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梅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人事处,江苏南京 210023)
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颁布,提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19 年12 月,教育部批复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内第一所公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全国有32 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这些学校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民办职业学校升格;二是独立学院转设;三是专科层次职业学校独立升格。在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队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成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教育部2022 年10 月出台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成为各个省及各个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指南。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是中等职业教育,没有高等职业教育。届时中等职业教育既要理论教学,也要实践教学,基于这种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应运而生[1]。国家在1995 年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2]。此后在一些文件中对“双师型”教师的指标作出了相应的要求如专业设置标准、评估性的文件。1999 年,中等职业学校开始陆续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2004,年教育部开始对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规定了“‘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是合格的标准、达到70%是优秀的标准”。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1+X 证书制度,并规定职业学校的教师原则上应具有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2020 年,《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及之后颁布的专业设置标准中均对“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作出了规定,并简单描述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即既具备理论教学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或具有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2022 年10月,教育部正式出台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至此,“双师型”教师终于有了第一张“身份证”。各个省及学校也会在此基础上完善省级和校级认定标准。
“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成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标识,无论是办学水平评估、示范校建设,还是各大数据采集平台,无一不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或比例作为一项评价指标。它就是一个指挥棒,指挥着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但是每个文件中或各大数据采集平台中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表述又存在着差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对“双师型”教师的表述为:既具备理论教学、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中的表述为:具有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或近5 年累计不低于6 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经历的教师即为“双师型”教师。教育部“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中采集“双师素质”教师数量,将横向课题、校企合作等都列为评断“双师素质”教师的标准。人们不仅要问,究竟什么才是“双师型”教师,学校该按什么样的标准建设“双师型”教师,2021 年10 月教育部正式出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后,各个省级各学校才有了明确的“双师型”教师建设方向。
职业院校教师的来源有3 个渠道,一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二是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师;三是同类院校之间的工作调动。职业院校补充师资是根据当时的师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需要而引进,抑或考虑了行业企业工作背景。入职以后按何种标准去培养、培训师资,则没有统一的标准。完成新入职教师的基础培训后,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便可以上讲台为学生授课。然而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职业学校“双师型”认定标准,这样的入职基础培训远远不够,远没有达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应根据教育部、省级“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出台校级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以及“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以满足教育部提出的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3]。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其特有的身份代码就是“双师型”教师。教育部在2022 年10 月出台统一的认定标准后,各个省也开始着手制定省级标准。如,江苏省就已经开始向各个高职院校调研、征求意见制定省级标准,并拟实行“双师型”教师备案制。由学校自行根据标准认定,按照省级统一的规则进行编号备案,录入“双师型”教师库。这就像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编号唯一,不可替代,这也是一种身份象征和认同。“双师型”教师身份越被认同,其职业幸福感就越强,投身职业教育的热情就越高,学生的获益就越大。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核心要素,一支师德高尚、技术精湛、素质过硬、能力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保障。近十年,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的热点问题一直集中在“双师型”教师建设与培养上,未来职业教育的研究仍将聚焦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从每年教育部公布的“高等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表”的数据不难看出,职教师资数量上不足,师生比相对高,另外职教师资来源比较单一,主要还是来源于应届毕业生,这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因此从职业教育内在发展的需求看,迫切需要建立职业教育“双师型”认定标准,让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有明确的方向,这不仅能够推进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更能够推动高层次职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可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在知网上搜索“双师型”“问题”和“建设”等关键词,搜出来的文章中大多数提到:国家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统一标准等。近几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天津首届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教育部出台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无一不在印证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此前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双师型”教师质量参差不齐,现在各个省、各个职业院校应依据教育部统一的标准尽快出台省级、校级认定标准,让“双师型”教师标准尽快落地[4]。
职业院校升格本科这个“天花板”被捅破后,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各个职业院校纷纷坐立不安,着手准备“升本”的各项事宜。在硬件上,生均面积、生均图书、生师比等的准备工作都排上了工作日程。在生师比这个问题上,不仅要满足专任教师数的要求,还要满足博士比例、硕士比例、高级职称比例及“双师型”教师比例的要求等。于是各个职业院校在人才引进上过多的看中是否满足指标要求,过多的看中学历、职称等,在“双师型”上无论多长时间,只要有企业经历就行,而忽略了师资结构的优化。要解决这个问题,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应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对于企业工作经历丰富又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人,学历层次可以放宽到本科;对于获得过国家级赛项一等奖的职业院校优秀的毕业生,可以留校作为实训指导老师;对于深度校企合作的企业技能大师,可以采用聘用的方式发挥其所长;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聘请行业领域大师、名家参与教学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5]。
职业院校既要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请进来,建立“兼职教师库”,加强对企业兼职教师的管理。又要走出去,利用老师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服务,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规定,职业院校教师每5 年要有累计6 个月的企业实践,应安排老师不定期或利用寒暑假集中到企业实践,与企业技术人员研讨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增强动手能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基础扎实,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企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还能带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了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6]。
聚焦1+X 证书制度试点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探索教师5 年一周期的全员企业轮训模式,把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教学标准、1+X 证书制度等纳入教师理论培训的必修模块,把企业文化、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设备等作为教师实践培训的必修课。深化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教师5 年一周期的全员企业轮训须累计不少于6 个月,每年至少累计1 个月。企业轮训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如脱产去企业跟岗、参加“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组织的专项培训、到技能大师工作研修、参与产教融合项目等。发挥“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在实施1+X 证书制度试点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职业本科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7]。
“双师型”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特有的一种教师身份类型,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第一,“双师型”教师的课酬在同等条件下应高于普通教师;第二,在评奖评优、岗位晋升、职称评聘、人才项目申报上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第三,设立“双师型”教师专项培养经费,用于培养、培训、开展校企合作和开展横向项目的启动资金;第四,与“双师型”教师签订薪酬分配协议,可约定年薪加提成等灵活的薪酬分配方式,鼓励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第五,鼓励“双师型”教师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如免费进驻大学科技园,为其提供平台、创造机会。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应该有更高层次的教育。职业本科教育便很好地阐述了职业教育的更高层次和本科教育。教育部“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再一次阐述了这种需求,它把师德师风作为衡量“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的第一标准,强化对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的考察,对工学结合、德技并修、技术技艺的传承方面都作了相关规定,还对“双师型”教师作了高级、中级、初级的不同层级的区分。在此基础上,可实施高水平的博士“双师型”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工匠人才的培育工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等系列人才培养工程计划,全面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试点职业本科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更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需求,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建设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