常很难控制自身行为。对此,教师可利用反馈语言及动作等行为,指导幼儿对自身及他人行为给予足够关注,从而最大程度优化幼儿表现,及时改正自身存在的错误行为,进而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学习及生活习惯。
另一方面,会对幼儿心理成长产生一定影响。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反馈行为会对其精神发展产生直接影响。[2]根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当幼儿收到无效反馈、或是教师尚未给予及时反馈时,幼儿会感到沮丧,进而影响到幼儿自身身体与精神发展。而在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科学而又高效的反馈行为,有利于帮助幼儿建立信息,调动情绪,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最终实现导之以行。此外,还会对幼儿思维发展产生影响,教师有效反馈行为能够深度挖掘出幼儿闪光点与兴奋点,进而使幼儿产生更多学习欲望,推动思维健康发展。
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学实践环节中,教师主要采用语言反馈模式,对非语言性反馈运用较少。在幼儿教学期间,非语言反馈行为重要程度毋庸置疑,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其效果甚至会高于语言反馈。主要通过微笑、点头及手势等方式为幼儿带来积极情感交流,进而提高幼儿信心。然而,有些教师在运用非语言反馈行为期间,只是单纯停留在竖起大拇指或鼓掌的方式,很少用用非语言反馈。如果长时间、过多使用同一反馈模式,就很可能导致幼儿参与热情下降。
尽管有些幼儿教师在思想层面上已正确认识到公正反馈重要性,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是会依据自身喜好区别对待幼儿,并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具有较高参与积极性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幼儿身上,针对参与程度不高的幼儿尚未给予足够重视。此外,在教学中也经常采用命令式方式,进而影响幼儿整体发展。
部分教师经常以教学活动、教学大纲为中心开展相关反馈活动,进而弱化幼儿思维能力培养与发展。同时,教师与幼儿间对话也很单一,幼儿始终处在消极状态中,活动热情很低。[3]并在集体回答时很难发展幼儿个性。对此,要想真正实现高效反馈,教师就必须对幼儿客观差异性以及参与兴趣给予充分重视。并为幼儿提供倾听交流机会,在幼儿需要时,向其提供言语反馈及非言语反馈,进而推动幼儿思维能力获得适当发展发展。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实践环节中,教师可反馈信息十分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及时观察幼儿表情、神态、行为及眼神。从实际教学情况开始着手,积极采取相应方法与措施,进而不断提升整体课堂教学水平。
首先,教师要对幼儿个体差异性给予充分重视。教师反馈应始终坚持以幼儿为本基本原则,而反馈内容应从幼儿中来,并对其进行及时反馈与总结。卢梭曾经提到:幼儿具有自生想法、观点、情感,对此不能用成人观点与看法代替幼儿。由于每个幼儿阅历理解能力不同,因此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有所差异,往往希望获得教师给予自己的专属反馈。对此,为确保反馈活动更具针对性,教师应对幼儿间差异给予充分尊重,并与幼儿实际情况相联系,积极采取深层次反馈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在幼儿间积极采用有效互动方式,并引导幼儿主动表达自身观点。在幼儿表达期间,教师可用点头、微笑及鼓励眼神对幼儿进行表扬,使其能够切身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进而愿意积极表现自己。此外,教师也应给予特殊幼儿更多关怀。对于沉默型幼儿来说,其性格比较内向,喜欢在角落中安坐,因此很少积极回答问题,并且在语言活动中参与感也较弱。对此,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对其给予足够重视,并提供幼儿表达自我机会。例如,教师可说某某同学,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此类幼儿在被点名后可能因紧张而不知如何回应。此时,教师要给予幼儿安慰与鼓励,以推动幼儿迅速成长。而对于冲动性幼儿来说,表现欲极强,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常常会抢答。但此种回答通常都不是经过深刻考虑后所作出的回答。因此,教师要对其给予充分容忍,并为其预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幼儿在考虑问题后再举手进行回应。
其次,教师还要严格遵循平等对话观。教学反馈既要求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又要降低教师对幼儿的过多控制力。[4]因此,在反馈行为方面,要求教师要充分理解与尊重幼儿,尽量降低对幼儿的过度干涉,为幼儿创造自主表达空间。并将幼儿发展当作出发点,充分调动幼儿主观能动性,确保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环境中表达自身观点,进而提高幼儿认同感与存在感。就教师而言,首先要对幼儿给予充分信任。无论幼儿持有什么样的想法,教师都要予以引导与鼓励,推动幼儿大胆发挥自身想象力。这样才能有效培养与发展幼儿思维品质及认知能力。
在传统反馈言语中,有些教师总是会以不错、真棒、好的等类似评价开展教学。此类表达方式效果实际上并不理想,幼儿从话语中得不到任何信息,进而浪费大量课堂学习时间。在此类毫无意义的反馈中,幼儿会逐渐对教师语言失去知觉,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在具体反馈环节中,要求教师要为幼儿呈现更加多元、具体的反馈信息,并引导幼儿回顾思考轨迹,鼓励幼儿主动思考,大胆质疑。
例如:在《一颗超级顽固的牙齿》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对幼儿提问:“如果当一颗牙齿松动时,如何才能使它快速掉下来呢?”有些幼儿会说用手拔;有些幼儿回答用嘴啃硬的东西。[5]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反馈期间,教师尽量不要使用重复性语言,应全方位为幼儿分析不同方法利弊。同时,还要积极引进捕蝇草夹等故事,引导幼儿进行更多深层次探索,从而拓宽幼儿思维。
教师反馈行为是语言教学活动中重要环节。对此,为确保语言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教师必须做好相应充分准备工作,充分思考对幼儿可能会产生的动态生成性问题,进而全面掌握幼儿意外回答,提高反馈质量。
例如:在《我给大象穿裤子》语言活动中教师发现,有些幼儿在阅读此故事,并且提出与故事相关问题后,能够对答如流。为防止此类幼儿影响到其他幼儿思考,教师可要求此类幼儿当“小教师”。等其他幼儿都回答完毕后,判断答案是否正确,进而防止影响到正常课堂教学秩序,同时也为课堂教学增添更多趣味性因素。
幼儿语言学习活动属于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在反馈期间,教师不能一味使用静态、单一的反馈方法,而是要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到语言活动生成性与不确定性上,这样才能够保证相关语言活动持续进行。[6]此外,教师还要扮演好引导者与帮助者角色,引导幼儿积极学习,使幼儿能够获得更多知识与技巧。并要积极打破传统意义上教师权威与刻板性印象,进而将幼儿语言表达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
综上所述,幼儿正处在语言能力发展重要阶段,并且语言能力通常是在幼儿与他人交流中得到提升。对此,幼儿园应积极创造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环境与空间。教师要多为幼儿给予鼓励,并在开展幼儿语言活动时,正确认识反馈重要性。利用有效教师反馈,提高幼儿参与语言活动热情,并使其清楚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所存在的问题。此外,想要全方位展现出反馈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价值,教师就必须从反馈行为出发,积极改变传统反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