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冠峰
隨著城市高速發展,澳門的生態和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可以用蒼海山田來形容。近幾十年來,澳門經歷了好幾次生態災難。當中有天災,亦有人為造成的破壞。1980年經歷了至今最大一次自然災害,澳門、路環及氹仔所有山上的馬尾松因遭受松突圓蚧的危害,大量枯槁而死。澳門松山本因有松樹得名,但經過這場災難再冇松樹。當時的澳門農林廳透過粵澳合作推行大規模山林修復計劃,使得澳門半島大部分綠化得到修復,路環及氹仔呈現林木繁茂的景象。而我當時有幸參與其中。
澳門作為一個沿海城市,生態安全很重要,尤其惡劣天氣如颱風的破壞力不可忽視,2017年天鴿颱風破壞了近五百公頃山林,約有五十萬棵山上樹木,及超過一萬棵城市樹木倒塌,而百年古樹亦損失了二十多棵。
城市建設大型工程,不斷破壞澳門的自然生態環境。十字門水道、澳門半島、路氹大規模填海,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深遠。尤其是1998年路氹填海造地,令氹仔龍環葡韻到澳門賽馬會一帶濕地約九成的原生紅樹林消亡。這是最嚴重的一次人為破壞,反映了人類同生態和諧共生的理念沒有得到落實和執行。
近年來澳越冬的黑臉琵鷺逐漸有下降趨勢,反映了澳門這座五光十色、車水馬龍的旅遊城市產生的噪音及光害對濕地生態的破壞性,同時也見證大型工程破壞生態後的修復缺失。例如,澳大橫琴隧道工程周邊灘塗紅樹林生態至今未有修復。
近期發現位於十字門水道蓮花大橋下的一片紅樹林被工程人員暴力摧毀,受損面積超過2500平方米。這片紅樹林是澳門人用盡辦法,從無到有,包括內地專家用了不少心血換來的,更是澳門紅樹林生態修復成功的見證地,相當可惜!令人質疑相關環評工作是否存在欠缺。
生態建設需要科學創新,
澳門生態修復成效顯著
以我從事數十年生態修護工作的經驗得出,生態建設規劃要“敢爲人先”,要以科學創新的方式去剋服問題。
1999年,龍環葡韻濕地的原生種紅樹林因填海造地大片消亡,民政總署採用創新和大膽的移植方法——成株移植澳門原生種紅樹,大大縮短生態修復空窗期。澳門因而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專利證書。
2010年,民政總署啟動了“海岸綠翡翠紅樹林保育”計劃, 在潮間帶的石縫中,種上原生種紅樹的幼苗,修復了路環碼頭到氹仔舊碼頭南北走向水道的東岸,全長超過五公里的海岸線。
2013年,澳門紅樹林濕地評選為全國十大魅力濕地之一。2015年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公開指出:澳門採用紅樹林修復海岸生態技術值得廣東借鑒和學習。
現今,澳門已有原生紅樹林超過30公頃,是現時所知,唯一百分之百,用人工修復方式形成的原生種紅樹林濕地。這些都是社會大眾能看得見、摸得著,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山林修復方面,我們發明了“土坑法”,在乾旱季節可發揮保水保肥的作用,避免在土層薄的坡地植被出現大面積枯黃甚至死亡的問題。特別是在特大風災後,土坑法有快速修復山林植被的效力。同時,發明“土坑漚肥法”為龍環葡韻濕地進行抗鹹保淡的生態修復,成功培植出荷花品種。
此外,應對城市綠化空間不足難題。澳門推行了“見縫插綠”的計劃,利用鐵杆樹和仿生種植法等,成功為城市添綠增彩提供了新的方案。澳門綠化特色的(鐵杆樹)例子:聖心學校旁邊地下有管道不能種樹,於是建了九棵鐵桿樹,再種植藤管植物攀附在鐵桿樹支架上,成功做到綠化街道的效果。而另一特色的仿生種樹法,曾經在祐漢街市旁邊停車場用大樹盤種植大榕樹,同樣很成功,做到大樹下可遮蔭的效果,
我認為,一個地方的可持續發展,始終離不開推動綠色發展,和堅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
澳門下一步應該朝高質量方向發展,打造精品生態亮點。例如:恢復黑沙龍爪角原生野菊物種,用作打造澳門新八景的原生態景點修復,也可以結合澳門中醫藥產業推廣澳門生態植物。
另外,就是澳門龍環葡韻濕地的升級工程要盡早開展,突破濕地周邊受高樓大廈、城市噪音、光害污染等人為干擾。挑戰極限,讓瀕危候鳥回歸城中濕地。打造成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澳門典范。
用好生態資源,打造澳門
特色生態深度遊的名片
我認為,澳門發展生態旅遊,應該要走一條精品路線。
澳門是一個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有著亮麗的城市文化底蘊。同時,澳門地理位置獨特,有著豐富的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例如路環疊石谷濕地、九澳水庫淡水濕地、龍環葡韻濕地及路氹城生態保護區等,這些都是澳門發展生態旅遊的天然資源。
澳門的紅樹林濕地雖然不大,但十分珍貴。十字門水道一河兩岸有“一國兩制”的美景和特色,既有現代輝煌的建築,也有風韻古舊的漁村。紅樹林下,生態多樣性的朝潮蟹、彈塗魚以及珍貴的稀客黑臉琵鷺,盡顯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 希望有關部門做好十字門水道紅樹林建設,將來有條件舉辦水上觀光、觀鳥、觀魚等生態旅遊項目。
澳門八景之一的路氹城中之龍環葡韻人工濕地,種植有蘆葦、荷花,吸引多種珍貴鳥類、蜻蜓及蛙類棲息,此外,還發現新品種螢火蟲,這裡有條件舉辦類似觀看日間鳥類、夜間螢火蟲的生態深度遊項目,讓市民遊客了解不同生物的生活型態。
此外,龍爪角岩岸濕地也是十分重要的海岸濕地,這裏是有中華白海豚出沒的地方,還是澳門原生野菊物種的發源地。本人曾擔當龍爪角海岸徑路線生態規劃的指導。龍爪角海岸徑具有典型的海岸植被類型,是澳門資源最豐富的海岸徑,還是集地質教學、生態導賞的好地方。橫琴和澳門近年全力發展中醫藥產業,可以將這個自然生態景點同澳門中醫藥品牌兩樣結合,既推廣澳門中醫藥同時也推廣澳門生態旅遊,為經濟多元化出份力。
本澳不少歷史城區古城牆生長有石牆樹,是見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道道人文風景線。位於西環湖旁的葡國領事館轉彎古城牆有一棵石牆樹,另外,新中央圖書館選址旁也有一棵石牆樹,都是很珍貴且罕有的生態資源。希望未來有關部門可以將本澳石牆樹作為生態旅遊的素材之一,推廣澳門自然資源及背後的文化歷史。
此外,澳門要好好地利用八十五平方公里海域,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早年港珠澳大橋在建時,我就很關心中華白海豚的去向,當得知澳門機場跑道週邊海岸有中華白海豚家族群體出現時,感到非常開心。希望將來機場附近海域可以規劃一個中華白海豚保育區,吸引中華白海豚同人類和諧共生。
透過共建共享的機制,
加快灣區生態一體化發展
生態建設對澳門來説,具有產業走向多元化升級意義。澳門的發展定位為世界休閒旅遊中心,但由於地少人多,生態發展受到空間不足的制約。隨著《橫琴粤澳深度合作區方案》的公佈,我們有了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體制。制約生態升級的枷鎖已經打破!
澳門可通過首個“全國生態日”為契機,將生態發展直接同灣區周邊城市連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由於澳門與內地山水相連,物种同根同源,透過共建共享的機制,相信能夠在短期內快速提昇澳門及周邊的生物多樣性發展,坐享1+1大於2的“濕地生態深度遊”資源,為澳門的產業多元化,增添生態色彩。
澳門必須要保護好和建設好生物多樣性發展的機遇,加強部門之間保護生態的協作。前段時間當局在開發路環荔枝碗船廠片區時,顯然沒有做好生態保護的規劃,將原有的一道紅樹林生態屏障摧毁,使原本棲息在灘塗的鳥類完全暴露在人群的活動面前,導致了一個人與自然不和諧的衝突例子。
荔枝碗船廠片區第二階段的活化工作即將展開。若當局再不重視生態保護及協調發展,荔枝碗船廠的這片紅樹林濕地將再次遭受重創。建議將荔枝碗紅樹林濕地保護與路環區的“兩湖”規劃方案進行整合規劃。通過統一規劃,強化“十字門水道”生物多樣性的全方位發展,凸顯澳門走“小而精”的高品質發展方向,更有效地促進產業多元化融合。希望澳門政府在規劃路環“兩湖”及“船廠片區”時,充分利用濕地在碳匯方面發揮的空間,展現澳門在生態修復方面的強大韌性。相信可以增加科普親水、風箏童話、休閒垂釣等新的服務元素。
澳門在適度多元發展的道路上,應該加快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生態融合,利用深合區土地資源的優勢,開闢更多深度綠色旅遊景點,強化科普教育。例如,橫琴山澗生物多樣性豐富,就是澳門與深合區合作開發的一個優質賣點。
橫琴和澳門聯手保育十字門水道一河兩岸生態,將澳門的紅樹林原生種返哺回橫琴這邊,定會產生生態共同體的效益。澳琴可實行先行先試,共同構建一河兩岸的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打造生態走廊、鳥類天堂、打卡畫廊的風景線!為大灣區濕地互通,達致共建共享的效益。