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國賢
香港自然景觀宜人,但在三年疫情下,市民無法外出旅遊,反而多了走進郊野悠閒的機會,更加瞭解香港自然環境,也更加愛護和欣賞自己的家園。眾所周知,香港住房問題嚴峻,政府這些年加快覓地建屋,希望改善居民住房情況。然而,這造成了一些自然環境保護與住房建設之間的失衡。幸好特區政府始終遵守環境影響評估機制,將對自然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此外,個別私人土地業權人涉及偷步等破壞自然生態的行為,不僅破壞了自然環境,更對本港自然生態保育帶來了負面影響。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網要》,
促成粵港兩地攜手保育生態系統
國家於2019年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網要》,促成大灣區城市在開拓發展新空間、發展生態環保方面增加了共同交流和合作的機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大灣區打造生態防護屏障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建設沿海生態帶、開展濱海濕地跨境聯合保護等。
政府官員近期宣佈,位於北區邊境的紅花嶺郊野公園將於明年年底完工。根據規劃,這個面積約530公頃的公園將擁有宜人的高景觀價值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公園將與深圳的梧桐山風景區相連,打造紅花嶺-梧桐山生態走廊,有助於加強港深之間的生態保護合作,推動兩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這是近年來兩地合作的一個新舉措。
另外,今年1月初,漁農自然護理署與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簽署關於深圳灣(後海灣)濕地保育合作框架安排,以建立米埔內後海灣拉姆薩爾濕地與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姊妹濕地關係。香港的米埔內後海灣拉姆薩爾濕地與深圳的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相連,同為深圳灣(後海灣)濕地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有利於充分發揮深港兩地優勢,整合社會資源,創建濱海濕地保護發展的跨境合作模式,共同推動深圳灣(後海灣)濕地的保護和發展,為全球濕地保護提供範例。
可以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網要》,是一個重要里程碑,標誌著港澳粵三地不再各自去保護在地的生態環境,而是打破地域界限,將大灣區的生態環境連成一個整體去發展與保育,達到一個1+1大於2的效果。
荔枝窩村鄉村復活項目,
活化鄉郊發展生態旅遊的典範
近年全球各地興起生態旅遊大熱。關於香港發展生態旅遊的成功例子,我推介位於香港北面的荔枝窩村鄉村復活項目,被喻作活化鄉郊發展生態旅遊的典範。荔枝窩村是香港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農村聚居地之一。原本是一條荒廢的客家村落,近十年來在村民、環保組織、大學、專業團體、商界、義工等支持下活化,恢復生態農耕、教育、生態旅遊、培育鄉郊的一個生態旅遊熱點。近年又推出村屋民宿,讓市民旅客體驗香港上世紀60至70年代的農村生活、傳統客家文化。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大學牽頭活化荔枝窩村項目獲得“202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可持續發展特別貢獻獎”。
我認為,發展一個地方的生態旅遊,一定要以地方本身特徵特點先行。很多旅客反映香港雖是國際大都市,但咫尺之外有山野海岸景緻,且交通便捷,毋需數小時車程就可到達自然生態區目的地。比較香港同澳門的共同點:面積細小,交通便捷,自然生態豐富;而兩地不同的城市特徵:香港超過七成土地為郊野,富有生態多樣的自然資源;而澳門的特色是完整保留著地方獨有的歷史城區,其背後的歷史文化也完整地保育下來,成為吸引遊客必到必看的旅遊資源。據瞭解,澳門政府園林部門過往十年間聯同內地科研機構合作整理了一套完整的生物資料庫,將動物雀鳥、植物苔蘚等各樣物種完整記錄下來,這些都有機會是當地生態旅遊的重要自然資源。澳門自然生態區保護得很好,為人熟悉的有路氹城生態保護區、石排灣濕地、龍環葡韻濕地、九澳水庫濕地等。其中,路氹城生態保護區是黑臉琵鷺來澳門越冬的主要棲息地。提起澳門生態旅遊,不得不讚嘆的是位於路氹城中的龍環葡韻濕地結合自然生態和周邊歷史遺跡相融,而成為市民遊人前往打卡的生態旅遊熱點。
借鑑國家生態保護經驗,推動香港環境保護政策立法工作
香港的自然環境保護教育,透過相關政府部門、學校及環保團體等推廣可持續發展教育,同時,越來越多環保團體透過公眾教育等方式提升市民的環保意識,以及參與不同議題的環保行動,提供環境保護政策的專業意見。
2016年,環境局制定了首份城市《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提出了67項具體行動,以更好地保護香港的生物多樣性,分為四個主要領域:加強保育措施、推動生物多樣性議題主流化、增進知識、推動社會參與。其中,推動生物多樣性議題主流化最為重要。在日常公眾教育工作中,不少市民覺得生物多樣性與自己沒有關係。這促使我逐漸意識到,向社會大眾推廣生物多樣性或生態保護,首先需要告訴市民:以樹木為例,樹木對人類生活的益處非常之多,樹木為我們和動物提供源源不斷的木材和食物。只有令市民明白到樹木的重要性有多大,樹木與每個人的生活有著切身的關係,才會讓他們有責任心去守護樹木和保護環境。我們深信,推廣自然環境教育活動使大眾個人層面保護環境的責任感提升,但最終要實現提升整個社會層面的環保意識,仍有待政府和全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和努力。
新田科技城土地規劃是近一年來社會上討論得比較多的議題之一。政府公佈新田科技城的建議發展大綱圖,面積達627公頃,當中300公頃預留創科發展,料可提供達700萬平方米(即約7,534萬平方呎)樓面面積,相當於17個香港科學園。然而,新田科技城計劃將會導致90公傾魚塘被填,以及影響旁側的248公傾生態敏感區的生態環境。自計劃推出以來,已引發不少業界人士的擔憂:現時香港的保育法律和行政管理框架並不足以為生物多樣性提供充份或全面的保護。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生態保護立法工作,制定發佈了一系列資源保護和利用的專門法律法規、政策、規劃等。舉一個例子,珠海市2021年6月實施的《珠海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提出以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為基礎,製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即稱為“三線一單”,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
然而,目前香港在生態紅線底線、發展定位、保育目標方面都未清晰。我認為,內地尤其大灣區的經驗值得香港參考,將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制定香港的生態紅線、環境保護標準和環境保護舉措,致力保護城市優美環境。
今年國家將8月15日設立為首個“全國生態日”,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當日除了香港政府官員舉行“全國生態日”啟動禮,多個非政府機構推出特別活動及優惠。其中,香港濕地公園、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免費開放,並提供免費工作坊及導賞活動。八個郊野公園提供定點自然導賞服務,助市民認識香港美麗獨特的自然生態。此外,環保團體長春社也舉辦了夜間生態遊活動,吸引大批市民觀看夜間生態樣貌。
今年首個“全國生態日”的重要日子,令我們這些民間團體樂觀地看到,越來越多的民間團體、企業和個人加入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共同肩負起保護地球家園的責任,為保護環境盡一份力。未來,希望香港政府聯同學術界、環保組織、專業人士合力推動整個社會氛圍,在生活實踐中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保護香港城市優美自然環境,助力香港融入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